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汉武时期,汉人祖先在面对以骁勇而闻名的匈奴时,依旧展现出强硬的作风。蒙恬率大军打得匈奴不敢南下牧马,霍去病年纪轻轻能够封狼居胥,这听起来不觉让人心生豪迈。哪怕是一代文人的苏武,面对匈奴人的弯刀,也能守住对于国家的那份忠诚,严寒之地牧羊十九年,守得云开见月明。
这份忠勇与硬气,耐得住孤独,受得住气节,不得不让人心生敬佩。随着时间的发展,汉人的铮铮铁骨貌似在慢慢变软,这其中的原因,值得玩味。我们在看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在秦汉甚至三国的时候,人们所崇拜的形象并不是如病娇一般的美男子,而是孔武有力的大汉形象。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彪悍的老祖宗发生如此大的转变,风尚转向“娘娘腔”呢?
秦汉之勇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秦汉时期彪悍的老祖宗,秦汉皆以武立国,可以说秦汉的开国者都是在血雨腥风中走过来的。始皇帝是第一个统一天下的人,其气概自不必说,汉高祖刘邦的一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的猛士兮守四方!”不仅是千古传唱的名句,更是用短短的三句话抒发了刘邦的壮志和豪迈。
项羽哪怕是失败也败的干净利落,项羽失败,几千江东子弟命丧垓下,项羽辞别虞姬,再也没有渡江苟活,而是选择自杀成人。李清照在得知赵明诚弃城而投之后,也写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等豪迈的诗词,足以可见后人对于先辈风骨的赞扬。
造成老祖宗彪悍值降低,主要归功于两个人。其一便是司马懿,司马懿虽然建立了东晋,结束了三国鼎立,但他的名声确实不怎么好。而且司马家族的统治大多都是攻于心计,与军事一方面确实不算的突出,并且司马家族的统治者并不是明君不考虑百姓的死活。司马懿征辽东时的作为便是罪魁祸首,辽东郡自公孙度五代以来辛苦经营,盛极一时,甚至让鲜卑等异族跪地求饶。
但是司马懿破辽东之后,却大肆屠杀,将辽东十五岁以上的成年男子屠杀,并且斩杀了诸多的将领,并将在辽东世代居住的汉人迁向内地。自此之后,留给了鲜卑等异族生存空间,并且再也没有人能牵制这些异族,间接造成了之后五代十国的混乱割据。
其二则是五代十国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如果说司马懿是间接的话,那么石敬瑭称之为直接不为过,石敬瑭勾结契丹认贼作父,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换取辽太宗耶律德光的支持,虽然亲信刘知远苦劝称臣即可,称父则太过了,但是石敬瑭一意孤行引辽军灭后唐创后晋。
“燕云十六州”是军事重地,是防御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天然屏障,但是石敬瑭的拱手相让使得契丹的铁骑轻而易举踏入中原,中原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也使得自此以后朝廷迁居南方,政治中心南移,只能被动防御,再也没有汉朝的时候驱逐契丹等异族的雄心壮志了。
文化潮流涌动
政治中心南移之后,文化的主潮流也发生了改变,自魏晋以来,我们的审美就变成了对“卫玠,潘安”这等娇弱的美男子的追求,说其娇弱并不为过,毕竟有“看杀卫玠”的传闻,当时人们对潘安的追求不亚于现代粉丝见到明星的疯狂,驾车走在街上都能“掷果盈车”,可见当时人们对这“古代第一美男”的喜爱。
不止如此,魏晋时期盛行男子以粉敷面,简单来说就是化妆,并且不是个例而是整个社会的风尚。有史记“动静粉帛不去手,行步顾影”,这是说何晏走到哪都带着妆粉,走路都不忘欣赏身姿。这样的行为哪怕是放在现代都很难接受一个男生能够有如此“娘娘腔”的行为,而在当时确实风尚,可见审美已经扭曲。唐诗、宋词、元曲,唯独魏晋在历史上只留下了让人不解的竹林七贤,和风流的名声。
除此之外,个人感觉宋代对于后世的影响也颇严重。北宋前期整体还遗留有隋唐遗风,北宋是整体重文轻武,文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首肯,舞文弄墨,诗词歌赋。宋代将文化发展到极致,社会繁荣这一块做的也不错,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便是宋朝一直被当时的游牧民族吊打。
赵构建立南宋之后,便一直在图发展,图生存,敢打敢拼的作风在宋代消失殆尽。哪怕是一代名将岳飞、辛弃疾,在宋代也是不受待见,遗憾终身。而像赵明诚那样弃城而逃的知府,却能再次受到重用。
宋代前期被金人起伏,后面被蒙元灭亡。各种约束倒是在宋代出现不少,尤其是对于女子的各种限制,三从四德,从一而终,小家碧玉。这种审美观与价值观无形中又影响了后世上千年。
后记
我不想说现在,现在孩子们的价值观确实也有待提高,他们特别喜欢硬汉鹿晗等新一代的人民艺术家,所以在整体感觉上面,我还是建议他们能多看一些老一代革命家艰苦奋斗的历史,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我们强大自身、攒足力气、等待机会、瞬间爆发,一飞冲天。
声明:文图均转载网络,内容未核实,如有侵,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