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黄原创,谢绝转载!

《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主要讲述的是战国时代的秦国经变法而由弱转强,东出与六国争霸进而一统天下的过程。到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前,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三代君王所做的贡献不可磨灭!如果没有这三代君王的励精图治,秦国的统一霸业最少要推迟上百年,甚至是一句空话。

那么,这三代君王有什么共同点呢,本文试图从他们的用人上做些比较和分析!

《大秦帝国之崛起》里,是秦孝公对商鞅,《大秦帝国之纵横》里,是秦惠王对张仪,《大秦帝国之裂变》里,是秦昭王对范睢,每一个成功的君王背后,都有这么一个为他出谋划策的人。

商鞅是什么人?乃魏国人,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进入秦国之前,乃一介中庶子(总之是很小的官),听命于魏国丞相公孙痤。公孙痤将他举荐给魏王,魏王不重用,甚至公孙痤在临终前建议魏王如若不重用商鞅,就杀了他,魏王也不以为然,可最终秦国在商鞅的变法下,有弱变强,而魏国却因秦国的崛起而由强变弱。后来,秦孝公一纸招贤令,商鞅来到秦国,虽也经历很多挫折,可最终还是被秦孝公重用,拜为大良造,主持秦国变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仪是什么人?也是魏国人,同样也是得不到魏王重用,后在楚国昭阳家当门客,因被诬陷窃玉,被昭阳家奴打个半死,扔到荒野,幸亏芈月救了他。后来,张仪辗转来到秦国,起初也不被重用,后来被秦惠王拜为客卿,因替秦惠王讨回河西之地,被拜为国相。张仪频频出手,纵横捭阖,一次又一次帮助秦国突破外交困局和险局,立下了汗马功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范睢又是什么人?还是魏国人,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后来在王稽的引荐下,被秦昭王重用,拜为相,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同时帮助秦昭王加强王权。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这三代君王在用人上面有哪些共同点呢?

一、不拘一格,使用人才。

从秦孝公的一纸招贤令开始,秦国历来都是广招天下英才。商鞅不是秦国人,被秦孝公拜为大良造;张仪不是秦国人,被秦惠王拜为国相;范睢不是秦国人,被秦昭王拜为国相。只要是有能力的人,秦君都不计身份重用。最突出的是范睢,就连秦昭王也说他是真小人,睚眦必报,但是秦昭王还是重用他。

二、选才严谨,唯才是举。

商鞅在正式成为秦国大良造之前,曾实地考察秦国三个月之久,几乎跑遍了秦国每寸河山。后来,商鞅和秦孝公也是见了很多次面之后,直到商鞅提出以法学治国,才被秦孝公重用。

张仪初入秦时,因公孙衍举荐,首次面见秦惠王,当场被朝臣戏弄,愤而离开。后来在晋贤居,再次面见秦惠王,一番言谈之后,被秦惠王拜为客卿,出使魏国,讨要河西之地,继而被拜为国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范睢在入秦之后,被冷落了一年多。后来,因为上书秦昭王,被秦昭王约见,得到重用,最后也被封为国相。

商鞅、张仪、范睢在入秦之前,也算得上是天下名士,但是三代君王也都没有轻易重用,反而都是多方考察,确是大才,才不拘一格重用。

三、充分信任,极力支持!

自从秦孝公和商鞅确定法学治国以后,商鞅的每一次变法,秦孝公都是极力赞同和支持,哪怕是遭到所有人的反对,就连当年太子嬴驷触犯秦法,作为太子太傅的嬴虔(秦孝公的哥哥),被商鞅罚了酷刑,太子也因此被流放。秦孝公知道后,虽然伤心,但还是一如既往支持商鞅变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惠王一样也是支持张仪的,就连嬴华对张仪的行为不满,都遭到秦惠王的训斥。当年啮桑(地名)会盟失败,秦惠王也是替张仪说话的。即使当时提出的龙门相王之策,遭到五国攻秦,秦惠王还是照样信任张仪,支持张仪。

范睢也是一样!当时,范睢力荐秦昭王,不惜以送太子嬴倬为质,结盟魏国,并推荐胡伤伐赵。可最终造成太子嬴倬在魏国被杀,胡伤被赵国打败,损兵8万,即便如此,秦昭王也没有追究范睢的责任,反而拜他为相,继续攻赵。当时范睢的计策没有错,只是当中出了差错,这也怪不了范睢,反而可以断定范睢确有大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孝公之于商鞅,秦惠王之于张仪,秦昭王之于范睢,秦国每一次君臣携手,必流传千古,谱写一段政治佳话,最终成就秦国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