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和煦明亮的日光博爱地普照着大地,无私地温暖着银装素裹的天山,适时地唤醒了山上沉睡中的万千生灵。暖阳下,阵阵清风温柔地拂面而来,夹带着丝丝缕缕野花的芬芳和泥土的鲜味,令人心旷神怡。在这春和景明的大好时节中,巍峨雄壮的天山处处都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弥漫着圣洁的灵气,激荡着浩然的正气。置身其间,使人倍觉神清气爽。
人们抬头望去,只见一只健硕的苍鹰在天山的上空不知疲倦地来回盘旋着,以一往无前的战斗雄姿搏击长空,睥睨天下,时而振翅高飞,时而俯掠大地,严密地巡视着山下这片神圣不容侵犯的的华夏沃土——新疆,以防它再次被“亡我中华之心始终不死”的帝国主义列强劫抢而去。它仿佛是在用犀利的目光、锐利的钩嘴以及锋利的爪子严正地警告列强们:“我华夏祖先遗地,必寸土不让;犯我泱泱中华者,虽远必诛”,俨如一位对祖国和民族忠贞如一的铁血守护神。
这只天山战鹰,一定就是当年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左宗棠的英灵转世而成的吧!
1876年(清朝光绪二年)3月,这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时间节点。它对于新疆,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注定刻骨铭心——由晚晴铁相左宗棠统率的西征大军浩浩荡荡地入疆作战,誓要收复失地!这年,69岁高龄的左宗棠一马当先,后面跟着几个士兵抬着棺材随行,以表誓死收复新疆的决心。
那些年里,日薄西山的大清王朝颓势尽显,任人宰割。在各方列强肆无忌惮地瓜分中国的这场民族大浩劫中,来自中亚浩罕汗国的大军阀阿古柏趁乱入侵新疆,实行惨无人道的残暴统治,还对揭竿而起的民众的进行血腥的镇压;沙俄也趁火打劫——出兵强占新疆的政治、军事和文化重镇伊犁。他们暗无天日的统治使得当地民不聊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疆民天天生活在侵略者的魔爪之下,受尽了非人的蹂躏,如同被困在炼狱之中,不得不分分秒秒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因此,疆民们万分渴望上天降生一位英明仁爱的救世主,就如神话中的观世音菩萨那样,到人间来拯救他们。
很快地,消息传到了远在京师的大清朝廷。朝中众臣议论纷纷,有主战的,有避战的,还有中立的,其中尤其是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和以左宗棠为首的塞防派的矛盾最为尖锐。他们一直都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常常在朝堂上吵得面红耳赤,谁也无法说服谁。
时间在一天天地过去,新疆时局在一天天地恶化。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在疆民叫苦连天的哀叹声中,“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悯苍生”的朝廷一品大员、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心忧新疆危局,心急如焚地期盼能被朝廷恩准,去拯救被侵略者折磨得生不如死的疆民,万分渴望朝廷准许他西征新疆,收复国土。于是,他把所有的个人荣辱得失置之度外,不遗余力地对当时的大清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在左宗棠苦口婆心而铁骨铮铮的好说歹说下,一向顽固独裁的慈禧太后力排众议,点头同意他率军西征。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格外骨感。
军费问题是横亘在西征军面前最大的绊脚石。
当时,由于大清王朝与一众列强签订了各种各样的割地赔款条约,从而使得国库短银缺两,空虚异常。此外,王公贵族们在平日里过惯了纸醉金迷、骄奢淫逸的生活,公财私用,挥霍无度,耗去了国库里的不少积蓄,还有······在多重因素的叠加下,西征军的军费储备显得捉襟见肘。
万般无奈之下,作为统帅的左宗棠不得不放下身段,屈尊求助于一些外国银行和本国富商,撕开脸皮四处借钱,东拼西凑才总算勉强筹足了军费。
他,虽是如此的艰难才一点一点地挪开了这块西征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却从未流露过哪怕半个字的怨言。
对于此次西征新疆收复失地、拯救万民的前景,左宗棠信心满满,志在必胜。
行军途中的片刻,左宗棠端庄肃穆地坐在马背上,出神地凝望着远方,整个人仿佛被定身术定住了一般,纹丝不动,陷入了无穷无尽的遐思和追忆中。此刻,他与命中伯乐林则徐在30年前“湘江夜话”的情景就像电影放映那样,一帧接一帧地浮现在这位铁血统帅的脑幕上,就如同在刚刚发生的那样,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当年,26岁的左宗棠历经三次科场失意,眼看仕途无望,便心灰意冷地回家务农,稍有闲暇就苦读经世致用之书,务实治学,以求将来学以致用,用另一种方式来实现他报效祖国、造福苍生的宏愿。后来,经多位贵人引荐,1849年(清朝道光二十九年)11月的一个冬日,左宗棠终于在湘江的官船上得以幸遇心中慕名已久的民族英雄、当世名臣林则徐。林则徐对左宗棠这个落魄举人早有耳闻。如今,他终于见着了“庐山真面目”。两人在船上边饮边谈。对于天下大势的分析,他俩真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其中,对于新疆的时局,两人都认为此地沃野千里,资源丰富,如今被外国侵略者所强占,实乃中华之大不幸!他俩都为此而感到痛心疾首。左宗棠更是义愤填膺地控诉侵略者所犯下的种种罄竹难书的罪行。林则徐见他虽穷困潦倒,但却胸怀济世安民的远大抱负,猛然间感觉此人乃不可多得的绝世奇才。于是,林则徐便把他在新疆积累多年的所有资料悉数赠与左宗棠,殷切而郑重地嘱咐他:“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东南洋夷,能御之者尚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其谁!”
从那时起,左宗棠就已在心中深深地埋下了“收复新疆,拯救疆民”的种子。可以说,林则徐既是左宗棠的伯乐,也是他的知音,又是他的恩师,更是他的引路人。虽然他俩在一生中仅有一面之缘,但却一见如故,彼此都颇有相见恨晚之感。对于林则徐这位因虎门销烟而名震天下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是亦师亦友的前辈名臣对自己的赏识、器重和信任,彼时已须发斑白的左宗棠始终感念在心。对于此次西征大任,左宗棠不敢有丝毫的马虎与懈怠。每当想起林则徐的遗志,他便高扬马鞭对着自己的坐骑“嗖”地一下猛抽。顷刻间,骏马疾驰,西征部队也随之加急行军。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间,西征大军离新疆越来越近了。全军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雄赳赳,气昂昂地疾速奔赴前线。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荡气回肠的国土收复战。正是此战,让“左宗棠”这个永载史册的赫赫威名,如星辰般永远闪耀在人类历史的天空中,照亮一代又一代的中华仁人志士的救亡图存乃至富民强国之路。
终于,西征大军如期到达新疆战场。野外的战场上,狂风大作,黄沙滚滚。一望无际的沙漠戈壁仿佛随时都想把成千上万的士兵鲸吞似的。
在一场大战中,西征军队列整齐,阵势威武,旌旗猎猎,斗志旺盛。元帅左宗棠骑着千里宝驹顶在队列最前面的中央处,一身金盔金甲金靴在烈日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威风凛凛。他紧握指挥刀,杀气腾腾,似饿虎般怒目圆睁,直瞪着敌军主帅,像极了一头怒发冲冠的雄狮。随即,他声色俱厉地痛斥敌人的滔天罪行,吓得敌军主帅破了胆,全程都不敢吱声,身体在瑟瑟发抖,手中的兵器差点滑落。
还没等敌军主帅回过神来,左宗棠果断地把指挥刀向斜上方一指。霎那间,军号嘹亮,战鼓齐鸣。西征军趁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掩杀过去。敌军被西征军如山洪决堤般不可阻挡的凌厉攻势吓破了胆,未战先怯,一触即溃,当中有很多人缴械投降。西征军乘势大开杀戒。一时间,敌军的阵地血流成河,尸横遍野。与此同时,西征军把多种杀伤力极大的武器结合在一起使用——炮兵们把数十门大口径火炮朝着敌军阵地轮番猛轰;机枪手们握着进口的射速极快的加特林重机枪向着试图靠近的敌军“突突突”地不停地扫射;弓弩手们则用强弓硬驽对准冲锋在前的敌将们“唰唰唰”地一顿箭雨伺候······
一时间,喊杀声,呻吟声,惨叫声,求救声混杂在一起。冲入敌阵的西征军将士们气势如虹。他们一个个手起刀落,不断地将敌军斩杀,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打得敌军哭爹喊娘,丢盔弃甲,纷纷落荒而逃,然后一鼓作气地乘胜追击,最终大获全胜。
就这样,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左宗棠身先士卒,运筹帷幄,指挥着西征军将士们在沙场上左冲右突,身经百战,终于击败了以阿古柏为首的外国侵略者,成功收复了新疆的大部分领土。后来,他用强大的军事实力向沙俄施压,极力配合在谈判中寸土必争的清朝外交大臣曾纪泽,最终迫使沙俄同意按时归还伊犁。至此,占地166万平方公里的新疆重归祖国母亲的怀抱。
在那个华夏儿女饱受凌辱、毫无尊严的时代里,将近古稀之年的左宗棠全然不顾年迈体衰的现状,毅然主动请缨并率军西征,凭一己之力挽救新疆危局,保住了约占全国六分之一的领土,可谓是居功至伟,着实无愧于“民族英雄”这一神圣称号。
一百多年来,左宗棠的墓碑镌刻着后人对他一生丰功伟绩的崇高评价:“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
如今,荣登极乐世界的左宗棠想必还是不太放心,因此便化作展翅翱翔的天山战鹰,来守卫这片曾耗尽他一生心血的国土吧!
天山战鹰,雄哉!左公,伟哉!
作者简介
陈瑞麟(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