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大学校园,总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图书馆自习位占了座却没有人,白白浪费资源;大白天教室也一定要亮着灯;食堂公汤早早地被拿空……很多住在用公共卫生间的宿舍的同学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厕纸消耗的那么快;淋浴房的下水道总容易被发团堵塞;垃圾桶满到溢出也没有人倒;洗手池边堆的瓶瓶罐罐越来越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亚里斯多德曾说:“那由最大人数所共享的事物,却只得到最少的照顾”。校园资源具有公共性和非排他性,对学生群体而言,使用校园资源是零成本且无限量的。同时,因为成长于物质生活丰富充裕的时代,我们这一代学生普遍缺乏约束意识和节俭观念,往往在“不用白不用,不拿白不拿”的心理暗示下,对于水电、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等校园公共硬件资源的过度利用,像“长明灯”等等公共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屡见不鲜。

经济学中将这种现象称为“公地悲剧”,是由美国生态学家加勒特·哈丁教授于1968年首先提出。他探讨了这样一个情境:牧民们共用一片草地放牛,这时如果有人想多养一头牛,虽然会加重草地的负担,但一头牛的影响毕竟有限,而且代价由大家共同承担,可增加的利益却是他一个人的。因此,理性的牧民都会看到这一点而偷偷增加牛群数量,那么草地将被过度利用而迅速恶化,导致悲剧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受规范的社会资源,一定会被自私的个体过度剥削。我们归根到每个个体,都是“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的结果。比如一个人随手把洗漱用品放在宿舍的公用洗手池边,固然方便下次取用,但因为这点对每个人都成立,所以当大家一致行动时,增加的瓶瓶罐罐就不是一两个了,反而越来越多。这不仅妨碍了日常活动,放久了还会滋生细菌,不利于宿舍整体的卫生环境。

从这个角度看,其实这种悲剧本质上也是一种“囚徒困境”,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利益出发,结果却是使所有人的利益都受损了。这便是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当个人占用资源的行为收益远大于其需要为之付出的代价时,他将毫不犹豫地选择无限制地侵占公共资源。而这是建立在由整个社会共同承担他个人后果的基础之上的,这在

公地悲剧很难解决,因为虽然人人都知道“竭泽而渔”的道理,但每个人都对阻止事态的恶化感到无能为力,还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踩上一脚,加速悲剧的到来。但人性的自私或不足以决定其发生,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管也是其一,所以公地悲剧也并非不可避免

我们可以尽可能将资源或设施的所有权明晰,并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责任和义务,比如聘请人员专门负责物业管理。科斯定理证明,一旦产权明确规定,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络、谈判、签约等等的成本足够低,则无论将产权划归给谁,最终总能达到该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同时可以利用强制手段如收费监督、奖惩措施来宣传并引导人们正确行事。

面对校园“公地悲剧”,我们不该只是一句“爱护公物,人人有责”的口号,在有效的监管体系下,每个人更要牢牢坚守心中的道德律,从身边小事做起,爱护公共财产和环境,尽早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未来的社会更加美好

(图片转载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