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怀柔区庙城学校科技探究社团上新啦!社团培育出的嫁接蟠枣和嫁接茄子树两大新品种迎来丰收。一串串红彤彤、外形酷似蟠桃的蟠枣挂满枝头,两米多高的茄子树上结满了紫色的长茄子。
这并非社团成果首次上新。前几年,社团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试验种植出了高产的张杂谷5号,如今已在京郊农村普及种植,提高了农民收入;研发出新型红薯扦插育苗法,比传统种薯育苗法每亩地育苗量增加了7.5倍。此外,社团成员的多项探究成果多次在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大赛、北京市中小学金鹏科技论坛等比赛中获奖。
历经三年 嫁接蟠枣结硕果
新品种的培育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社团成员在指导教师、学校团总支书记兼课程中心主任张庆花的带领下,通过引进优质蟠枣接穗,并利用怀柔本地山枣作为砧木进行嫁接,历经三年才成功培育出蟠枣。
嫁接之后,为了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学校在怀柔区桥梓镇岐庄村租赁了三亩田地,作为蟠枣的培育基地。社团成员躬耕试验田,参与蟠枣的种植与管理,见证了从嫁接、开花到结果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嫁接后的蟠枣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性,不仅高产稳产,而且果实品质卓越。果肉厚实、核小、含糖量高,果个也明显大于普通枣子。”张庆花表示,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蟠枣在采摘前几乎无裂果现象,且抗病虫害能力显著增强。
社团另外一名指导教师、化学教师陈婷婷介绍,学生们在枣树管理方面下足了功夫。他们不仅对大枣种植区的土壤配方进行了精准测定,实现了科学施肥,还通过显微观察和测定,深入探索了土壤生物群落的复杂性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除了蟠枣,嫁接茄子树的诞生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农业科技带来的惊喜。他们精心挑选砧木和接穗、细心进行嫁接操作、耐心进行后期管理。这一成果不仅打破了学生对茄子这一草本植物的传统认知,让学生认识到树上也能长茄子,也为蔬菜种植开启了新的探索方向。
继往开来 成果化为生产力
早在1996年,学校就建起京郊首个科技种植园,占地十亩,包括1个日光大棚、1个温室大棚,还有学农课堂、中草药种植区、果树种植区、科技长廊、老农具博物馆等区域。在浓厚的种植氛围中,2006年,学校正式成立科技探究社团。
学校总务主任、科技园主管领导汪树军参与了科技种植园的建设和后期维护。他介绍,科技探究社团以植物嫁接、果实种植为特色,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农学院专家带领下,由学校生物、化学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多年来,我们先后试验种植了贵妃柿、无籽梨、木瓜、黑绿豆、降糖椒、台湾果桑等100多个农、林、菜新品种。我们还试验成功了甘薯、矮化柚、张杂谷5号等新品种,这三项新品种迅速在京郊农村中广泛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汪树军说。
勇攀高峰 激发学生探知欲
社团有个强大的智囊团,学校科技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崔骁勇和北京农学院退休教师袁士畴、教授陶铁男是其中的重要成员。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社团成员开展了沙尘输入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厨余垃圾与绿化废弃物的共堆肥效应等课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撰写成科技成果报告,在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大赛、北京市中小学金鹏科技论坛等比赛中获得市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
这些贴近实际且具有前瞻性的科学研究,让学生们的科学探索有了更多可能。三年前,初三(4)班学生郑嘉萱带着好奇心加入了社团。“我从一开始面对任务时的笨拙、不熟悉,再到后来游刃有余地完成,甚至最后变成老队员开始帮助社团新成员……我感叹自己的进步,收获了成长。”郑嘉萱说。
在学校党委书记李长福看来,学生们在种植园里自耕自种,种出了乐趣,种出了收获,也种出了感悟。种植园成了学生的第二课堂,成为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活教材。“学校依托种植园开展系列实践活动,是希望孩子们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今天有科学探索的兴趣,形成科学探究的品质,未来才可能成为科技创新的精英。”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文字:邓丽
编辑:姜思瑶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常悦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