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看海读夕阳

听风看海读夕阳

网易号

关注
36粉丝
1关注
2534被推荐
IP属地:山东

5枚勋章

读经典,品历史 所属MCN:砍柴书院

  • 喜欢宋代的一位无名女词人——蒋兴祖女,也就是说,他是蒋兴祖的女儿。
    蒋兴族是开封府阳武(今河南原阳)县令。 1126年,金兵北上入侵,路过阳武,将阳武县团团围住,手下人劝蒋兴祖带领家人弃城而走,蒋兴祖坚决不允许,坚持抵抗。 他发现手下的监军与金兵私下联系,准备里应外合,投敌叛国。立刻将监军斩首示众。 虽然蒋兴祖和官兵竭尽全力抵抗,但是敌众我寡,最终城破身亡,时年是四十二岁,最后妻子和儿子相继被金兵杀死。 她16岁的女儿,因为长得特别漂亮,被金兵掳走。 当年,金兵带着数不尽的战利品以及大宋俘虏如北上。 说是俘虏,其实大部分是大宋臣民,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皇室女子,以及贵族女子,蒋兴祖的女儿也在其中。 一行人在金兵的呵斥打骂,驱赶中哭哭啼啼收走到河北省雄县的时候,下榻在雄县驿站。 蒋兴祖的女儿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能写会画,在驿站中,悲伤的女孩不能入睡,恰好看见驿站中剩余的笔墨,于是写下城破家亡,父亲战死的经过,随后赋词《减字木兰花》一首: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百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上篇写女孩被掳走,沿途所见所闻,凄惨的画面渲染了阴郁的气氛,表达了女孩子背井离乡的痛苦情怀。 下篇继续写行程中所见所想。女孩子处于极度愁苦之际,抬头望见南飞的北雁,而自己却在离乡北行,怎不令人悲痛欲绝? 一句“归路难”,表达了女孩儿深深的亡国丧家之恨,对一个爱国女子来说,身为俘虏失去自由,难以再回故国,再见家园,该是多么痛苦啊? 就像后世有人评价说“寥寥数十字,写出了步步留恋,步步凄恻”。 倾巢之下,安有完卵?靖康之难,波及到一个弱女子身上,只能用血泪凝聚成文字,倾诉国破家亡带来的剧痛。
  • 您听说过自己故意召祸来改变命运的吗?
    “二十七岁寿终。”梁鼎芬看着李文田为他排好的八次字,脸色发白,急问:“怎么办?”李文田不慢的说了四个字:“遭遇奇祸!” 梁鼎芬出身于书香门第,22岁就被点为翰林,后来成为溥仪的老师。 但是他人长得头大身材矮小,一点没有儒雅公子的外形。 自古才子配佳人,他的妻子龚氏,确实貌美如花,亭亭玉立,而且是一个才女。 少年得志,而且有佳人为伴,正是春风得意时刻。 当时的官场,也是注重同乡和同年,互相提携帮衬。 因此梁鼎芬就与同乡李文田走的很近。 李文田是南书房翰林,但是他最大的名气是星象之学,很多人都相信他能断人生死。 有一年,梁鼎芬求他为自己排八字,李文田看着结果久久不语,原来他算出梁鼎芬27岁必死。 吓的脸色发白的梁鼎芬,急忙请教破解办法,李文田说,化解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遭遇奇祸! 回去后,梁鼎芬辗转反侧,整天寻摸怎么“惹祸上身”? 恰好,中国和法国交涉失败,上下都在抨击李鸿章卖国。 梁鼎芬一看这是一个好机会,就拿李鸿章做题目,上折子说他有“十可杀”。 他当时的想法是一举两得:这个折子一上,多半是会得个充军的罪名,既可以禳灾免死,又可以落一个名震天下的名声。 果然,慈禧太后盛怒,要重治梁鼎芬的罪,幸好大臣阎敬铭爱才,好不容易才救下他来。 不想,过了一段时间,又遇见一个死对头,旧事重提,以“诬谤大臣罪”参劾他,结果得了一个降五级调用。 旨意一下,朝廷上下一片哗然,梁鼎芬却是暗自窃喜,一脸“无官一身轻”的神情,因为这一年正好是他27岁,得到这样的“祸事”,正好能够把命保住了。 不知道这个李文田,对八字解读准不准,反正梁鼎芬27岁没有死,一直活到60岁。 不过,他的寿命增长,可能也与他的心胸开阔有关。 不说被贬官的坦然。就说贬官之后,梁鼎芬远走广东,妻子是养尊处优的大小姐,自然不愿跟随他去“烟瘴之地”。 于是梁鼎芬把妻子托付给了好友文廷式,这个梁鼎芬也是糊涂,想想看,独守空闺的才女,与常来嘘寒问暖的才子,能不发生点事吗? 天长日久,文廷式与梁鼎芬的妻子龚氏双宿双飞,流言四起。 据说,期间梁鼎芬回过一次家,依旧和文廷式把酒言欢,甚至嘱托好友善待龚氏。 此后,龚氏跟随文廷式回了老家,文廷式去世之后,龚氏独自抚养三个孩子,日子过得异常艰难,曾经求助梁鼎芬,梁鼎芬毫不犹豫的拿出三千两银票相赠。 或许,心胸宽广,能够坦然接受现实,这才是梁鼎芬改变命运的真正原因。 您说对吗?
  • 妻子去世,儿子夭亡,为了杜绝浪费,把好一点的棺材换成薄棺,儿子和妻子装入同一口棺材,父亲去世,徒步三千里,这样的廉洁您赞成吗?
    李用清晚清名臣,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以清廉留名,光绪初年,有人说他是“天下第一俭——国俭”。 他是户部尚书阎敬铭看中的人。 阎敬铭也是一个廉洁奉公的人。户部掌管国家税负,每天过手的银子动辄数百万辆,因此户部的官员格外要求品行端庄,廉洁自律。 光绪初年,华北大旱,阎敬铭第一个就推荐李用清去山西赈灾。 李永清到任后,没有像其他官员一样坐镇指挥,而是骑着一头毛驴,带着一个仆人,走过二十多个州县。 山西道路崎岖,行路非常的困难,经常遇到脚夫伤亡,车马倒毙的现象,加上四年的灾情,赈灾异常艰难。 李用清亲力亲为,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共建家园,他曾经用自己的工资买万斤米面,供给灾民,同时严禁种植罂粟,改种五谷,并在各地修渠凿井,减少灾害的影响。 他还捐助出工资,在三元县修了龙渠,能灌溉数千亩良田,在当地传为美谈。 他捐助的这些银子,都是自己节俭得来的。 据说他父亲去世,他亲自扶灵柩返回故乡,三千里路,不雇佣一车一马,徒步回到家里。 这还不是最苛刻的。 他在贵州做巡抚时,夫人生孩子,因为没有雇接生婆,夫人失血过多去世。 李用清和夫人感情很好,夫人去世,他非常伤心,手下的人见他伤心,为了安慰他,就买了一口上好的棺材回来。 李云清嫌太浪费了,让手下人换成一口薄薄的棺材。 不幸的是,夫人还没有下葬,孩子又夭折了。仆人要去办一口小匣子,李用清赶快喊住仆人,让人打开夫人的棺木,把孩子放进去,一同安葬。 这样的行为,任谁看到,都会说不近人情。因此很多人骂他是“假道学”。 爱写日记的李慈铭就在日记中骂他:“文字拙陋,一无才能,惟耐苦,恶衣食,捷足善走,盖生长在僻县,世为农氓,本不知有人世甘美享受也。” 这个李慈铭说李用清生长在偏僻地方,世代为农民,能吃苦耐劳,不注重衣食罢了,说他不知道人间有好东西,不会享受,也就过分了。 李用清做了很多地方官,要想享受,机会多的是,只是廉洁自律罢了 不过,就像有人形容清官海瑞——只适合供奉在庙堂之上,因为这种过于清廉的人,太过于偏执,就像李用清葬妻,是不是不近人情了? 注:资料来源《清稗类钞》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 寇连材,一个正面形象的太监

    2022-11-03
    图片
  • 老爹上吊自杀,还真有儿子抽凳子的。
    徐桐是清末著名的保守大臣,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徐桐守旧,对洋人深恶痛绝。 他家住在东郊民巷,与各国使馆相邻,徐桐就在大门口贴上“望洋兴叹 ,与鬼为邻”的对子,来表示自己对洋人的憎恶。 据说他有过这样的“高论”: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籍所未载,荒诞不经,无过于此。 他的三儿子徐承煜,和他一样是守旧卫道的人却酷爱洋人的香烟,每日里吞云吐雾,就是不敢让他老爹看见,以防被骂个狗血淋头。 庚子之乱的时候,八国联军进入京城,两宫太后仓皇出逃,徐桐却没能跑出去。 看到满城投降的旗子,徐桐因为这是七尺大辱,为了表“君辱臣死”的决心,他决定上吊自杀。 他让老仆人在大厅的两头生栓了两个绳套,准备上吊和三儿子一起上吊自杀以殉国。 “我是首辅,国家遭难,按理当殉节。”徐桐对三儿子徐承煜说。 徐承煜是刑部左侍郎,当然明白老爹的意思,当即表态:“爹,我明白,这是你一生中的大事,我陪着你。” 说完,徐承煜扶着老爹上了垫脚的方凳。 八十二岁的徐桐踮着脚,把白发苍苍的头伸进绳套里,一边扭头望着儿子,示意儿子踏上右边的方凳。 徐承煜无奈,只得再次表态:“爹,您老人家放心,儿子一定随后就到,九泉之下陪您。” 说完,把老爹脚下的凳子一抽,成全了老爹的“大节大义”。 而徐承煜换下官服,一身短打扮,悄悄的溜了出去。 但是徐承煜的逃跑计划也没有成功,走到小巷门口,就被日本人抓个正着。 第二年正月,议和之后,徐承煜被斩于菜市口。 对于他的死,很多人说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他一边骗老父亲上吊自尽,一边自己苟且偷生,一点儿心肝儿都没有。 一个大臣曾经以“枭獍”来形容他,枭是食母之鸟,獍是食父之兽,拿这些禽兽来形容徐承煜再贴切不过了。 #寻找最有爱的历史人物#
  • “明天,你不要来上班了。”实业家穆藕初对站在面前的小学徒说,小学徒眼泪差点就流了下来,但他不知道这次的谈话,让他的命运有了一次重大的转折。
    穆藕初是上海商界名流、民国著名的实业家、棉花专家,他创办了三个大型的纺织厂,而他的人生目标就是实业救国,他认为,过要富强,就要提高人的素质,要培养大量的人才,要重视教育。因此,他倾尽全力为教育捐款。 今天,穆藕初在百忙之中,把眼前的这个小学徒叫到办公室,就是因为收到这个小学徒的一封信,信中,这个小学徒提出要借阅关于棉纺工业技术的书籍。 穆藕初问小学徒:“你要借这些书干什么?” “我想自学这些知识。”小学徒回答。 “那你为什么不去上学?”穆藕初又问。 小学徒的眼圈红了,声音也低下去:“家里没有钱,刚读中学,便辍学来做学徒了。” “那你明天不要来上班了。”穆藕初话还没有说完,小学徒的眼泪就流下来,他以为自己就这样被解雇了。 穆藕初笑了,起身拍拍小学徒的肩膀说:“带薪休假三个月,去复习考高中,如果考上,不要担心学费。” 三个月后,小学徒很争气,以第二名的成绩被南洋模范中学高中部录取。 第一个学期结束,穆藕初去检查了小学徒的成绩,各科都很优异,于是在第二年,便把他送到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深造。 七年后,小学徒在耶鲁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回国,成为闻名世界的经济学家,他就是方显廷。 因为感恩,方显廷一生都把穆藕初奉为恩师和慈父。 人生中有贵人相助,是很幸运的事,但是,自己若是不努力,再多的贵人也帮不了你。
  • 琳然几乎疯掉了,将丈夫李子捉奸在床的一幕,一直在眼前循环播放,她怎么也不会想到,一向对自己言听计从的李子竟然会出轨,而自己也变成了最讨厌的母亲的样子。
    说起琳然的故事,必然从她的原生家庭说起,她的父亲是一个小老板,母亲是一个家庭妇女,本来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很是让人羡慕,但因为琳然爸爸因为生意经常在外应酬,引起琳然妈妈的不满和怀疑,在这种心理作用在下,琳然妈妈变得脾气暴躁,动辄就指着琳然爸爸的鼻子骂,急了不管手边有什么东西,都会砸向琳然爸爸。 随着家暴不断升级,琳然爸爸抛下一切,毅然而然的和琳然妈妈离了婚。  折腾不了丈夫,琳然妈妈开始折腾琳然,每天诉说自己的苦,骂琳然爸爸,然后说男人都不是东西。 为了逃离妈妈,琳然考了外省的大学。离开妈妈的束缚,琳然渡过了一段快乐时光,但自从她开始恋爱,痛苦就开始陪伴她。 每次恋爱,男友都是逃着离开她。因为琳然太强势了,她要求男友必须听她的,小到穿衣吃饭,都要以她的喜好为主,不然就是吵闹甚至是打骂。 因此,直到毕业工作,琳然仍旧是孤家寡人一个。 这时候吗,她遇到了李子,在单位,李子是公认的大好人,对谁的要求一般都来者不拒,一段时间交往下来,琳然很满意,于是就匆匆结了婚。 像琳然的几次恋爱一样,最初是甜蜜的,但慢慢琳然对李子的管控就开始加大了,工资卡她拿着,只给李子为数不多的零花钱,手机不能设置密码,随时检查,和谁交往都要经过琳然同意,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 最初,李子很享受这样的日子,琳然爱管,什么都交给她好了,但有一次,他只是因为工作需要加了一个女同事的微信(这是不允许的),琳然就大吼大叫,然后一个花瓶就砸过来,李子捂着头上的血就蒙了。 从此,琳然管控的更严,甚至对李子的工作也开始指手画脚,甚至强制李子换掉目前的工作,而李子也一反常态,不再听从琳然的安排,于是,家庭战争不断升级。 一位女同事看到李子经常带着伤来上班,就关心了一下,李子实在是忍不住,把对琳然的不满都倾诉出来,就这样,两个人走到一起…… 其实,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看似和谐的夫妻,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看似上进的女孩,却是渣男收割机,而漂亮的女孩,却死守着出轨家暴的男人不肯离婚…… 这些性格都是天生的吗?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另一半? 畅销书作家、两性关系学研究者陆琪经过十二年的情感研究,提出了“中国式原生家庭”的四种独立情感模式,那就是:享受型、自虐型、掌控型、取悦型。 琳然就是属于掌控型情感模式,而李子就是取悦型情感模式。这本来是一对最匹配的感情模式,但是李子的取悦型型情感模式是最初为了追求琳然装出来的,在小李的内心深处,他也想掌控琳然,于是才反抗琳然的管控,引起争吵,甚至大打出手…… 在那么,怎么找到与自己匹配的对象呢?自己又属于哪种情感模式? 陆琪在《爱情基因:如何让爱不伤人》这本书中,把这始终情感模式,以及10种相互结合的爱情关系进行解读,通过大量的案例,以及心理学原理,并配以情感心理测试,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爱情基因,解开情感困惑。 要想清晰的了解自己、获得情感的完美关系,去读读这本书吧!  
  • 面对一波波的道贺者,财政部参事李毓万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
    事情发生在1933年的一个礼拜六,孔祥熙的私人秘书、财政部参事李毓万的公馆门口,车水马龙,许多带着贵重礼品的达官贵人向主人道喜,李毓万和家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赶忙询问。 原来,这些亲朋好友在前一天收到了一份请柬,上面写着:“兹定于某月某日四弟孙桐岗、长女李友琴举行结婚典礼,敬请阖第光临。”落款是“孙桐萱李毓万拜”。 看到请柬,李毓万才明白,这是有人搞恶作剧,拿自己和未成年的女儿开玩笑。 李毓万一时间血液上涌,几乎气死,但生气也不知道对谁发火,因为前来道喜的人也是被耍了。 于是,他下令追查请柬的来源,查来查去,查到财政部部长孔祥熙的二女儿孔令俊的头上,原来是这位大名鼎鼎的二小姐捣的鬼,李毓万当然不敢得罪孔家,于是只能忍下这口气,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 那么,李毓万怎么得罪了这位“混世魔女”呢?请柬中的孙桐岗、孙桐萱兄弟又是谁呢? 原来,李毓万与西北军将领孙桐萱是结拜兄弟,孙桐萱的四弟孙桐岗留学德国,专修飞机驾驶、制造技术,学业完成之后,他独自驾驶飞机跨越大洋从德国飞回中国。 飞机在南京落地之后,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而还不到30岁的孙桐岗被誉为“英雄”,成为了当时很多少女的梦中情人,收到了很多求爱信。 也引起了财政部部长孔祥熙和夫人宋霭龄的注意,他们夫妇二人正为大女儿孔令仪的婚事发愁,现在天降英雄,正合心意。 李毓万看出了孔祥熙的心思,也为了与孔家攀上关系,就极力撮合。 孔祥熙夫妇觉得孙桐岗未来可期,也就点头应允,就差孔令仪点头了。 孔家大小姐孔令仪对父母干涉自己的婚姻大事非常反感,于是坚决不同意,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 但二小姐孔令俊不干了,她从小一副男儿打扮,向来我行我素,天不怕地不怕,典型的“混世魔女”。 孔令仪认为,李毓万撮合姐姐的婚事,就是为了讨好父亲,好向上爬,很可恶,于是,就找人伪造了很多结婚请柬,送到许多官员、企业家手中,因为李毓万是财政部参事,又是 孔祥熙跟前的红人,收到请柬的人都不敢不去,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看似一场闹剧,却折射出权利背后的嚣张、以及小人物的趋炎附势。
  • “何承卓,你有什么资格审判我?哪有小汉奸审判大汉奸的道理?”冀高法院内,躺在担架上受审的大汉奸王揖唐突然坐起来,指着堂上的法官大声喊,法庭上下,一片哗然。
    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发生在1948年。抗战胜利之后,民众要求惩治汉奸。虽然呼声强烈,但是有些汉奸善于钻营,用金钱美女、甚至裙带关系,求得网开一面,有的甚至还能摇身一变,成为抗战的功臣,何承卓就是其中的一位。 何承卓曾担任过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所属的法官训练所教务主任,和伪满法院的法官。 日本投降之后,他带着几箱子搜刮来的黄金、美钞、以及价值连城的古玩字画,带着曾是交际花的美貌妻子,悄悄来到南京。 何成卓和妻子合计好,每晚出入秦淮河上的酒楼、歌舞厅等交际场所,用美人计勾搭上国民政府的要员,再用金钱贿赂,摇身一变,成为国民政府司法部要员,参与惩治审判汉奸的工作。 由于他办事干练,而且熟知汉奸,许多难办的汉奸案经他审理,都迎刃而解,加上妻子结的裙带关系,竟然官运亨通。 正当何成卓春风得意的时候,遇到了王揖唐的案子。 王揖唐是民国时期祸国殃民大汉奸,他原来曾是清末的进士,还做过北洋上将,不过后来叛国投敌,做了为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是王揖唐的顶头上司。 王揖唐为人狡诈,本来他的身体不好,被捕以后,更是三分病装作十分,每天出于昏迷状态。 人们对的卖国行为深恶痛绝,就把他用担架抬到法庭上接受审判。 在法庭上,王揖唐继续装死,既不坐起来,也不搭话,弄得法官无可奈何,案子一直拖了两年之久。 因为民众的呼声,法院没有办法,只得下决心对王揖唐精心判决,主审法官就是何承卓。 这天,为了看王揖唐这个大汉奸的下场,法院挤满了人。 当看到何承卓的时候,王揖唐竟然像好人一样坐起来,指着何承卓大骂:“你有什么资格审判我?华北沦陷期间,你是我的手下,也是一个汉奸,哪有小汉奸审判大汉奸的道理?” 法庭上下,顿时乱成一片,何承卓目瞪口呆,不知道怎么下台,只好宣布退庭。 这部狗咬狗的闹剧,最终以王揖唐死刑、何承卓下台结束。
  • 1925年8月,鲁迅一纸诉状把章士钊告上法庭。
    当时章士钊是教育总长兼司法总长,是鲁迅的顶头上司,下级高上级,是为什么 呢? 原来,当时鲁迅在教育部担任佥事一职,并且在女师大担任教授。 事情的起因是女师大的学潮。当时女师大杨校长不准学生们参加悼念孙中山的活动,于是,学生发动了反对校长杨荫榆的风潮。 后来事情慢慢变成了政治斗争的性质,教育部便下令停办女子师范学校,在原址另建女子学校,并派出军警、雇佣流氓多次进女师大殴打学生,最后把学生押出学校。 这样的事情,鲁迅当然看不下去,他联合其他教授发表宣言支持学生,并代替学生草拟呈文进行合法斗争。 与此同时,他手中的笔也没有闲着,先后向各大报纸投稿,声援学生。 作为教育部总长的章士钊沉不住气了,他上书段祺瑞,免去鲁迅在教育部的职务。 第二天,段祺瑞就批准的章士钊的请求。 其实,对于这样的结果,鲁迅早有预料,作为小职员,违背上级的命令,并且和上级对着干,下场当然不言而喻。 但是,鲁迅不会这样退场,他说:“这次章士钊的行为,我倒不以为奇,其实我也不像官,本该早就免职的了。但只是我自己一方面而言,至于就法律方面讲,自然非控诉不可,昨天已经在平政院投诉了。” 原来,根据当时的有关法律规定,像鲁迅担任的佥事这样的职务,按照程序,应该由主管上级备文申诉事由,经高等文官惩戒委员会核议审查之后,才能实行惩戒。 章士钊急于打击鲁迅,想事情办完以后再补办手续,谁知,就这样被鲁迅抓住了把柄。 当然,官司打了几个回合,章士钊辩解的无非是“当时风潮最厉害的时候,要是不及时处理,就怕其他人跟着学……” 鲁迅先生的互辩书一共有六条,其中有一个很有趣的道理,大概意思就是“在教育部,自己是科长,与女师大没有关系,因此对章总长停办女师大的命令,对错从不过问,而且也不会出去发表自己职务外的意见;但作为女师大的教师,有义务维持校务。 鲁迅的辩解,绵里藏针、针针见血,却又恰当好处。言下之意,自己的本职工作做的很好,教育部可以管公务,但管不了他公务之外的教务。 理所当然,鲁迅赢了这场官司,1926年1月18日,鲁迅回到教育部上班。 看来,反击别人,一定要抓住他的漏洞,也要找好充足的理由。。
  • 梅兰芳icon名满天下,知情人说这是他父亲5000两白银种下的善根。
    梅兰芳的父亲梅竹芬自幼学习拉胡琴,学成之后,跟随名家名角各处表演,据说还经常进宫演出。 等到成家的年龄,梅竹芬已经积攒下5000两银子。 有了钱,就想成家立业,正好家里人来信让他回家定亲,他便带着银票上路了。 刚出城没多远,梅竹芬见路边有很多茅草棚,原来全是逃荒的灾民。 看着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灾民,梅竹芬恻隐之心大发,心想:我有五千两银子,舍去三千两,剩余的两千两结婚也足够了。 于是他拿出三千两银子,施舍灾民,但灾民太多了,三千两银子舍完,仍有很多灾民跪在面前苦苦哀求。 梅竹芬心中不忍,又把剩余的两千两银子拿出来,散给灾民。 多年的积蓄一时散尽,梅竹芬心中却十分安慰。 转念一想:已经身无分文,回家也没钱完婚。于是,又转回京城,打算在积攒几年回家成亲。 有人知道了他千金散尽的事情,背后都嘲笑他憨傻。 就这样,又过了三年,梅竹芬才攒够了结婚的钱。 多年后,儿子梅兰芳享誉海内外,富甲一方。 1917年,梅兰芳的新剧《天女散花》一上演,好评如潮,响遍大江南北,而他所画的几张佛像也被业界人士称赞。 熟悉内情的人说梅兰芳有佛缘,而且是他父亲那五千两银子种下的善根。 其实,故事的真假不用较真考证,但一个人德艺双馨,才能走的更高更长远,这才是真的。 附录《天女散花》中的一段唱词,看有没有共鸣者: 悟妙道好一似春梦乍醒, 猛然醒又入梦长夜冥冥, 位修真便言悟终成梦境, 到无梦与无醒方见性灵。 注:资料来源《民国笑忘书》
  • “中国佬,猪尾巴,蠢猪。”
    在维也纳开往柏林的火车上,三个德国青年肆无忌惮的对对面坐着的一个中国青年品头论足。 对面的中国青年面色平静,拿着一份德文报纸,读了起来。 “看,看,这个土里土气的中国佬,连报纸都拿倒了。还装模作样的看的很来劲,这是做给谁看?这儿又不是中国?”一个德国青年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指着他肆无忌惮大声嘲笑。 其他两位青年也随声应和,跟着嘲笑那位中国青年。 这三位德国人的笑骂声,让几位坐在一旁的有教养的欧洲人都快忍受不住了,准备挺身而出加以干涉。 这时候,那位中国青年缓缓抬起头,操着一口地道的德语说:“你们德国的文字真是太简单了。若不是倒着看,还真没意思。别说这通俗的玩意儿,就连你们圣人歌德的《浮士德》,我也能倒着背诵。” 听着字正腔圆的浮士德名篇警句,从对面中国人的口中缓缓吐出,几个德国青年懵了,趁着火车到站,赶快面红耳赤地溜了…… 这位青年就是清末怪才——辜鸿铭。 辜鸿铭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西亚等九国文字,获得过13个博士学位,用德语反击德国小青年,不过是小菜一碟。 关于他懂多国语言的事,还有一则趣闻。 辜鸿铭回国后,被张之洞聘为外交顾问秘书。 有一天,张之洞设宴招待俄国皇储和希腊王子,辜鸿铭用法语和他们交流。 宴会开始后,希腊王子与俄国皇储用俄语私下交谈,意思是当晚还有别的应酬,应该少喝一点。 谁知话刚落地,,辜鸿铭用俄语对他们说:“酒菜都合乎卫生标准,还希望贵客尽兴才好。”皇储与王子都十分惊奇。 张之洞吸鼻烟,希腊王子很好奇,就用希腊语问皇储:“主人鼻子上吸的是什么东西?” 辜鸿铭马上把希腊王子的话转述给张之洞,张之洞把鼻烟取来,递给希腊王子看。 皇储与王子更加惊奇,才知道中国卧虎藏龙。后来知道俄语与希腊语并不是辜鸿铭擅长的外国语种,两个人的骄傲之心大减。 告辞的时候,俄国皇储一再郑重表示,要是辜鸿铭到俄国游历,一定会待以上宾,他还刻意拿出一块刻有皇冠的金表,送给辜鸿铭。以后,皇储逢人便夸辜鸿铭。 确实,辜鸿铭也有很多坏毛病,也很“狂”,但他也确确实实有真才实学,这也是他受人尊敬的地方。  
  • 辜鸿铭有很多怪癖:留辫子、纳妾、逛青楼,据说他最大的爱好是喜欢女人缠足,要闻着女人的臭脚气味才能写出文章来。
    在北大,辜鸿铭一直是一个笑话,只见他拖着一根久不梳理的小辫子,穿梭于红楼内外,辫子上方压一顶瓜皮小帽,身上是枣红色的、油光可鉴的旧马褂和破长袍。衣袖上面斑斑点点,闪烁鼻涕和唾液的痕迹。 当时正值五四时期,这副打扮和形象与北大的氛围极不和谐,但面对嘲笑,他依然我行我素。 这样的怪人,自然有很多逸闻怪事。他的一个学生,为了讨好他,却闹了一个笑话。 除了留辫子之外,他最大爱好就是喜欢女人缠足。当时虽然已经流行天足,但依旧有很多缠足的女子,据说为了缠成三寸金莲,女人的裹脚布十天半月才会松开一次,那种臭味可想而知。 但辜鸿铭就对这种味道情有独钟,他写文章的时候,必然要他的小叫太太解开裹脚布,坐在身边,他是一手执笔,一手握住太太的小脚,才会越写越高兴。 有一次,辜鸿铭去一个姓高的学生家里,给他开门的是十六七岁的小姑娘,小姑娘虽说算不上漂亮,但长得还算清秀,当时大约是五六天没有洗脚了,一股辜鸿铭再熟悉不过的“异香”扑鼻而来,辜先生一时心神荡漾,对小丫头赞不绝口。 高姓学生见老师这样喜欢这个丫头,以为辜鸿铭想要纳她为妾,于是立马提出将小丫头送给老师。 辜鸿铭欣然接受。 为了让老师满意,高姓学生对小丫头千叮咛万嘱咐,譬如“你要好好收拾一下自己,要干干净净”之类的话。 小丫头自然心领神会,临行那天,好好的梳洗打扮了一番,尤其那双脚,洗了又洗。 辜鸿铭见学生将小丫头送来,喜不自胜。二话不说,就把小丫头拉到卧房。 他不看小丫头羞红的脸,只是催促小丫头赶快把裹脚布解开。 等他恭恭敬敬把鼻子凑到那三寸金莲上面,脸色却大变:最初闻到的那股“异香”不见了! 他不禁大失所望、兴味索然。 “把丫头送回去吧!”前后不过几分钟,辜鸿铭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 小丫头兴冲冲地来,垂头丧气地回去,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是自己的脚没有洗净吗? 高姓学生也很纳闷,后来才知道就错在洗干净了脚。 辜鸿铭虽然生在南洋、在西洋留学,精通西洋文化,但身体内流淌的毕竟是中国人的血液,骨子里是对传统文化的崇拜。 由于他性格的偏激极端,对于国学,只要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管是国粹或者是国渣,即便是皇帝、太监、辫子、立妾、缠足这些腐朽的糟粕,他都全盘接受,因此,其行为不免可笑。
  • 康有为在 买下“凶宅”之后,改造成“福地”,却没想到他也命丧此地。
    康有为晚年去青岛生活,但没有想到死在了青岛。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康有为逃亡海外十六年,有人笑称:康有为从近代中国一直逃到现代中国。 1813年,康有为结束流亡生活,在上海定居。 但到了1917年,这位不甘寂寞的中国惊倒思想家,突然来了一个360度的大转变——协助张勋复辟。 其实,协助张勋的目的,不过是康有为为圆自己的“复古梦”,但是,一小撮梳着鞭子的军队注定是圆不了这个梦的。 就在这一年,康有为辞去孔教会名誉会长,再一次逃亡,他第一次来到青岛。 其实,一直怀揣这“复古”梦的康大圣人,一直怀揣着自己的“理想国”,从不消停。后来兜兜转转,他在1923再次来到青岛。 与上海相比,康有为认为青岛是可以“复古”的圣地,初来青岛,他住在旅馆,后来租了一座房子。 他在给家人的信中,说青岛是宜居之地,租的房子很大,可租可买,并且“远胜沪矣”(比上海好多了)。 写信的同时,他开始张罗成立济南与青岛两地成立新的孔教会,新会后来该做“万国道德总会”,旨在将孔圣人之学变作世界显学。 当然,传播交流的文化,也要有交流的平台。这就是康有为在家书中说的那座房子。 这座德式楼房位于青岛市南区福山路上,始建于1899年,是德国人占领青岛时,总督府要员的宅邸,但是住进来的“大人物”都没有好下场,不是杀头,就是被枪毙,因此当时都认为它是一座“凶宅”。 康有为住进来一年后,花了一千多大洋从北洋政府手中买下它。 他不是不信“凶宅”的传说,而是经过多方察考,他认为这个宅子犯了“白虎衔尸”的格局,只要进行改造,就能“逢凶化吉”。 于是,先把溥仪之前赐给他的“天游堂”三个字悬挂在书斋之中,借龙气镇压凶邪,有把以前的马厩改为二层建筑,家人住在楼上,随员住在楼下。 还把第三代“恭亲王”溥伟赠的许多名贵雕花红木家具、文房四宝、瓷器都摆上,整个大院贵气逼人,加上人来人往,“凶宅”也变成了“福地”。 改造之后,康有为心情很好,在给友人的信中,一再描述青岛的美好与清新。 但是,康有为这一生中难得的安宁、逍遥时光,只持续了三年。 1927年3月18日,康有为与朋友在劈柴院附近粤菜馆吃饭,喝过橙汁之后,腹痛难忍,当晚呕吐不止,一名日本一生诊断,是食物中毒,第二天早晨5点,康有为“七窍流血而死”。 据说死后的康有为身穿中山装,但脚边随葬的却是蟒袍玉带以及大量清朝服饰,不知道他是想追随孙先生继续革命,还是诚惶诚恐地跪在金銮殿前见驾呢? 其实,这也是他一生矛盾的写照。 如今,德式小楼依旧,而小楼一代代的主人早已随海风而逝…… 注:资料来源《民国笑忘书》
  • “你口口声声说要推广白话文,我看未必出于真心。要是真是身体力行的话,名字不该叫胡适,应称为‘往哪里去’才对。”胡适看着眼前的侃侃而谈的黄侃,哭笑不得。
    胡适与黄侃作为北大教授的新旧两派,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没少挨了黄侃的骂。 因为胡适素来知道黄侃的“疯”,也觉得黄侃比自己年长,每次被骂也都是一笑置之。 要胡适改名不久,两个人在一场宴会上又碰到一起。宴席之上,胡适偶尔谈起墨子,黄侃不乐意了,他在一旁骂道:“现在讲墨子的,都是一些混账王八蛋!” 胡适知道黄侃的“疯病”有发作了,就装作没有听见。 黄侃一看没有回应,于是又接着骂:“便是胡适之的尊翁,也是混账王八蛋!” 胡适忍无可忍,指责黄侃不该骂他的父亲。 黄侃却微笑着说:“你不必生气,我就是想试试你。墨子讲究兼爱的,所以墨子说他是无父的,你心中还有你父亲,所以不配将墨子。” 一桌人哄堂大笑,胡适也哭笑不得。 胡适一生著作不少,学界中人十分佩服,但是他也有一个缺点,就是许多代表性的作品都没有写完,有的书只有上半部,没有下半部,一是因为太忙,二是胡适的兴趣太杂。 黄侃怎么会放过胡适这个缺点,他在课堂上对学生说:“昔日谢灵运为秘书监,现在胡适可谓著作监。” 学生不明白,他笑着解释:“监者,太监也,太监者,下边没有了也。” 又一次在课堂上,黄侃谈起白话文,说:“胡适之说做白话文痛快,世界上哪有痛快的事,金圣叹世界上最痛的事,莫过于砍头,世界上最快的事,莫过于饮酒,胡适之如果要痛快,可以喝了酒再仰起脖子来给人砍头。” 还有一次在课堂上,大讲文言文的简明,说:“白话文与文言文的优劣,通过下面一个例子就能看出来:某一个留学生在美,其母死在家乡,电催奔丧,如果用文言文发电报,只需‘母死速归”四个字就行了,无论识字与否,一看一听就明白什么意思,要是用白话文,必须这样写‘你的妈妈死了呀!赶快回来吧!’四个字变成是十一个字,在加上两个感叹号,电报费几乎增加了两倍,孰优孰劣,不变自明。”听课的学生都知道,这个例子也是针对胡适的。 但无论怎么样骂,怎样调侃,胡适也不回应。 胡适谈到有一年清华聘请他当校长,他回了一个电报“干不了,谢谢!” 他解释说:“我提倡白话文,有人反对,理由之一是打电报费钱,诸位看,用白话,五个字不也成了?”在场的人都笑了,而黄侃也已经去世十一年,不会跳出来骂他了。 其实,平心而论,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黄侃比潮流而懂,确实也不对,尤其是骂人太恶毒,就像村妇骂街的套路,确实有损国学大师的形象。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举动也体现了黄大师无城府、真性情的一面。 人无完人……
  • 皇孙竟然莫名其妙的失踪了。
    汉元帝的继位之后,为了补偿幼年丧母之痛,把母亲许平君的娘家侄女、也就是自己的表妹许娥许配给太子刘骜。 许娥出生在官宦之家,父亲许嘉是大司马车骑将军,自幼聪明伶俐、知书能文,尤其是写的一手好字。 她入宫之后,深得当时还是太子的刘骜喜欢,没过几年,生了一个儿子,皇家有了继承人,汉元帝非常高兴,朝野上下大加庆贺。 但没多久,孩子就莫名其妙的失踪了,对,你没有看错,堂堂皇孙就这样不见了,也没有追查出结果,而且,这还不是第一次。 汉元帝去世之后,刘骜继位是为汉成帝。 许氏并没有因为失去儿子而失宠,依旧被立为皇后,没多久又生下一个女儿,但女儿和儿子的命运一样,没多久也莫名其妙的没了。 估计这样的事情都出于宫斗,而且那个时候条件有限,最终也没查出个结果来。 失去了儿女的许皇后,依旧恪守后宫规矩,处理后宫事物。 但依旧逃不出各种权力之争的漩涡。 成帝继位之后,扶持了皇后许氏一族,也提拔了母亲娘家王氏一族,成帝的舅舅王凤为大司马将军,与国丈许嘉共同执掌朝政。 但这两个人明争暗斗,都想争个高低。有个人对王凤说:“按照传统观念,后父之位重于帝舅(皇后父亲的地位比皇帝舅舅的地位要高),你要小心了。” 但是当时成帝的母亲王太后操纵皇权,于是,在这场争斗中,成帝选择了舅舅,罢免了自己的岳父许嘉。 没有儿子做底气,有失去了娘家的支撑,许皇后的不幸拉开了帷幕。 墙倒众人推,许家倒台,于是就有大臣上书天下各处大灾,是后宫越制造成的。 好在成帝还宠爱这许皇后,只是下了一道诏书,对皇后训斥了一番。 后来,赵飞燕姐妹入宫,好色的成帝就越来月疏远已经人老珠黄的许皇后。 赵飞燕不甘心只是受宠,一心要取而代之,坐上皇后的位置,于是,一场处心积虑的计划上演了。 许皇后的姐姐被人举报,用巫术诅咒宫中怀孕的王美人,和大司马王凤。太后大怒,下令查下去,于是查到幕后的主持是许皇后。 成帝一纸诏书,许皇后被废,打入冷宫。 十四年的皇后之位,终于在权利的争斗中被拉了下来。 冷宫清冷寂寞,许皇后也熬过了十年,终于有一天,不知道有什么东西触动了沉溺在酒色中的成帝,他想起了许氏,他知道许氏是无辜的,于是他下诏让许氏家人回京居住。 谁知,这点好意却加速了许皇后的死亡。 许皇后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觉得有了一线希望,于是她托姐姐许孊给她找找关系,看还能不能回到皇帝身边,哪怕做个普通的妃子也行。 许孊不是正经人,她与成帝跟前的淳于长私通,被纳为妾室。 淳于长答应帮忙,又写了一封信让许孊带给许皇后,心中满是轻侮戏弄的词。 淳于长的政敌是王莽,王莽打听到这些消息之后,报给成帝,淳于长被罢免,而许皇后被赐毒酒自杀…… 生于富贵人家,嫁个好郎君又如何?还不是在权利与争宠中落个悲惨的下场! 注:资料来源《汉书》
  • 2岁入宫做皇太子,5岁被赶下台,囚禁15年,硬生生被囚禁成一个智障。
    汉平帝被王莽毒死之后,汉元帝的子孙一脉就绝了。 王莽虽然想篡位自立,但感觉到时机还不够成熟,就决定再立一个傀儡皇帝。 汉元帝的子孙没有了,但还有其他汉室成员不少,符合条件的刘氏子弟有几十个。不过,王莽才不愿意弄一个成年皇帝上台,因为成年人不好控制。 选来选去,他选中了汉宣帝的玄孙——刘婴,就因为在汉室子弟中,刘婴的年龄最小:刚刚2岁。 2岁的刘婴被送入宫中,没有正式称帝,仅仅是一个“皇太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孺子婴。 2岁当然没有任何能力,于是,王莽理所当然地自称“摄皇帝”,独揽大权,他的排场和皇帝没有什么两样,只有见到刘婴和王太皇太后的时候,还顾忌一点面子,自称为臣。 三年后,王莽自觉时机成熟,就强迫刘婴禅位给他,改国号为“新”。(其实什么强迫不强迫的,5岁的孩子,还不是王莽说什么就是什么?) 刘婴被赶下台后,王莽也不敢杀他,也不放心放他去封地,于是封他为安定公,将刘婴软禁起来。 为了防患于未然,怕有人利用刘婴高小动作,王莽下令:不许任何人与刘婴说话,包括他的乳母在内。 这一关就是十五年。十五年与世隔绝的生活,让刘婴变成了一个五谷不分、六畜不认、呆头呆脑的人。 野史说王莽被杀后,已经成为智障的刘婴被放了出来,但仍旧有人利用他做幌子,平陵人方望把他劫持到临泾,傻乎乎地做了几天皇帝。 更始皇帝刘玄听说后,为了扫除自己称帝障碍,派人杀死刘婴。 刘婴死的时候,刚刚20岁。 虽然刘婴没有皇帝之份,但也稀里糊涂的成了西汉王朝末代皇帝之名,又硬生生被人害成智障,刘婴这场短暂的人生悲剧,完全是由别人来导演的。
  • 27岁的皇后,趁看守不备,投入冰冷的湖水中而死。
    靖康之难,大宋君臣受尽了侮辱,但上至宋徽宗宋钦宗,下至皇室成员,没有几个人有勇气去死,在屈辱中苟且偷生。 朱琏是宋钦宗的皇后,出身官宦世家,据说朱琏不仅美貌,而且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尤其擅长山水花鸟作品。 1116年,十四岁的朱琏嫁给了太子赵恒,第二年既生下了儿子赵谌,宋徽宗非常高兴,好好的庆贺了一番。 1125年,宋徽宗把大宋这个烂摊子扔给了赵恒,赵恒继位为宋钦宗。 第二年,金兵第二次包围汴京,当时天气奇冷,被冻死的士兵不计其数。朱琏知道之后,为了鼓舞士气,带领宫中的妃嫔亲手缝制围脖,赐给士兵。 士兵浑身的衣衫单薄,这一条小小的围脖也起不了大作用,但朱琏的善良,仍旧感动了很多士兵。 靖难之时,朱琏与徽宗钦宗被金兵押解北上,朱琏时年26岁,容貌美丽,经常受到押解官兵的骚扰,已经有寻死的心。 到了金国,是更加屈辱的受降仪式,大宋君臣、嫔妃、皇室成员裸露上身,脖子上被拴上绳子,像牛羊一样,被牵到金人祖先的庙中行礼。 之后,金太宗又下令,让皇太后、皇后入金宫,说是“赐浴”,目的不言而喻。 朱琏对钦宗说:“城破之日,臣妾没有以身殉国,已经是大错,现在虽然没有被玷污,但有何面目苟活于世?臣妾死后,用手帕遮面,我实在是没有脸去见大宋的列祖列宗。” 之后,朱琏上吊自杀,被救下,后又找机会投湖自尽。 朱琏死后,按照她的遗愿,用手帕盖住脸,埋在湖边,金太宗念她刚烈,下诏追封为靖康郡贞节夫人。 朱琏曾经留下两首诗,表达自己对国破家亡、身受侮辱而悲苦的心情,其中一首如下: 昔居天上兮,珠宫玉阙。 今日草芥兮,事何可说, 屈身辱志兮,恨何可雪, 誓速归黄泉兮,此愁可绝! 身份的落差,被侮辱后羞惭,国仇家恨,一个弱女子只能以死抗争了,而那对皇帝父子,依旧过着屈辱的俘虏生活。
  • “你不过是想要我们父子的头罢了,给你就是了。”他指着朱元璋一边说,一边掏出一把匕首,狠命地划向自己的脖子。
    对于初建皇权的皇帝们来说,晚年常做的事就是兔死狗烹。 朱元璋也不例外,本来疑心就重的他,晚年开始大肆屠杀功臣。 朝廷上下人心惶惶,蓝玉被杀之后,傅友德更是怕的要死。 傅友德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战功赫赫,他的颍国公是拿命换来的。 高官厚禄赐给了,但傅友德也有人性的弱点,那就是不知餍足。洪武二十五年,他又向朱元璋请求要千亩民田。 朱元璋当时就面色不悦,呵斥到:“你得到的够多了,年薪不低,赏赐也不少,为什么还要侵犯老百姓的而利益呢?” 洪武二十六年,蓝玉被杀之后,定远候王弼私下拜访了傅友德,对他说:“我们早晚得死在皇上手下,我们也应该为自己考虑一下。” 众所周知,朱元璋的密探很厉害的。 这帮人天天晚上在大臣家周围转悠,据说是连大臣吃的什么饭、喝的什么酒、会的什么人、甚至连大臣说什么梦话都知道。 当然,王弼说给傅友德的私密话也传到朱元璋耳朵里。 过了几天,正是朱元璋大宴文武百官的日子,一肚子气找不到茬口的朱元璋,看到他赐给傅友德的一道菜没有吃完,于是大发雷霆,说傅友德对自己不尊敬。 面对朱元璋的那张因为愤怒更加丑陋的马脸,每天战战兢兢的傅友德终于崩溃了,于是有了开头的一幕:他从袖口里抽出匕首,指着朱元璋大骂,然后抹了脖子。 朱元璋更加生气,也有了借口,将傅友德一家流放偏远的地方,王弼也随之自尽而死。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无语。 网友们留言讨论吧!
  • 在饮下毒酒之前,他没有关心他的江山社稷,而是对他的嫔妃说:你们要自爱,不要改嫁。
    190年的弘农王刘辩宫内,正上演一场凄惨的告别会。 这位曾经的大汉皇帝,曾经被太监胁迫出宫,被董卓的大军吓得大哭,从而把头上的王冠丢掉,董卓看他无能,便逼他让位与弟弟刘协。 皇位是无奈的让了,身份也从汉少帝变成了弘农王,但命还是没能保住。 袁绍起兵讨伐董卓,董卓害怕刘辩再次被拥立为皇帝,想想不如杀了,以绝后患。 于是就命令郎中令李儒给刘辩进献毒酒。 “把这个药喝下去,可以治病。”李儒端着酒,对刘辩说。 刘辩对李儒无缘无故献药的目的,心知肚明,于是说:“我没病,这就是想杀我吧?” 李儒依旧端着酒杯不肯让步,刘辩见没有办法,就提了个小小要求,举办个小小的仪式,与嫔妃们告别。 宴会开始了,酒入愁肠,刘辩泪如雨下,他对着自己心爱唐姬悲歌:“老天为什么要我这样艰难?我已经退位做藩王了,可逆臣还非要我的命,我就要离开你去幽冥世界了。” (天道易兮我何艰!弃万乘兮退守蕃。逆臣见迫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适幽玄!)   刘辩唱完,命令唐姬跳舞给他看。   唐姬也是一个才女,她边舞遍唱:“天要塌了地要陷了,皇帝的命也要没了,从此我与君王生死异路,留下我一个人心里会很悲哀。”)   (皇天崩兮后土颓,身为帝兮命夭摧。死生异路兮从此乖,奈何茕独兮心中哀。)   唱完跳完,刘辩拉这唐姬的手,对唐姬也对所有的嫔妃说:“你们是帝王额妃子,一定不要在嫁给平民百姓,要自重啊……”   (“卿王者妃,势不复为吏民妻。自爱,从此长辞!)   说完,端起毒酒,一饮而尽,时年十五岁。   对这段历史,不是想说刘辩的昏庸无能,而是临死前还要用帝王的权利对嫔妃约束,这种自私的人,死不足惜! 不知道因为爱,还是遵守刘辩的临终遗言,刘辩死后,唐姬确实没有再嫁人。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