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观看一些以历史题材为背景的影视剧中,如果双方处于战争期间的话,那么就可以经常看到这样一个桥段:一方为了主动言和示好,便会派使者求见对方的将军,想要将战事暂且搁下。但是我们知道是战争双方本来就是处于利益竞争的阶段,那么派使者过去,假如自己的使者直接被对方所捕获甚至斩杀的话,那岂不是自己的一大损失?
所以在这种时刻经常就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两军交战,不斩来使。那么古代的将军为何就对这句话深信不疑呢?万一对方不按套路出牌,岂不是自己亏了大发,那么古代人打仗的时候是如何做到相信不斩来使这句话呢?
首先第一点原因就是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已经成为了古代人打仗之间的一个默认规则,自古以来都是这样,所以很多人也不愿意破坏这样的规矩。假如自身破了不斩来使的规矩,那么往后在遭遇战事的时候,自己处于弱势一方,那么自己派出去的使者也会受到别人的刁难甚至杀害,而且也没有其他方愿意派使者再来和自己求和或者同盟了,这对于自身的发展也是一种极为不利的开端。
第二点原因就是,斩了来使对方就有开战的理由。很多时候使者也不一定是来求和的,或者只是向对方传达某种讯息,甚至本身并不打算继续进攻了。但是如果对方斩了使者的话,那么对方便师出有名,可以名正言顺的进攻,就算原本对方是处于不正义的一方,那么也会因自己斩了对方的使者而使得自己处于理亏的那一方,所以这样看来,斩了使者也是一个极为不明智的选择。
因此这样看来,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不只是说说而已,其背后还蕴藏着更多的政治、军事智慧在里面,不知道各位读者朋友们怎么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