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矛必有盾,随着鱼雷投入实战和鱼雷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必然促进着鱼雷防御技术的进步。下面将对鱼雷防御技术的发展进行一个简要的回顾。

早期的鱼雷航速低、运动状态不稳定且射程很短,利用探照灯和速射炮就可以阻止夜袭鱼雷艇进入鱼雷射程范围,因此早期的鱼雷对水面舰船的威胁其实是十分有限的。但是随着鱼雷技术的进步,到了1885年,改良的“白头鱼雷”航速可以达到30节,战斗部装药200磅,这时鱼雷的威胁就不可小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海军舰船工程师开始在大型水面舰船上添加防雷舱壁(Torpedo Bulkhead),防雷舱壁主要设置在水面舰船的锅炉舱侧翼,隔舱内或者为中空,或者填充燃煤和油料,但是防护作用有限。为了防止被鱼雷偷袭,英国皇家海军还发明了防鱼雷网(Anti-Torpedo Nets),军舰可以在锚泊或者低速航行时用吊杆把入水深度能罩住水面舰船龙骨的防鱼雷网展开以保护舰体。但是随着鱼雷具有更高的航速以及采用多枚鱼雷齐射或者连射的攻击方式,防鱼雷网的防御价值很快降低,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后,防鱼雷网被大量淘汰。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水面舰船除了提前发现鱼雷航迹采取机动规避的战术手段,以及使用小口径速射火炮射击拦阻已经逼近水面舰船的来袭鱼雷之外,并没有其他可靠有效的鱼雷防御技术装备。

一直到德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始使用被动声自导鱼雷,针对鱼雷被动声自导头的现代鱼雷防御装备问世了。TMK-4是美国海军当时应用最广泛的拖曳式鱼雷防御器材,是在扫除声引信水雷的管式噪声发生器基础发展而来,这些管式噪声发生器在水面舰船拖曳时发出比螺旋桨空泡噪声还强的高频噪声,吸引被动声自导鱼雷的跟踪,从而保护了水面舰船。

英国研制出德国声自导鱼雷T-5的对抗手段——Foxer型声诱饵,照片中间的台架上绑着的前后两个圆筒就是其拖曳浮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海军开始研制更新型的拖曳式鱼雷防御器材,以解决拖曳式噪声发生器工作寿命短、布放难度大和干扰本舰声呐侦听等缺陷。1961年,美国海军开始测试拖曳反鱼雷声诱饵的原型机。1974年,AN/SLQ-25型拖曳式反鱼雷声诱饵正式开始生产并且装备美国海军和北约海军,该拖曳式反鱼雷声诱饵采用2条光纤拖缆,每条拖缆各拖带1个质量为25公斤的拖体TB-14A,可以发射预编程声信号对抗主、被动声自导鱼雷。英国皇家海军也在1980年装备了以G-738拖曳式声诱饵为核心的水面舰船鱼雷防御系统“海妖”(Sea Siren),拖缆长度为411米,拖体质量为74公斤。虽然拖曳式反鱼雷声诱饵可以模拟水面舰船的声特性,对鱼雷的欺骗能力强,并且可以重复使用。但是,水面舰船在拖曳反鱼雷声诱饵时会影响到机动性,并且干扰编队内其他舰船的声呐侦听,同时拖曳反鱼雷声诱饵会把鱼雷吸引到距离水面舰船尾部400-800米距离内,对舰船还是会造成一定的危险。

声诱饵AN/SLQ-25的改进型AN/SLQ-25A的拖曳浮体及其拖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以后,随着鱼雷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传统的拖曳式反鱼雷声诱饵已经越来越难满足水面舰船对现代鱼雷的防御需求。各主要海军强国纷纷开始研发各种火箭助飞式、自航式、抛射式的消耗型反鱼雷声诱饵或者声学假目标,既可以用于水面舰船,也可以用于潜艇,能够有效对抗各种主、被动和主被动联合声自导鱼雷。此外,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来袭鱼雷威胁的硬杀伤拦截手段也引起了重视,除了传统的小口径速射火炮拦阻射击和火箭助飞深水炸弹拦截外,国际上还采用引爆式声诱饵弹(又称诱杀弹)和反鱼雷鱼雷(ATT)等手段。引爆式声诱饵弹是利用火箭助飞或者自航到拦截来袭鱼雷的位置,模拟水面舰船或者潜艇的声学特征诱骗声自导鱼雷接近,当声自导鱼雷逼近到一定距离内,引爆战斗部,从而摧毁来袭鱼雷。但是随着尾流自导鱼雷的出现,原有的各种基于水声对抗的鱼雷防御技术无能为力,尾流自导鱼雷是利用水面舰船航行时尾流特征(扰动的水团、气泡、涡流、海水磁异常等)来导引鱼雷进行攻击的,而水面舰船只要在水面运动就会产生尾流,而且这种尾流也很难被模拟,也很难被及时消除。因此反鱼雷鱼雷(ATT)成为对抗尾流自导鱼雷以及直航鱼雷进行硬杀伤拦截的一个主要手段,尽管技术难度大,成本相对高昂,但是能够对直航鱼雷、声自导鱼雷和尾流自导鱼雷进行有效拦截。另外,也有国外研究人员提出利用水下电磁高速射弹、超空泡射弹等进行鱼雷硬杀伤的手段,现在还有待成熟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