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儿子一天教育我8遍,可是我很开心啊。”

深夜10点,闺蜜小羊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奇怪的动态。出于好奇,我私信问她怎么回事,她得意地说,自己发明了一个育儿绝招:反教育。

以前,儿子做错了事,小羊易燃易爆炸的性格根本控制不住,总是叫嚣着跟他讲大道理。长此以往,小羊在儿子心中的形象就是个“泼妇”,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儿子还会照犯不误。

有一次,他们一起过马路,还有3秒,绿灯就要转红。小羊看了看两边没有车,拉起儿子的手就走,却被儿子教育了:

“是谁平时经常跟我说,过马路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的?自己说过的话自己却不记得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件事情让小羊很羞愧,却也因此改变了她们的亲子关系。

那之后,儿子再犯错,小羊会刻意压制住自己要爆发的情绪,等过个三五分钟,她会故意把儿子犯过的错误再犯一遍。比如:脱下的袜子随便扔、躺在床上看书、吃完水果把皮都留在茶几上,等等。

儿子既然喜欢抓“小辫子”,小羊就刻意留下的这些“小辫子”给他。

果然,儿子一抓一个准。

在“反教育”妈妈的过程中,儿子逐渐规范了自己的行为,体会到了“农奴翻身把歌唱”的快感,小羊也懂得了换位思考的价值。

在小羊的叙述中,我感觉到了她言语中的轻松,她再也不是之前那个抱怨连天的妈妈了,而她的儿子,也在家庭中找到了自己的“地位”。

通过和小羊的聊天,我想起一个心理学名词:超限效应。

一次,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去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被牧师的演讲感动得一塌糊涂,恨不得立刻捐款。10分钟过去,牧师的演讲还没结束,他听得有些厌烦,心里已经打定主意,一会少捐一些。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在侃侃而谈,他决定一分也不捐了。等到牧师演讲结束,马克·吐温的厌烦已经写在了脸上,他不光一分没捐,还从盘子里偷走了一些钱。

这种刺激过度而引发的心理不耐烦和反抗现象,就叫超限效应,它在家庭教育中随处可见。

像小羊一样,在儿子犯错时三番五次地批评他,孩子势必会反复产生从不安到厌烦的情绪变化。

幸好,小羊找到了一个“反教育”的绝招,及时纠正了她和儿子的相处模式,否则超限效应再深入一些,就是激烈的反抗。

如果真到那个阶段再调整,就难上加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一小长假回老家,我亲眼目睹了妹妹给外甥女辅导作业的奇特方式,当时觉得新鲜,现在想起,其实也是“反教育”。

原本英语成绩不怎么样的外甥女,在那段时间好像开了窍,记起单词来6到飞起。妹妹问她怎么学的,外甥女回答,在抖音上啊。

妹妹听到抖音,眉头皱了皱,但她很快就转换了情绪,问:“那你能不能教教妈妈啊?妈妈上学的时候,最头疼的就是记单词。”

“好啊。”外甥女听妈妈这么说,瞬间来了兴致,“等等,我挑几个有意思的单词啊。”

我在旁边看着这对母女互动,心里也是好奇的。

“妈妈,你知道西红柿用英语怎么说吗?”

“不知道,怎么说?”妹妹故意装傻。

“Tomato”外甥女一遍念着,一边写了出来,“你看这个单词的构造,它属于对称型的单词,中间一个ma,两边各一个to,抓住这个规律,是不是就好记多了?”

“还真是哎,那这样的词语多吗?”妹妹继续引导。

“还有很多,比如这个单词:Tomorrow,明天的意思”,外甥女一边写着,一边给妈妈解释道,“这个词也是属于对称型的单词,但它的对称是在中间,orro,前面一个Tom,后面一个w。”

在妹妹的引导下,外甥女又教给了她十几个单词,看到女儿找到了好的学习方法,她不禁感叹:“现在的手机功能真多啊,我从来不知道抖音还能这样用。”

外甥女趁机得意地说:“所以嘛,你不能一看我拿手机,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发脾气,我真的不是在玩,你相信我吗?”

“相信,以后妈妈还要向你多学习。”妹妹真诚地说。

“你是做会计的,遇到不会用的Excel功能,也可以在这上面查的,我看到了好多不错的教程号,都给你关注了。”得到妈妈的肯定,并有机会做妈妈的“小老师”,外甥女别提多高兴了。

妹妹和外甥女的互动,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随着手机功能的增多,它几乎成了我们成年人不可缺少的“器官”,父母对它越是依赖,孩子对它越是好奇,这是正常的传染。

外甥女对于手机的正确应用,让我清醒地认识到,为人父母,我们大可不必把手机看成会“杀死”孩子的洪水猛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我们带着这种偏见,人为阻止孩子玩手机,是在某种程度上斩断了,孩子和这个科技时代共振的机会。

美国广播电视主持人爱德华·墨罗说:人人都是自己经验的俘虏,没有人能去除偏见——只得承认它。

手机永远不能成为“杀死”孩子的凶器,如果利用得当,它还可能是普通孩子弯道超车的利器,这个事实,我们不能不正视,而且必须承认。

父母若能从孩子对手机的态度中找到他们的兴趣所在,及时引导和纠正,很多亲子关系都不会剑拔弩张。

如果,亲子关系能借由手机完成修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能接受孩子对自己偏见的“反教育”,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何乐不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段时间,重温《温州一家人》,被麦狗的成长经历再次戳痛。

小时候麦狗想出国,爸爸不允许;想读书,爸爸不让;想考师范,爸爸不同意。爸爸让麦狗辍学,到曾经就读学校门口去卖鞋,受尽了同学的嘲讽。

受不了的麦狗选择离家出走,多年之后,终于打拼出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开了全市最大的眼镜店,落魄的爸爸去找他要钱,顺带修了一个插座,引发了一场大火,毁了麦狗所拥有的一切。

禁受不住打击的麦狗,终于将埋藏在心里的不爽怒吼了出来,说自己就是爸爸手中的提线木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麦狗的爸爸不这么认为,他仍然自以为是地说:“每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部辛酸史。”

这个经历,不是只专属于麦狗的,他的经历属于一类人,这类人在父母的强势教育下,离心中的自己越来越远,可能拼尽半生,也挣脱不了父母教育的阴影。

过度迷恋身份的权威,让很多父母看不见孩子的个人意愿,他们大刀阔斧地修剪着孩子的各种可能,只允许孩子奔向一种可能——他们规划的可能。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未经自省的人生没有意义。”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这两句话放到亲子关系里,是可以掷地有声的。

把它们连在一起,是什么意思?

不懂在孩子“反教育”中自省和成长的父母,是失败的,他们的这种失败,会在若干年后“反噬”孩子,最大限度阻止孩子奔向真正的自己。

这世上最好的亲子关系,不是在父母高高在上的教育下形成的,而是让教育“有来有往”,父母教给孩子生活经验,孩子纠正父母的错误观念,这是爱意的流动,做到了,会确保亲子关系是一池活水。

做不到,亲子关系就是一潭死水。

而死水,从来都难养“活物”。

话题互动
你有过试图“教育”父母但无效,却因此不得不割舍一部分自己的经历吗?
比如:因为他们的干涉报了不喜欢的专业、从事了不喜欢的工作,选择了并不爱的伴侣……

◆作者:刘峙,愿意被文字反复介绍的自由撰稿人。

◆首发:父母夜读,用你的宝贵时间,读点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