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红楼梦》里写到:晴雯便冷不防欠身,一把将他的手抓住,向枕边拿起一丈青来,向他手上乱戳,又骂道:“要这爪子做什么?拈不动针,拿不动线,只会偷嘴吃!眼皮子又浅,爪子又轻,打嘴现世的,不如戳烂了!” 读到这里总是不免好奇:这“一丈青”究竟是何物?

| 魏晋:贵族女子最爱的“簪珥”|

一丈青,学名耳挖簪。

耳挖簪的出现,离不开人们对“挖耳”的需要,尤其是在佛教文化普及的魏晋时期。佛家总是将耳挖与“摘爪、如意”相关联,我们都知道,佛家讲求“六根清净”,其中之一便是“耳根清净”,采耳便可实现,于是为了方便人们直接将发簪的一端作成挖耳的形状,就可以随时保持“耳根清净”了。

为了保持美感,耳挖的另一端做成Z型,可以挂着漂亮的坠子,为了固定系结而设计个竹节,于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挖耳簪”便出现了,也就是当时上层社会女子流行的“簪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晋耳挖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唐宋:挖掘耳挖簪的实用功能 |

到了唐代则流行起一种铜制的耳挖簪,一边是耳挖,另一边则是镊子,或用作耳镊,或用于修理眉毛。这种带着耳挖的铜镊子同样会被作为发簪使用,于是便有了“宝镊见珠花,分明靓妆点”的佳话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耳挖簪

金银耳挖簪的普及,始于宋朝,宋人称其为“一丈青”,这也是《红楼梦》中晴雯用来戳人的工具,其实就是发簪,或者又叫‘耳挖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代耳挖簪

到了此时,耳挖簪已经非常类似于现代耳挖子了,它的一头是尖尖的,另一头凿有一个小杓,供人耳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代如意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