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古时候最惨烈的一场战役,秦国名将白起在长平与赵军发动了毁天灭地的进攻,坑杀赵国数十万士兵,这场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直接影响到了战国后期的势力划分。
这场战争中赵国错误的估算了战场形势,坚持正面进攻的路线,最终在秦国的挑拨离间下让赵括代替廉颇,变防守为主动进攻,最终酿成大祸,此战过后赵国元气大损,秦国统一之路再无阻拦,同样长平之战是古代军事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歼灭战争。
赵国原本是战国七雄之一,完成胡服骑射改革之后,赵国国力大增,军事实力远超其余各国,曾经还派过使者潜入秦国考察地形,企图从函谷关进发攻打秦国,秦国处于西侧,秦穆公时期开始崛起,等到秦昭襄王主政的时候,制定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加紧统一的进程。
公元前262年,秦国进攻韩国,切断了韩国上党郡与本国国土的联系,韩国国君认为无力救援,因此就想放弃上党郡,贡献给秦国作为退兵的条件,但是长期镇守在上党郡的郡守冯亭不想将国土拱手让人,因此就联合部下擅自决定将上党郡十余座城池交给赵国。
消息传到赵国,赵王惊喜交加急忙找来诸多大臣商议对策,起初平阳君认为上党郡是个烫手山芋,冯亭此时献地,无疑是为了挑起秦赵两国之间的争端,如果贸然接受势必会与秦国产生摩擦,对本国不利。
然而赵王不想放弃,又找来平原君问话,平原君坚持认为上党郡十重中之重,赵国曾久攻不下,如今有白得的机会为何不要呢?赵王点头同时又问:“秦国武安君白起骁勇善战,如果拿了上党郡,秦国必定会派武安君来攻,又该如何抵抗呢?”
平原君胸有成竹的说道:“武安君的确勇猛,但是廉颇将军同样擅战,即便野战不能取胜,防守战完全可以抵御住白起的进攻”,于是赵王拍板,拿了韩国的上党郡,同时派廉颇把守,防备秦军恼羞成怒进攻。
就这样原本是韩国与秦国的地盘之争,转眼间就成了秦赵两国之间的大战,赵国拿了好处,也被迫卷入到战争中,要说赵王也考虑到了秦国的实力,既然答应出兵,自然就做好了相应措施。
首先来看一下上党郡的地理位置,历史记载“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可见上党郡地势险要,有两处盆地,是韩国的战略要地,韩国之所以能养活三四百万人,这两处盆地功不可没,上党高地又被多个大山包围,自从三家分晋之后,上党郡也被三家分裂控制,韩国占据大片区域,赵国与魏国也有部分土地,这里也成了三国对峙的前线阵地。所以上党郡虽然局势危机,但是在各方势力的堵截下,秦国打了很多年也没有拿下来。
至于秦国为何要长年累月的攻打上党郡,目的就是在于拿下上党郡,就意味着扫平了入侵中原腹地的最大障碍,此后将畅通无阻,再也没有势力能阻拦,占据上党秦军可以向各国方向发动进攻而不用担心被别国偷袭的负担,从中就能看出秦国的野心。
事实证明多年之后秦国出兵进攻邯郸,走的就是上党郡这一条路线,反过来说如果秦国没有拿下的话,横扫六国的伟大事业势必会遭受不小的打击,首先就是进攻选择缩减,为了避免后续问题,秦国想要继续攻打中原各国,只能从魏国与赵国下手,无疑增加了进军难度。
再就是秦国如果能打下上党郡,顺着高地方向一路向北就能正面面对晋阳,晋阳这个地方就是赵国命脉所在,完全不亚于韩国的邯郸,晋阳曾经是赵国都城,当初三家瓜分晋国的时候,赵国能抵御其余几方势力的联合进攻,靠的就是晋阳这座坚固的城池,曾经为了打下晋阳,联军甚至使用水攻,都没有取得半点效果,可见晋阳的防御能力。
出于对晋阳的信任,赵王才认可了接纳上党郡的计划,在他看来即使秦军能兵临晋阳城下,一时半会也不会轻易打下来,何况秦国围攻晋阳的时候,赵国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必定会从别处派遣兵马来攻,到时候秦国将会陷入两面夹击的颓势,极有可能失败而归。
秦国曾经通过崤函通道这条路线进攻魏国,这不是秦国第一次走这条路,很久之前的前崤之战,秦国就曾经在此处吃了大亏,主力几乎被晋国全歼,如果秦国再次选择这条路的话,魏国不敌必定会向赵国求援,到时候有魏国在前面牵制秦军的主力部队,赵军从后面进攻,在这个狭小的地方,很难说秦军不会重蹈覆辙,重现历史的惨剧。
经过重重分析可以得知,上党郡对秦国十分重要,是秦国向中原进发的最好选择,同样对赵国来说上党郡同样重要,并且拿了上党郡,赵国还有很大机会能守住秦军的进攻,基于各方面考虑,赵王不惜与秦国交战也要收了上党郡,究竟是对是错现在看来一目了然。
这边赵国做好了应战准备,消息传到秦国更是举国愤怒,秦昭襄王不惜出动全国上下精锐部队攻打上党郡,赵国方面廉颇按照预定计划坐镇上党,长平之战就此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