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晋南北朝这个历史阶段,石窟艺术在中华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实际上,这一时期是我国石窟艺术的巅峰时期,那些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克孜尔石窟大多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这些洞窟不仅外观壮丽,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那么通过这些洞窟我们能窥见怎样的魏晋南北朝呢?
魏晋南北朝时期洞窟艺术的发展历程
洞窟艺术是指在洞穴内壁或岩石中进行绘画和雕塑的艺术创作。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为代表的开凿在山体悬崖上的石窟艺术极为繁荣,这些壁画和雕塑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卓越的艺术价值闻名于世。随着思想的变革和文化交流,这些洞窟的形式和功能变得更加多样,洞窟中孕育了灿烂的艺术文化。
在公元 4 世纪中后期,莫高窟(公元 336 年)和凉州石窟(公元 397—433 年)开始建造。莫高窟位于敦煌,凉州石窟的建造始于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兴盛于北魏和西魏,延续到隋唐时期,历经多个朝代的建造和扩展。石窟分布在马鞍山的东西两侧,共有百余个洞窟,以魏晋时期的洞窟为主。到 8 世纪左右,北方地区的石窟艺术逐渐衰落,与此同时,这种艺术形式在南方兴起。随着时间的推移,石窟开凿的数量逐年减少,到明清时期几乎消失。
魏晋南北朝时期洞窟艺术的主要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洞窟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些遗留下来的洞窟成为了后人了解历史的宝贵资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洞窟大多依山开凿,具有极为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环境与心境的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洞窟艺术中,环境影响心境是其主要的艺术特征。这里的环境不仅包括洞窟的背景,还特指窟龛形制以及彩装泥塑。洞窟大多开凿在悬崖石壁之上,从本质上讲它是环境的一部分,所以这种艺术也属于环境艺术。关于创作环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不稳定,洞窟壁画不仅给人以精神慰藉,也是一种社会稳定的表达方式。关于艺术家的心境。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封建思想对艺术家的心境产生了影响,洞窟壁画中的宫廷生活和封建文化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在环境、心境的双重影响下,洞窟艺术体现出了对社会稳定的追求以及对封建文化的表达。
妆彩与眼神的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的石窟中,无论是造像还是壁画都有色彩鲜艳的特点,妆彩是石窟造像的基本方式,能最大限度地增强视觉冲击力,使得造像效果更为强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洞窟壁画以精细的绘画技巧而闻名,艺术家运用丰富的颜料和细腻的绘画技巧,在洞窟壁画中创造出多彩的妆彩效果。从某种程度上讲,妆彩不仅增加了艺术作品的美感,同时也传达了人物形象的特征和情感,使其脱离了原始朴素的形态。
此外,洞窟壁画中,人物的眼神往往是创作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艺术家利用精心绘制的眼睛,传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眼神既可以表现出欢喜、愤怒、悲伤等复杂的情感,也可以展示人物的智慧、虔诚等特质。虽然在这一时期开凿的大部分洞窟中,除极少数造像装有特殊材质的眼珠,大部分造像的眼睛均未特殊处理。但这些造像的眼神特征极为相似,其目光大多固定,会凝视某个方向,这种眼神处理大大增强了洞窟造像的艺术表现力,使得这种艺术形式更加贴近生活,真正做到了以灵动且带有明显温度和情绪的眼神设计,增强了造像的真实感。
其他特点,除上文提到的环境与心境融合、妆彩与眼神结合外,魏晋南北朝时期,洞窟艺术还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夸张的造型表现。洞窟中的造像往往呈现出夸张的身材比例和丰富多变的装饰,极具艺术表现力。二是洞窟壁画线条清晰、色彩鲜艳、纹理复杂,描绘了丰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情况。三是采用了多种工艺技法,包括浮雕、浅浮雕、深浮雕、彩塑和壁画等,极大程度上丰富了洞窟艺术的表现形式。四是受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融入了一些异域的特色,如胡服饰、胡人面貌。
魏晋南北朝时期洞窟艺术的多种形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洞窟艺术非常发达,从留存至今的各种遗迹中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洞窟艺术形式以造型艺术为主,建筑、雕塑以及壁画是最为常见的三种艺术形式。
建筑艺术,在不同的洞窟之中,建筑形式的规制均有差异,不过现存的文字记载之中并无相关内容,石窟的窟形名称多为今人所创。结合实践可知,洞窟内的窟形形式并无定式,但随着时间推移,大量拥有相同形式的窟形被归类,并受到广泛认同,形成了固定形制。
龛窟。龛窟是最早的洞窟建筑形式,其特点是直接在岩石中开凿洞穴,洞内平整,装饰简洁,通常仅留有一个洞口。
窟寺。窟寺是一种规模较大的建筑形式,由多个相连的洞窟构成,包括大殿、小殿等。窟寺通常有独立的门楼、山门和回廊,整体布局严谨且完整。石窟群。石窟群是多个洞窟集中在一起所形成的建筑群,通常包括主窟和副窟。
多层洞窟。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层洞窟崭露头角。该建筑形式的特点是在洞窟内开凿多层楼阁式结构,具有独立的楼梯和走廊,空间格局、视觉效果复杂。
仿木结构。为了追求华丽的艺术效果,还有部分洞窟采用了仿木结构,即在洞窟内的石头上雕刻出类似木质梁柱和檩子的纹饰,以增加艺术的丰富性和逼真感。
雕塑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造像艺术是洞窟之中最为普遍的艺术形式,除造像外,洞窟之中还有着其他类型的雕塑作品,如泥塑。从现存遗迹来看,龙门石窟内的北魏造像拥有强烈的人性化特征,艺术感染力以及生命力极强。这些造像诞生于北魏汉化改革以后,所以有着强烈的汉民族特色以及鲜明的中原王朝皇家风范。洞窟雕塑中的服饰除了满足实际穿着需求外,还反映了时代的审美追求和文化氛围。
从服饰上来看,这一时期洞窟内的造像大多拥有消瘦的身躯,与魏晋时期盛行的服饰特征有共通性。与龙门石窟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莫高窟的造像服饰更加多样,既有着鲜明的中原文化特征,更包含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胡服样式特点。其中,女性多身着宽松的长袍,长袍的袖子较长且下垂,衣襟和袖子上装饰着各种纹饰、花纹和图案,形状简洁而优雅。此外,女性的头发通常盘起或是梳成发髻,并戴着蟠龙冠、华丽的发饰或头纱。男性服饰通常为长袍和裤子,长袍系紧,袖子较短,袍上装饰有各种纹饰、边饰或插绣。另外,多数男性均留有胡须,部分雕塑中的男性头戴帽子或头巾。
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寺遗迹考古勘察结果可知,许多石窟的地质条件虽然适合开窟但并不适合创作石雕,所以在此类洞窟中雕塑以泥塑或石胎泥塑这两种艺术形式为主,麦积山石窟便是泥塑艺术的巅峰。从北魏开始,洞窟塑像逐渐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拥有“东方微笑”的塑像风格兴起。从现有遗迹中不难看出,麦积山石窟的峭壁泥塑堪称巧夺天工,这些精美的塑像都拥有和蔼可亲的面容,体形以及服饰也有着强烈的汉民族特点。
综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洞窟雕刻艺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造像风格。洞窟塑像在造型上追求宏伟庄严,表现出热情豪放的风格;雕塑作品注重表现内心,以精神内化为主要表达方式,强调内观和内省。其次是表现手法。塑像通常采用缩小的人体比例,呈现出庄严肃穆的宏大体态。再次是造像表情。塑像的面部表情通常表现为平静、宁静,强调放松心境和内心安宁。另外,其身体动态也常表达出享受、陶醉的愉悦状态。最后是艺术细节。塑像的线条流畅,注重形体比例的和谐还有细节的刻画,如衣纹、手指关节以及五官,追求质感和细腻的表现。
壁画艺术。壁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形式中最为亮眼的一部分,在我国四大石窟中敦煌壁画最负盛名。在敦煌壁画中,既有写实型画作,也有着夸张变形的绘画作品;壁画题材丰富,包括人像画、故事画、装饰画、山水画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壁画的绘画风格从情感外露、域外色彩鲜明、人物造型明显夸张的风格逐渐过渡为汉族传统绘画面貌,这种变化与中原文化有关。绘画颜料经过特殊处理能使壁画历经千年而不褪色,不仅彰显着我国古代艺术作品的强大生命力,更表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技术以及颜料制备技能之先进。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洞窟壁画更追求极简主义,风格简练,注重线条的简洁、流畅和节奏感,画面清新简约,颜色以柔和的天蓝、淡黄和淡绿为主。主题内容方面,壁画有描绘普通人的生活场景,例如,农田耕作、商贾行商、宫廷生活,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分析壁画的艺术细节时,要将重心放在人物形象、比例关系、前景及背景上,其中,洞窟壁画中的人物形象通常以线条简洁的轮廓勾勒,注重人物神态和动作的表现;人物比例较为准确,体现出一定的造型和线性美;布局上,通常会将重要的人物绘制在正面,其他人物、建筑物和自然景观则绘制在背面,形成透视效果。
结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推动了洞窟艺术事业的快速发展,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石窟群堪称洞窟艺术宝库。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魏晋南北朝时期洞窟艺术形式的丰富性远超以往,表现出极强的文化交融性以及互动性,这些石头上的艺术品都是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1. 张佳音:《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中的历史故事与象征意义解读》,《艺术评鉴》2023年第 13期,第 31—36页。2.杨扬歌:《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和人文历史的“人文自觉”关系探究——以陆探微和竹林七贤图为例》,《东方收藏》2022年第 4期,第 51—53页。3. 李湘颖:《多民族文化融合下的云冈飞天造像风格探究——以云冈石窟第二期为例》, 《大众文艺》2022年第22期,第 55—57页。4. 吕晓楠:《阿艾石窟与莫高窟 217窟“观无量寿经变”图像比较研究——兼谈敦煌壁画粉本对龟兹石窟艺术的影响》,《西北美术》2021年第 2期,第 88—93页。5. 李慧国 ,高雄山:《古浪县山陕会馆壁画内容与艺术价值刍议——河西走廊中东部地区石窟、寺观壁画考察与研究之十二》,《美与时代(中)》2020年第 11期,第104—1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