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冯玉祥的每一次抉择,都能让民国历史进程 “急转弯”?
星河逍遥游
2024-12-22 12:27黑龙江
冯玉祥在近代历史上,是一位极具争议又有着重要地位的人物。
一方面,他被称为 “倒戈将军”,一生多次转换阵营,其行为备受争议。
另一方面,他又在多个历史关键时刻,展现出爱国情怀和进步思想,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的选择和行动,都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无论是在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还是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冯玉祥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的一生,既展现了旧军阀的一些特质,如对地盘和权力的执着;又体现了进步人士的一面,如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为实现民主与和平而奋斗。
对冯玉祥的评价,历来争论不休,但正是这种争议,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去思考,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人物命运和历史走向。
早期经历
冯玉祥出生于贫苦家庭,父亲冯有茂原为泥瓦匠,后考入武学堂,投身于淮军刘铭传军中任哨官。
冯玉祥年少从军,15 岁正式入伍淮军,在军中初期,冯玉祥沾染了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
但在父亲的严厉批评下,他逐渐改掉陋习。
在军中,冯玉祥目睹了种种不公,如伙食糟糕、克扣军饷、军官渎职等。
八国联军侵华后,他对淮军状况极为不满。
1902 年脱离淮军,加入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在这里他开始受到重视,接连升迁。
至 1905 年,冯玉祥已升任左哨哨长,武卫右军改编为北洋军第六镇后,他在 1906 年升任二营后队队官,翌年又调任三营后队督队官,移驻奉天新民府。
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南方各省纷纷响应,而北方仅有直、鲁、豫、晋、甘五个省份起义,且很快被袁世凯镇压。
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北方将领集体通电反对,南北双方展开激烈谈判。
就在这紧张时刻,1912 年 1 月 3 日,北洋军将领王金铭、施从云、冯玉祥与孙中山派来的白雅雨等人,在河北滦州发动起义。
革命之路
滦州起义: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冯玉祥参与滦州起义。
起义军主力是北洋军的三个营,冯玉祥是其中一个营的营长。
起义成立了北方革命军政府,推举王金铭为都督,施从云为总司令,冯玉祥为参谋总长,白雅雨为参谋长。
举事后即遭清总兵王怀庆部和陈文远部疯狂围攻,王怀庆见起义军斗志激昂,相持不下,便诡称愿停战议和。
施从云、王金铭等人为保存革命火种,同时想争取清军投诚革命,便毅然接受对方的“建议”,以大无畏精神进入清营,但随即被捕,就义于雷庄车站。
于是起义三巨头只剩下冯玉祥,可冯玉祥在起义前,去北京联系其他新军同时举事,却遭告密,被袁世凯软禁。
至此滦州起义军已无战时现场指挥的人员,起义失败在所难免。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却使清廷乱了阵脚,被迫电令围攻武昌的清军转围滦州,使武昌之围不战而解,武昌起义军得以保全,并获得迅速发展,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运动。
滦州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整个革命运动起了推动和促成的作用。
在1936年的《国民政府令》中曾以“辛亥光复,发轫于武昌,而滦州一役实促其成。”高度评价滦州起义。
两个月后,南北议和达成,清帝退位,滦州起义的将领们功不可没。
护国战争:袁世凯称帝后,蔡锷在云南宣布起义,并出兵讨伐。
冯玉祥奉命率军赴四川,与护国军作战,冯玉祥先打败了护国军先锋军,随后与蔡锷议和。
护国军占领四川,护国运动取得成功,袁大头被迫取消帝制。
冯玉祥表明态度并撤军后,护国军左翼比较安全,可以集中兵力对付张敬尧第七师和李长泰第八师,这对护国军是很大的帮助。
护法战争:1917 年,张勋复辟清朝后,冯玉祥第一个带兵攻入北京,赶走了张勋。
段祺瑞重新掌权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孙中山在广东发起护法战争,并派军队攻打福建。
段祺瑞派冯玉祥支援福建,冯玉祥走到长江边就不走了,以各种理由拖延。
段祺瑞让曹琨攻打冯玉祥,曹琨也拒绝服从命令,此事不了了之。
冯玉祥不愿意打内战,更不愿意去打孙中山的部队,直系也暗中支持冯玉祥。
重大事件
1.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军阀,囚禁曹锟,邀请孙中山北上组阁,后将清废帝驱逐出紫禁城。
1924 年 9 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被任命为 “讨逆军” 第三军总司令,出古北口迎战奉军。
10 月 23 日,冯玉祥率部返回北京,包围了总统府,迫使直系控制的北京政府下令停战并解除吴佩孚的职务,监禁总统曹锟,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府。
政变后,冯玉祥授意摄政内阁通过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废除帝号,清室迁出紫禁城,驱逐溥仪出宫。
北京事变引起全国震动,《北京导报》发表文章,称此行动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一场政变。
10 月 25 日,冯玉祥的部下北京警备司令鹿钟麟,率部荷枪实弹进入紫禁城,奉冯玉祥之命,驱赶末代皇帝溥仪。
整个过程费时仅两个多小时,下午 4 时 10 分,鹿钟麟将优待条件大肆修改后,胁迫溥仪及其后妃亲属离开故宫,民国后存在了 13 年的小朝廷,宣告结束。
政变后冯玉祥无法控制局面,遂邀请南方的孙中山北上商议。
随后又与奉系军阀达成协议,决定请皖系军阀段祺瑞,担任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执政。
孙中山接受邀请,于 1924 年 11 月 10 日发表《北上宣言》,宣布对内要打倒军阀、对外要推倒军阀赖以生存的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
宣言表示接受中共在《第二次对时局主张》中,提出的召集国民会议的主张。
孙中山北上后,即病,1925 年 3 月 12 日病逝于北京。
4 月 9 日冯玉祥驱逐段祺瑞,随即被奉系击败,撤出北京,在南口大战坚持 3 月,后撤回至西北偏僻地区。
2.五原誓师:从苏联回国后重整旧部,带领西北军策应北伐军,被认为是北伐第一功臣。
1926 年 5 月,冯玉祥赴苏联考察学习,后来在李大钊等人的敦促下欣然回国参加北伐。
张作霖、吴佩孚、张宗昌、阎锡山等,总共 50 万人在北京南口,进攻冯玉祥的 20 多万西北军,史称南口大战。
双方鏖战三个月,最终西北军溃败,逃往西部,但吴佩孚损失更大,主力被打残。
北伐军兵临武汉后,吴佩孚只拿出两万人回到武汉防守,武汉很快被北伐军拿下,吴佩孚从此成为光杆司令。
如果没有南口大战,北伐军可能不会发展这么快。
1926 年 9 月,冯玉祥在西北重整旧部,率领国民军在绥远五原,宣誓集体加入中国国民党、参加国民革命的誓师大会。
冯玉祥制定了国民军管辖区域,军政时期临时政治大纲,共计十二条,亲书《誓师碑文》,拓发西北各县,一律石刻字于各要道口。
碑文称:“我们一定要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扫除净尽,我们誓为人民建设极廉洁的政府…… 我们训练军队的标准,是为人民谋利益,我们军队是人民的武力。”
碑文中还提到要为人民兴水利、修路、植树、办教育及做种种有益的事,表达了此时冯的政治抱负。
“五原誓师” 是冯玉祥代表革命军宣布的政纲,在中国大西北举起了武装讨逆的火炬,对于从广东开始的北伐战争,起到了有力的支持与配合。
根据冯玉祥的请求,中共中央选派刘伯坚、邓小平等 200 多名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到国民军联军中从事政治工作,协助国民军训练干部、整顿队伍,使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很快得到恢复和提高,策应南方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
随后冯玉祥带着 34 万西北军从西往东打,策应北伐军。
经宁夏入甘、陕,与北伐军会师中原。
有西北军的威胁,张作霖的奉军主力始终没有南下和北伐军作战。
北伐开始的时候,北伐军总共只有 13 万人,精锐主力只有不到一半。
如果没有几十万西北军牵制,北伐军几乎不可能成功,冯玉祥实际上是北伐战争的最大功臣。
3. 组织抗日同盟军:与旧部组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收复失地,虽被蒋介石解散,但展现抗日决心。
1933 年 5 月 26 日,冯玉祥与旧部吉鸿昌、方振武等,组织了各种武装力量,在张家口举行民众抗辱救亡大会,正式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同盟军共有 10 万余人,冯玉祥为总司令,并加强整训军队,随即主动出击,展开了驱逐日寇收复国土的战斗。
6 月 22 日到 7 月 1 日,同盟军将士长期被积压的抗日怒火蓬勃爆发,向日本侵略军展开积极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