抹额,时尚弄潮儿的不二之选

说起抹额,大众首先可能想到的就是去年大火的影视剧《陈情令》中姑苏蓝氏的代表性标志——云纹抹额,影视剧中的一句“非父母妻儿不可触碰”表现了抹额的重要性。但这并非单纯的艺术杜撰,抹额的重要性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有迹可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何为抹额?|

抹额,也称额带、头箍、发箍、眉勒、脑包,明代较盛行。女人包在头额,束在额前的巾饰,一般多饰以刺绣或珠玉。

《续汉书·舆服志》注,胡广曰:“北方寒冷,以貂皮暖额,附施于冠,因遂变成首饰,此即抹额之滥觞。”亦称“抹头”束在额上的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源起 |

最早的抹额是男子的专属。据古书记载,早在大禹时期就有人使用抹额作为军戎服饰之一。

在秦汉时期,军将武士及卤簿仪卫都用抹额作为额饰,这并非为了装饰,是用作部队的标识,为了方便军事管理,而不同的部队,其抹额的颜色不尽相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唐宋 |

抹额在唐代武人中也常见,李贺《画角东城》诗云:“水花沾抹额,旗鼓夜迎潮。”

唐宋时期,抹额为男子幞头内所衬的头饰,而且官阶不同,抹额色彩、工艺也不同,如宋代教官用红绣抹额,招箭班为紫绣抹额等。

宋代男人崇尚系裹头巾,抹额多女人用。宋代女人的抹额在制作上比先前讲究,通常将五色锦缎裁制成各种特定的形状,并施以彩绣;有的还装缀珍珠宝石,渐渐向首饰靠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代|

明代是抹额的盛行时期,当时的女人不分尊卑,不论主仆,额间常系有这种饰物。

这个时期的抹额形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用布条围勒在额外,还出现了多种样式:有的用彩锦缝制成菱形,紧扎在额:有的用纱罗裁制成条状,虚掩在眉问:有的用黑色丝帛贯以珠宝,悬挂在额头,还有一种抹额,以丝绳编织成网状,上缀珠翠花饰,使用时绕额一周,系结在脑后。这种抹额被叫渔婆巾,或者叫渔婆勒巾

冬季所用的抹额,通常以绒、尉,毛毡等厚实的材料做;有的用绸缎纳以丝绵,外表施以彩绣;考究者还装缀珠翠宝玉,两端则各装金属搭扣。因为这种抹额兼具御寒作用,所以叫暖额。

富贵家庭的女人则崇尚用兽皮制作暖额,常用的兽皮有水獭、狐狸、貂鼠等,貂狐之皮最被看重。这种毛茸茸的兽皮暖额围勒在额部,宛如兔子蹲伏,因此,又被形象地叫卧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清代 |

清代,贵族妇女和百姓人家都流行这种服饰,在戏曲和影视剧中都能看到抹额的装束。结合钱袋抹额特点,越来越成为女性的头饰首选,同时也发挥了御寒的作用。

抹额作为一种女红,人们也常常在上面绣有各种寓意美好的图案,如喜鹊、梅花、祥云等。还有的直接绣上“福”、“禄”、“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现代 |

作为一种装饰物兼具实用的抹额。不仅在古代深受人们得到喜爱,在现代也常常作为人们的配饰可见。或作为潮流饰品,或作为体育锻炼时的配件,也同时兼具了现代的时尚感与实用性。

抹额的魅力从古延续至今。中国人一直已自己的聪慧和独特的审美给世界文化源源不断地输送能量,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高超审美融汇在了这眉间的一抹绝色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