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任紫玉

专栏作家

旅行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神州大地中原地区的美食饮食多种多样,到了八朝古都开封,源远流长的自然还有中华美食文化。开封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十大菜系中“豫菜”的发祥地。豫菜的代表中其中一支便是开封菜。推荐一处小吃城可以一站吃遍开封老字号小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封的“上河小吃城”,位于开封龙庭景区附近,逛完景区吃小吃距离正好。上河小吃城有近百个小吃摊位,囊括了开封各路知名小吃。就餐环境宽敞大方,虽是在室内,摊位的外观仍保留着仿古建筑风格,让我略感惊讶的是很少见有小吃城的桌椅也是采用深红色木制桌椅,踏实稳当的质感,也像是中原人的憨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开封旅行自然要吃小吃啦,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灌汤包。关于开封灌汤包,可以说的上是名声在外,又称开封灌汤小笼包子,宋 代便有经营。以皮薄、馅大、汤满,馅嫩味醇为其特点,更有“提起像灯笼,放下似菊花”之说。在《舌尖上的中国》中也提到了开封传统特色:灌汤包与鲤鱼焙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吃过杭州小笼包,一定就知道开封小笼包,因为杭州小笼包追根溯源是copy的古法开封小笼包。以前来开封也吃过灌汤包,这次还是迫不及待又点了两笼灌汤包,在冷气够足的小吃城内,也不怕热了,似乎这热气腾腾的灌汤包在如此的盛夏,用满溢的汤汁和喷香的肉馅狠狠抚慰了一上午因为出汗过度而略感疲累的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包子皮用死面制作,需要经过3次贴水3次贴面,使面皮筋韧光滑,不漏汤,不掉衣,反复摔打,直至面团发白发亮,达到‘色白筋柔’的标准。以水和馅,使包子内部充满汤汁,同时保证包子口感清爽。手指飞快,几秒内18个褶,这需要5年以上的训练……而经过查证资料才知道,原来灌汤小笼包的奥秘在于将一定比例的猪肉皮冻放入馅中一起包进包子。这样用心的开封小笼包,怎么都说服不了自己不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鲤鱼焙面

鲤鱼焙面是开封传统-名菜,由"糖醋熘鱼"和"焙龙须面"两道名菜配制而成,据《如梦录》记载:明清时,开封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称为"龙抬头","筵客吃龙须面,节礼送面"。当时制作"龙须面"。只是用水煮熟,后改炎焙制的方法。故称为"焙面"。同样是酸甜口味,鲤鱼焙面却大大不同于西湖醋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糖醋酸甜的鲤鱼搭配上蓬松的焙面,不仅好味,还有个来历典故呢。传说,清代慈禧太后逃难时停留在开封,开封府名厨贡奉"糖醋熘鱼"和"焙面"。慈禧见状后,心血来潮说道,鲤鱼静躺盘中,大概是睡着了,应该给它盖上被子,免得受凉。随之起筷将"焙面"覆盖鱼身,"鲤鱼焙面"从此传为佳肴了。其特点是色泽枣红,软嫩鲜香;焙面细如发丝,蓬松酥脆。

在摊位上点了鲤鱼焙面,过不了一会儿,就热腾腾的端上了桌。学着《舌尖上的中国》,急忙夹了一筷子焙面,蘸上浓浓的酱汁。这是中原人的吃法,北方人对面食的执着。

红薯泥

起初听到这个名字,我一直认为这是一道甜品,就好像菠萝饭、八宝饭一样。其实不然,它更像一道菜,这次在上河小吃城不仅有红薯泥,我们还特意点了一份紫薯泥,用紫薯替代红薯制作,更加甘甜。

据了解,红薯泥的做法是先把红薯煮熟,剥掉外皮,去其内丝,用干净的白布包裹起来,轧压成泥,然后将白糖倒入锅内化成糖浆,兑入香油、红薯,不断搅拌,呈柿红泥状。装盘后,分层放山楂丁、玫瑰片、青红丝、桂花糖即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作为开封小吃,可以尝尝叫花鸡,涮牛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午饭时间正好有表演,边吃边看,川剧变脸、书法家现场写字、会扎气球的小丑最受孩子们欢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开封,有的吃有得玩,吃小吃可以到开封上河小吃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专栏:

文艺旅行丨日本富山 黑部峡谷和宇奈月温泉

文艺旅行丨寻找波点女王草间弥生,日本长野旅记

日本游记丨奇景,伫立在海上的严岛神社和大鸟居

日本游记丨值得收藏的九州四城全攻略

日本旅行另辟蹊径 美丽鹿儿岛看火山

快来熊本,找熊本熊玩!日本最萌代言人!

游记专栏:

46天乘风破浪北京大妞的南太平洋奇幻漂流

【新加坡】跟着美食游新加坡 按图索骥吃遍大街小巷

46天航海日志Day23 航海南太平洋旅程的一半!

从米其林到路边摊,以美食之名去澳门!

【旅行】布拉格初印象,为何歌德笔下这里是欧洲最美的城市?

【博物馆】印度洋的冒险岛,留尼汪博物馆奇遇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