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书籍系列》系列1

何为美?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对“美”的解释是复杂的。如古希腊的柏拉图说:美是理念;中世纪的圣奥古斯丁说:美是上帝无尚的荣耀与辉;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中国古代的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人间词话》王国维 |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该作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

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其境界说对于美的追求最负盛名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夏美学》李泽厚 |

华夏美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它的悠久历史根据在于非酒神型的礼乐传统之中,它的一些基本观点、范畴,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它所包含的矛盾,早已蕴含在这个传统根源里。

从而,如何处理社会与自然、情感与形式、艺术与政治、天与人等等的关系,如何理解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成为华夏美学的重心所在。

作者渐次论述远古的礼乐、孔孟的人道、庄生的逍遥、屈子的深情和禅宗的形上追索,得出结论:中国哲学、美学和文艺,以至伦理政治等,都是建基于一种心理主义上,这种心理主义不是某种经验科学的对象,而是以情感为本体的哲学命题。

这个本体,不是上帝,不是道德,不是理智,而是情理相融的人性心理。它既“超越”,又内在;既是感性的,又超感性,是为审美的形而上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谈美》朱光潜 |

本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

朱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从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体会美感与快感;从“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感受美感与联想:从“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人生处处皆是美,请从百忙之中抽出些许时间。慢慢走。去欣赏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贵妃的红汗》孟晖 |

我摘下一颗像个小地雷似的黑籽,在手上一捻,真的有一抹白粉现痕在掌心。这样的细粉,居然曾在往昔时代作为化妆用的白粉吗?那得如何收集,才能足够一次上妆?”

女子爱美,古今犹然。不仅今日的女士追求美容护肤的时尚,古代女子的日常生活也处处留有当时“时尚”的痕迹。

《贵妃的红汗》为孟晖又一力作,是关于古代妇女化妆品、护肤品材料,妆容等的随笔集,作者以细腻优雅的笔触,以历史考据得来的真实,更进一步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古代化妆品,包括肥皂类洗洁品、妆粉、头油、胭脂等,以深入的考证与精致的文笔,带引读者进入古典情境的旖旎繁华。

你是否愿意悄悄那“蔷薇露”、“香发木犀油”和“桃花娇面香粉”呢?

升平早奏,韶华好,行乐何妨。

愿此生终老温柔,白云不羡仙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物志》文震亨 |

《长物志》明文震亨撰,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十二类。

文震亨是明代大书画家文征明的曾孙,天启间选为贡生,任中书舍人,书画咸有家风。平时游园、咏园、画园,也在居家自造园林。

所谓钟鸣鼎食之家后人,虽不如先辈才学。但仍留有风骨,将此间种种记录,在感受与发现生活中的美方面对后代有着无数的启迪与熏陶。

古今中外,有着许多文人墨客与杰出学者一直在探索美的道路上行进。

着眼于女子的香奁脂粉,或着眼于日常花石书画,或着眼于宏观的哲学之美。

但无论何种,我们都没有停止追求美的脚步。

因为,生活需要美。

慢慢走,欣赏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