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迎来了世界防治糖尿病日。这一节日不仅是为了纪念在糖尿病研究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们,更是为了唤起大家对糖尿病这一日益严重健康问题的警觉和重视。

这篇文章为大家整理了 10 个常见的糖尿病误区,希望更多人可以正确认识糖尿病。

误区一:糖尿病是因为吃太多糖引起的

真相:糖尿病与吃糖并无直接关系,多吃糖未必得糖尿病,少吃糖未必不得。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饮食不当、缺乏运动、肥胖、吸烟、酗酒等诸多因素有关。

分析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由免疫系统破坏胰腺中产生胰岛素的胰岛细胞引起的,而不是由饮食或生活方式选择引起的。2型糖尿病是由遗传、代谢和环境因素多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形成的。

误区二:胰岛素一旦打上,就不能停了

真相:部分患者因为病情的缘故无法停止胰岛素,但是部分患者可以再次转换为口服药物。

分析: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使用胰岛素时通常已经出现了胰岛功能受损,所以无法再停止了,这是病情本身决定的。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如果胰岛B细胞功能较好、胰岛素抵抗较轻、能严格控制饮食和运动,是可以考虑降阶梯,由胰岛素更换为口服药物的。

误区三:主食吃得越少,血糖控制得越好

真相:并不是,主食吃得过少可能发生生命危险。

分析:糖尿病患者的确需要控制每顿饭主食的量,不仅要控制主食的总量,还要控制主食的质量。尽量选择升糖指数较低的碳水化合物,比如玉米、黑米、糙米等,血糖稳定的成年人每天应摄入主食200~300g。

主食是人体血糖的主要来源,吃的主食太少,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低血糖;人体在储存碳水化合物的同时会储存水,吃的主食(碳水化合物)较少,脱水风险也会增加,同时电解质也可能发生紊乱;并且碳水化合物较少时,人体会主动分解脂肪来供能,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发生酮症酸中毒的风险就会增加。这些并发症都有可能威胁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

误区四:市面上的无糖产品可以随意吃

真相:无糖食品可能并不是真正的不含糖。

分析:市面上,“无糖”一般会用甜味剂代替蔗糖、葡萄糖等精制糖,这些物质水解后同样会产生葡萄糖,而且有些“无糖”食品即便不含精制糖,也含有精加工的碳水化合物,也会引起血糖的升高。

因此,在选择食品上,不能只关注“无糖”的噱头,还应关注食物成分表是否含升糖物质,并且要合理控制摄入量。

误区五:只有胖的人才会得糖尿病

真相:不是的,瘦的人也会得糖尿病。

分析:虽然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但是体重正常的人也会患糖尿病,一是体重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人体脂肪的分布,有可能体形较瘦,但是内脏脂肪已经在体内疯狂生长;或者本身不爱运动,喜欢喝酒、抽烟,这些也都会扰乱代谢,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而且这类患者的死亡风险比肥胖/超重的患者更高,这被称为“肥胖悖论”。因为体重正常却患上糖尿病往往意味着更严重的代谢问题。不过这个理论并不是说肥胖的人不需要减肥,而是说体形正常的人也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对糖尿病这类疾病掉以轻心。

误区六:吃二甲双胍会伤肝伤肾

真相:错的,二甲双胍本身对肝肾是安全的,但是肝肾功能不全的人需要谨慎使用二甲双胍。

分析:二甲双胍通过减少肝脏中葡萄糖的产生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来起作用,不会对肝肾造成直接威胁,甚至可能产生保护作用。不过它产生的代谢废物乳酸需要肝脏来分解,如果肝脏不能有效地清除乳酸,二甲双胍会导致严重的乳酸酸中毒;肾脏负责将二甲双胍排出体外,如果肾功能受损(如慢性肾病),二甲双胍会积聚,增加乳酸酸中毒的风险。所以使用时,应该做好监测,避免发生严重副作用。

误区七: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

真相:这是错误的,糖尿病患者需要适量吃水果,保持食物多样性。

分析:糖尿病患者也需要保持食物的多样性,水果、蔬菜、肉类、主食都不可缺少。

水果含有的是天然糖,比糖果和加工食品中的添加糖对血糖的影响更小,因此可以每天根据血糖情况吃一些升糖指数较低的水果,优先推荐食用血糖负荷小于10的食物,比如樱桃、李子、柚子、苹果、柠檬等;慎重选择血糖负荷在10-20之间的水果,如香蕉、石榴、橘子、荔枝、芒果等;远离血糖负荷大于20的水果,如干枣、山楂、桂圆、柿饼、葡萄干等。

误区八:糖尿病一定会遗传

真相: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有遗传家族史会增加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但不是一定会患糖尿病。

分析:糖尿病的发生受到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的。糖尿病的遗传性在20%~80%,也就是20%~80%的糖尿病的发生与家族基因有关。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遗传风险不同:·普通人群中,1型糖尿病的总体风险为 0.4%,但患者的兄弟姐妹一生中平均有6%~7%的风险;女性患者的子女罹患1型糖尿病的风险为1.3%~4%,男性患者的子女罹患 1型糖尿病的风险为6%~9%。

微信编辑:小几

本文来源:综合自科学辟谣、河北新闻网

还原事实,洞悉真相。

欢迎关注,留言举报!

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