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自古以来就有两种体系。
一种是选拔体系,让其中的佼佼者入围上层阶级,从而引导天下读书人归心,维护了统治秩序。这就是科举制度的本意。
实际上,在这种教育思想下,学什么是不重要的,可以碰巧是四书五经,可以是古兰经,也可以是主体思想(North Korea),在解放前的西藏,是密宗和灌顶,或者其他任何东西。
你学的这些东西既不是能赚钱,也不是更好的认识世界,更不是教你获得幸福和快乐,而是按照统治秩序的要求,在规定的训练中占据前列,就拿到了衣食无忧的入场券,组织体系保证你的待遇、地位。
这种教育看起来是教育,实际上是为了巩固既定统治的规训。把书本去掉,与比谁能更好的背诵语录、谁能更好的把石头推上山和推下山是一样的。
第二种是真正的智识教育。在这种教育之下,你学的一切与你的未来命运有关,你要从中学习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科学知识、经济规律、合作与竞争、赚取财富、热爱生命。在这种教育中,你不是要占据前列,并没有一个豢养场所的入场券。而是要学习生存与生活的智慧,寻找热爱生命的力量,应对未来的复杂人生。
因此,为了未来更好的生活(包括改变世界的梦想),你至少得有正确的世界观,你要懂正确的经济学,你要知道怎样与人合作,你要知道如何赚取财富,你要知道怎么提出问题以及寻找答案。
更关键的是,你要知道如何在一生中保持坚定和热情、保持对生命的热爱。我觉得,随着社会的物质繁荣,人们是否有澎湃的热情愿意一直活下去,可能越来越会成为一个问题。
这种教育实际上在古代是私学,孔子、墨子、老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传授的都是这样的教育。他们追求的是真正的智慧: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应该怎么认识它?我们如何生活更好?
(周润发扮演的《孔子》)
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很多中国人津津乐道,这是文官考试制度的雏形。但实质上,科举与文官考试制度有本质性的分别:
现代政治,文官考试制度只选拔事务官。因为事务官对应的是社会治理的事务性工作,考试是一种很好的技术性选拔,确保了事务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现代国家还为事务官规划稳定的职业生涯,按业绩或年资晋升,确保事务官团队的稳定,从而确保社会治理事务层面的稳定和延续。
但是政务官必须直接或间接以选举产生,以确保政府始终执行人民的意志。
而科举制度相反,恰恰是政务官由考试产生,事务官(刀笔吏)由各种不规范途径产生。政务官的稳定导致了唯上和不察民情,事务官的选拔不规范加剧和放大了社会治理的粗放和颟顸。
因此人们说:科举考试只是一种天下民众“平等”地竞争做皇上的奴才候选人的制度。
1905年,中国废除了科举。皇帝为什么要废掉科举?
因为他发现自己面对的问题变成了宪政、经济、国际外交、富国强兵,而不是以前策士们津津乐道的什么藩镇问题、大统嫡出问题。八股士子面对新的时代、新的问题一窍不通,除了嘴上说些不用自己负责、事情由皇上兜底的硬话。
此外,皇帝养不起那么多读书人了。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能让读书人都老老实实学八股,是因为除了朝廷以外,没有其他正经职业,要么当农民生活水平太低,要么当商人,一方面是普通人家没那个胆识,而且商人社会地位还是被歧视。
但现在,皇帝财政紧张、自身难保。打仗要钱、造军舰要钱、朝廷大员发工资要钱,他没办法再给秀才举人们一张衣食无忧的入场券。
科举废了之后,末代进士其实倒还好,在新旧转轨之中,新标准没有出来,而旧标准不再执行,他们这一批成了绝版。人民群众始终还是需要一些精英人物的带领,有学者考证末代进士反而短暂的吃到了一些转轨红利,不少人在历史上都留下了一笔(如沈钧儒、汤化龙、蒲殿俊、谭延闿等)。
真正受到影响的是翰林院和没能在关门之前拿到认证的八股士子。
翰林院在中国1000多年历史上,历来都是朝廷肱骨之臣的预备所,甚至是丞相的发源地,竟然走到了被裁撤的命运。
谁让你尽是屠龙之术,学无所用呢?
1912年6月2日,袁世凯下令裁撤翰林院,国民政府前往交接时,堂堂翰林院文书经卷已荡然无存,连桌椅器具等都早已被人瓜分。
科举虽然废了。但是,读书是一种选拔体系的思想仍然深入人心,读书是为了占据前列,是为了一张入场券的潜意识仍然在延续。
比如,读大学是一种政治荣誉,要给那些政治成分好、表态积极的年轻人,哪怕他并没有读书能力。
比如,读大学包分配,直到1996年。
然后便是财政紧张的90年代,一边是工人下岗,一边是拖欠公务员和教师工资,大学也不再包分配。幸运的是,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体制外活力四射,创富时代来临,读大学依然是值钱的买卖,哪怕四年所学在工作后毫无所用。
然后是大学学历也不再值钱了,但人们依然认为那就必须卷到985、211的学位证才值钱。
然而,当科举体系开始崩塌之后,士子们的最好出路当然已不是在八股文里卷到前列,而是投身革命、研究西学、加入民国政府、创办民族企业。当大学学历不再值钱的时候,并非意味着我们更要用衡水模式卷到山颠,而是意味着教育应该回归真正的智识教育了。
孩子们不必反复刷题提高考试成绩,不应该每天学习16个小时,不应该被占用体育课和课间休息时间。孩子们不必分为平行班和重点班,过早的排序和植入一元化价值观,孩子们不必被成功学引导,不必被各种大词灌输宣传。
孩子们应该有充足的运动和睡眠,应该乐于交友也有时间玩耍,应该善于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应该发展自己的兴趣和快乐,应该有能力维持对生活的热爱,应该学习科学的政治学和组织学,应该有正确的经济学常识,应该学习赚钱的技巧,应该知道与众不同的可贵,应该尊重和理解生命的多样和多元。
进职场是现实给予年轻人的第一场锤击。以前在学校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一路重点中学名牌大学过来,没认真想过进社会后人生究竟怎样。
但是,当人们看到一众中学招聘的录取名单都是乌泱泱的清华北大名校毕业生的时候,我们应该知道,教育体系已经崩塌了,新的世界正在来临。
1905年之后,绝大多数迂腐儒生,将在眼花缭乱的现代世界里,痛苦不堪又心有不甘,在荒废半生的遗憾中过完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