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抗战正酣时,国民党部李长江却突然投靠日军,新四军军部随即命令第一师师长粟裕伺机消灭敌人,就在这一次的战斗中,粟裕不顾众人的反对,将一位“红小鬼”从警卫员直接提拔为了营长。
47年后,当年的老同志,终于明白了粟裕的良苦用心,那个“红小鬼”,成长为了共和国的上将。
2017年,是粟裕诞辰110周年,有关部门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会,在这次的会议上,来了一位重量级的大人物,此人就是曾担任过成都军区政委的万海峰老将军。
万海峰,是1988年授衔时的17位上将之一,任谁恐怕也想不到,在47年前,他还是一位“毛头小伙”,而让他这位毛头小伙,最终走向成功的,正是粟裕。
万海峰是河南光山县人,早些年间,由于家贫,父母甚至都没钱让人给他起个正式的名字,当时的农村有种说法,名字起的越不好,这个人可就活得会很好,因此,万海峰的小名叫“毛头”
三岁那年,随着母亲的去世,毛头彻底的失去了母爱,看着身体残缺还要到外面打工的父亲,小小年龄的他明白了生活的不容易。
可是作为人,作为一名有思想的人,总不能就一直过这样的日子吧?随着红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活动,小小年龄的毛头,最终也产生了参加红军的念头。
那一年,他13岁,个人不高,但志向很大,可他没想到的是,他到了报名处,红军却是不要他。
虽然此时红军需要扩大部队,但是对于太小年龄的孩子,红军是一概不要的,万海峰年龄不大,而且个子还没枪高,部队不同意。
可毛头内心坚定,他一定要参加红军,他说:“我从小吃了很多苦,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参加红军,我可以不上前线,可以去送信,放哨嘛,这不都是需要人吗?”
毛头年龄不大,但脑子活跃,班长见状,就收下了他。
从此,毛头开始了自己波澜壮阔的革命人生,在他的军旅生涯中,有两个人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个是粟裕,另一位,是高敬亭。
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后,高敬亭奉命在当地坚持游击战。
有一次,与毛头一同参加红军的二叔病倒了,很严重,部队此时正在打仗,无法照料,因此上级决定让毛头将二叔送回家里,再返回部队。
可惜二叔在路上就因伤病太重,去世了,没办法,毛头只好在附近挖了一个坑,将二叔埋了。
就在他返回部队时,因劳累昏了过去,等他醒来,已经有几位大人站在他的面前,这几个人正是高敬亭等人。
见到毛头时,他们还以为是个孩子,怕在野外危险,所以叫醒了他,哪知毛头却告诉他们自己是红军,接着,毛头又将自己的革命经历说给了大家。
高敬亭当场就被感动了,他直接让毛头做了自己的警卫员。
一天,毛头找到了高敬亭,想让他给自己取个名字,高敬亭想了一下,说:“我们红军这个战斗集体,像海洋一样大,像山峰一样高,你姓万,叫万海峰怎么样?”
毛头高兴的说:“好呀,以后,我就叫万海峰了。”
高敬亭对毛头的人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惜毛头与他相处的时间,并没有很长。
1939年,高敬亭被冤杀,万海峰作为他的警卫员,也受到了一定的牵连,被安排前往新四军教导队学习,这一晃,就是一年的时间。
结束学业后,万海峰被分配来到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
此时的万海峰,已经不再是那位初出茅庐的“红小鬼”了,经过战斗的洗礼,他有着更远的目光和战略思想。
在多次与同志们的讨论中,万海峰都表现出了优秀的素质,粟裕开始注意他。
有一天,粟裕找来万海峰几人,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你觉得部队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有什么好的办法让部队更良好的发展吗?”
万海峰说:“提高军队的整体素质,还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参谋队伍,红军过去的对手是国民党,现在是日伪军,战斗形势变了,当然也要组建一支健全的参谋机构。”
粟裕对万海峰的发言很感兴趣,他没想到小小年龄的万海峰居然有这么高的认知,他的爱才之心当即就动了。
1941年,随着部队要征讨李长江部,为了锻炼万海峰的能力,粟裕破例将他提拔为了第二团二营的营长。
对粟裕的青睐,万海峰显然有些措手不及,但同样他心里明白,他不能辜负粟裕的信任。
事实证明,他的能力确实很强,只需要一个表现机会就行,在之后的战斗中,万海峰带着部队接连在三天内打了两个胜仗,经过这一次战斗,粟裕终于明白,万海峰绝对是个当兵的好苗子,因此,他更着重于对万海峰的培养。
正所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在万海峰的军旅生涯中,粟裕就是他的伯乐。
孟良崮战役时,万海峰已经是副团长,当时,正是他带着部队在垛庄一带打退了敌人的五次进攻,使得敌人向孟良崮主峰撤退。
后来在攻打孟良崮主峰时,万海峰也是率部冲锋在前,为革命立下了赫赫战功。
抗美援朝战役中,皮定钧军长特地点名万海峰入朝作战,担任炮兵主任,在此期间,万海峰率先提出“游动炮群”作战思路,指挥志愿军炮兵歼灭了敌人大量的有生力量。
粟裕虽然没有参加抗美援朝,但他得知万海峰的发展和战果后,尤其感到欣慰。
1955年,万海峰被授予大校军衔,随后的30多年时间里,他先后担任了二十四军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政委等职,于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那一年,距离粟裕破例提拔他当营长,已经过去了47年,他用自己的人生,最终证明了,粟裕没有看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