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逛知乎,围观了一场世界名校之间的嘴战,对战的双方是牛津大学的语言学硕士和多伦多大学的高材生,觉得挺有意思的,跟大家说说。
1、牛津大学VS多伦多大学
事件缘起于牛津大学的女硕士回答了一个关于名校焦虑的问题,有人提问,他是某中流985在读,为未来担忧,时常感觉焦虑,向网友求助。
这位牛津的女硕士回答了这一问题,讲述了她在加拿大读大一时,患焦虑症,课也不去上,天天躺在床上哭,一个月瘦了20斤。那时候成绩保持GPA在3.6+(比本专业平均水平高些)。
后来慢慢调整心态,从不良情绪抽离,毕业那年成绩基本满绩点到了3.96。
最后她的提炼总结对于有共同经历的人来说,也有启发意义:能考上名校证明你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每个人都有觉得自己一文不值、怀疑人生的至暗时刻,请一定要努力撑过去。
读完,我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感慨世界级名校的学生,也同样会被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
有意思的是评论区,大家对这个回答几乎全是负向评价,尤其是一个回答最具代表性。
他的回答很长,总结起来就两点:
- 一、成绩从3.6到3.96,也好意思出来说?
- 二、你是啥抑郁?不过就是没玩够。
火药味十足,打开他页面,发现他的认证是多伦多大学。
哈,这就有意思了。牛津大学女硕士是果真有两把刷子的,对他的攻击没在怕的,反击回来,句句在理。
- 一、gpa3.6+和3.96是很大的差距,3.96约等于满绩点,你傻叉到按照100分来换算增幅?
- 二、把别人的抑郁症,等同于没玩够,你什么素质?
对方同样不甘示弱:
- 多伦多大学:你以为我没得过?我知道抑郁症是啥样!
- 牛津大学:就算你得过更重的,你就能否认比你症状轻的?什么强盗逻辑!
很明显,牛津大学的占了上风,每一句反驳都卡在点上,最后多伦多大学发起了又一轮攻击:
- 多伦多大学:牛津linguistic的排名没有那么高,你又不是学心理学的,你怎么知道你是抑郁症?
- 牛津大学:牛津语言学是世界第一第三还是第五,甚至第一百,跟你说的话有半毛钱关系么?
最后,一场论战,以多伦多大学的跑路宣布终结。
关于这场嘴战,我完全站牛津大学女硕士,这背后解释的一些心理挺有意思。
这位多伦多大学的哥们的所有论述,都有着一句潜台词:你牛津大学的,很牛吗?
2、你是名校很牛吗?
之前我曾经发过一条微头条,大意是,我上学那会,周围好多同学都有一种挫败感,他们总觉得自己应该去清华北大。
“高考失败,来到浙大”的故事,是作家采铜在知乎回顾他自己所经历的生活挫折时说的。后来这句话被简化为“考败来浙”在浙大学生中流传。
而针对这种情况,浙大的心理学教授陈海贤专门写了一篇“浙大病”的文章,阐述的就是这种现象。
对于这种现象的讨论,我认为没有任何傲慢和炫耀的意味,而我在表述中用到了“排名第三浙江大学”,一下子就招了马蜂窝:
- “浙大排第三?让复旦、交大、人大情何以堪?”
- “除了清北,中国排名第三的学校有7所”
很快这个微头条就火了,接近100万的阅读量,平均区围绕着“你凭什么说浙大是第三”和“你是浙大很牛吗”的主论调来进行。
谁让我怂?我默默地把“排名第三”那句话删掉了,评论才开始朝着正向的方向发展。
这个案例和前面那个案例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是名校,仿佛是你的原罪,于是你说的什么都是错。
3、“名校歧视”背后的心理剖析
在职场中,如果你的周围名校学生并不多,那你很可能会遭遇“名校歧视”;就如同在网络上,你说你是名校毕业,会被喷一样。
酸葡萄的心理,大家都知道,它起源于伊索寓言中《狐狸与葡萄》的故事。
因为吃不到葡萄,狐狸就笃定地说,“这葡萄一定是酸的。”
这本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
“心理防御机制”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他指出人格是由三部分构成:自我、本我和超我。
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三方面的胁迫,如果它难以承受其压力,则会产生焦虑反应。然而焦虑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来缓解这种焦虑,这也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 从坏的角度看,自我防御机制就是自欺;
- 从好的角度看,自我防御机制是“护心术”,它可以保护一个人的心灵不陷入崩溃。
这本质上都是攻击者的自我防御机制在作怪,用来维护自己内心平衡。
因为平衡的打破会让他内心痛苦,为了避免这种痛苦,那么自然会通过攻击来转移。
牛津大学
懂得了这一层逻辑,我们就会对这种现象有更多的理解,不会因此而愤愤不平。
事实上,在人生的不同遭遇中,有时候发生一些我们无法接受的挫折和失败时,短暂采取合理化等防御机制来减除内心的痛苦,并无可厚非。
“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就是一种适应生活的哲学。
故事中小狐狸的做法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一样的,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用自我麻痹的方式来避免内心的崩塌。
但是如果这种状态一直持续,而不面对真正的现实,那只会导致这辈子都吃不到葡萄。
面对那些让你不爽的名校生,你可以用暂时的否定去平衡内心,但是你需要认清的事实是:
每个人都有优势劣势,名校生并非完美无缺,但他们也必然有一些你可能并不具备的优点。
去努力汲取别人的优点,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让自己在未来面对差距时,更容易保持内心的平衡。
【原创文章,盗版必究。作者Tina,浙大新闻学硕士,多年媒体记者经验,心理咨询师。如果喜欢,欢迎点赞并关注@Tina心理,持续输出心理学原创好文,从心理学视角帮你解读生活、看透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