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以生动的比喻描述世界:世界如同一团活跃的火,时而燃烧,时而熄灭。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捕捉了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局势的不确定性。在中欧建院三十周年中国与世界主题论坛上,中外嘉宾就全球政治经济变局的当前特点和未来走向、中国与欧洲在重塑全球秩序上的作为,以及在前沿领域的合作机遇等话题展开探讨。
让-皮埃尔·拉法兰
(Jean-Pierre Raffarin)
法国前总理
中欧理事
中欧特聘教授
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和世贸组织的影响力正在下降,法治在退步,而权力在扩张。我们当前的紧迫任务是建立多边合作和全球治理体系,尽管这需要时间。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推动合作而非对抗,重视商业和友谊,为后代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当前,世界正在变得更加多元,但也面临着危险和隔阂。我们需要保持中欧之间的联系,因为我们有共同的愿景,可以发展成为新形式的世界治理体系。贸易可以作为培养新态度和相互尊重的试验场,为坦诚交流打下基础。
但中欧贸易的发展并不容易,因为许多欧洲人对中国缺乏了解。当前的挑战是如何让人们认识到欧中贸易对欧洲的重要性。
姜建清
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
一些发达国家正尝试再工业化和防止产业断供,同时推动区域贸易协定和经济区域化。少数国家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减少对中国的进口,限制技术流动,这种产业链重组是短视的,破坏了全球产业链的稳定性。中国需要认清新形势,努力补齐短板。
中国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和制造业正面临重大调整,产业升级挑战巨大。尽管如此,中国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已发生很大变化,随着收入提升,消费将大幅增加,对中国未来的消费增长应保持信心。
帕斯卡尔·拉米
(Pascal Lamy)
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
中欧特聘教授
全球经济和贸易应当遵循规则,而非无序竞争。中国和欧洲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应合作维护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
我不认同“去全球化”的说法,全球贸易仍在增长,只是形式在变化,不再是我们二三十年前所熟悉的全球化。过去,开放是全球化的主旋律,但现在,美国、中国和欧洲国家都更加关注国家安全,不再像过去那样强调开放。全球化的形式已经改变,安全与效率之间的平衡也在变化,这使得全球化的步伐放缓,呈现出新的形态,我称之为“慢全球化”。
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建立一个更完善的福利体系,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需要一个更大的社会福利体系,通过集体保险为人民提供保障,减少对个人储蓄的依赖。
朱天
中欧经济学教授
副教务长
EMBA课程主任
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地缘政治。虽然目前对主要经济体的影响有限,但未来发展仍是未知。美国的关税政策可能带来显著影响,但战争和政治因素导致的贸易中断可能更为严重。
如果美国采取孤立主义政策,对中国可能是机遇。中国可以加强与欧洲等地区的合作,特别是在全球关税问题上,共同利益增多。全球国家若能降低贸易壁垒,互利互惠,对美国可能构成冲击。因此,中国与欧洲的合作和开放可能是对抗美国孤立主义的有效策略。
中国企业面对“去中国化”挑战,可以从三方面应对:一是加强技术创新,特别是在被限制的高科技领域;二是提升品牌能力,学习欧洲的品牌建设经验;三是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效率,增加转移生产基地的成本,降低“去中国化”的可能性。
庹尧诲(Jorge Toledo)
欧盟驻华大使
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特别是美国新政府的上台,欧中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在公平竞争的原则下,双方应把握这一契机,重新平衡与校准关系,共同探索新的合作方向,以应对全球变化带来的挑战。
欧盟作为中国产品的最大单一市场,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样,中国对于欧盟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贸易伙伴。因此,避免中欧之间爆发贸易战,维护双方贸易关系的稳定与发展,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
在投资领域,欧盟持开放态度,除国家安全、公共秩序及少数特定行业外,对企业投资并无过多限制。中国企业完全有机会在欧盟市场进行投资,并享受与欧盟企业同等的待遇。
此外,加强民间交流对于增进欧中相互理解与友谊至关重要。我们可以进一步拉近双方人民的距离,为欧中关系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在这方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就是一个典型示范和值得效仿的榜样。
黄奇帆
重庆市原市长
中欧校友
中国和欧盟的合作,一定是国家和国家、地区和地区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你有我无的互相合作,我有你无的互相合作——这是市场的一个最重要规则。例如,中国现在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本质上是大力发展欧亚之间陆权贸易,形成陆港经济和海港经济、海权贸易和陆权贸易比翼齐飞,这是欧亚最大的利益所在;欧盟国家善于做服务贸易,而中国在这个领域有短板,所以有极大的市场需求和合作空间;中国和欧盟之间如果能尽快签订《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将有益于双方的共同利益,有益于中欧企业的发展。
龙永图
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
中国这些年来为什么取得这么大的成就?第一,是因为开始按国际规则来办事情,按市场经济的规则搞经济。第二,是因为采取了开放的政策。
我坚信,世界正朝着更加开放、合作的方向发展,这一趋势不可阻挡。因为只有开放与合作,才可能给老百姓带来真正的好处。如果我们都能从民众的福祉出发,我们的行动一定会更加正确。相反,若仅从私利或特定利益集团的角度出发,我们恐怕难以做出明智的决策。这一点,应成为我们的共识。
当然,开放也伴随着竞争。但只要我们坚守规则,确保公平竞争,这种竞争就是良性的,能推动市场经济的繁荣与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崛起,正是经历了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才孕育出几个有影响力的品牌。
吴巍
上海临港科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总经理
中欧校友
中国和欧洲作为天然的经济伙伴,各自拥有独特优势。
中国经济规模庞大,需求旺盛,产品与技术实力兼备,制造业基础坚实,正致力于结构转型,力求科技周期顺畅转化为技术产品与经济周期的活力,增强经济韧性;而欧洲则在技术周期上独树一帜,但产品周期相对薄弱。
因此,中欧在科技未来趋势上的合作显得尤为关键。技术的领先需融入全球产业生态,这样才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在此背景下,中国无论技术领先与否,持续开放,融入全球化,都是推动科技创新、构筑行业壁垒的必由之路。
编辑| 田佳玮、张溪、李钰婷
责编| 岳顶军
欢迎点击小程序,全方位了解中欧!
你还可以在这些平台关注中欧
关注中欧官方视频号
8位中欧教授上榜“2024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十位教授荣获中欧30周年卓越名师奖
31位校友获评“中欧30周年杰出校友”
点击咨询中欧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