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在清朝历史的研究中,怡亲王允祥隶属满洲正蓝旗,这就引发了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他与本旗中的旗主豫亲王究竟是何种关系?二者地位孰高孰低?这不仅是河南商丘一位读者的疑问,相信也困扰着众多对清史感兴趣的朋友。
八旗制度由太祖努尔哈赤创立,最初努尔哈赤自领两黄旗,其余六旗由嫡出皇子分领,这些皇子便是八旗旗主。彼时八旗初创且处于一代传承阶段,六旗足以分配给皇子们。关外时期旗主权力极大,所领之旗在军事、经济、人口等方面具有高度自主性,仿若旗主的私人领地,这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旗主与皇帝之间的政治矛盾。皇太极在位期间,虽极力防范打压各旗旗主王爷,然而八旗共议国政的基本格局却难以改变。
顺治朝时情况开始发生变化,顺治五年、六年、七年、十二年,正蓝旗旗主豪格、正红旗旗主代善、镶白旗旗主多铎、正白旗旗主多尔衮、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相继离世,八分制下的八旗旗主制度实际上已名存实亡。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读者提及正蓝旗旗主为豫亲王,而文中先提到正蓝旗旗主为肃亲王豪格,两种说法皆正确,只是所处时间不同。顺治五年三月,多尔衮罗织罪名,将豪格下狱,为侵占正蓝旗,实施改旗手段,把正蓝旗部分牛录调至自己的正白旗,将镶白旗旗主多铎调至正蓝旗,多尔衮自此独领两白旗,正蓝旗旗主由豪格变为多铎。
老一辈旗主王爷去世后,他们的后裔虽承袭先辈所领旗下佐领属人,但不再担任管理本旗旗务的旗主,也就是说,顺治十二年之后,传统意义上的 “旗主” 已退出历史舞台。但由于旗主制思想深入人心,这一称谓仍被沿用。
顺治朝时皇子数量增多,面临分封问题,而八旗佐领数量基本固定,分封制度必须做出改变。多尔衮死后,顺治帝将正白旗纳入自己掌控,形成 “上三旗”。皇子分封只能从下五旗进行分配。顺治帝英年早逝,他的皇子于康熙初年分封。康熙六年、八年,裕亲王福全、纯亲王隆禧封入镶白旗,恭亲王常宁封入正蓝旗。康熙三十七年以后,康熙帝的皇子们陆续封入下五旗,如皇长子、皇三子、皇十四子封入镶蓝旗;皇八子、皇九子、皇十三子等封入正蓝旗,这一制度一直延续至清末。
允祥于康熙晚年被分封至正蓝旗,但其情况特殊,分封时未被授予爵位。《清史稿》对允祥在康熙朝的记载极为简略:“怡贤亲王允祥,圣祖第十三子,康熙三十七年,从上谒陵,自是有巡幸,辄从。康熙六十一年,世宗即位,封为怡亲王。” 康熙帝在皇子分封时制定了明确规定:亲王、郡王,可获满洲佐领 6 个、蒙古佐领 3 个、汉军佐领 3 个;贝勒,得满洲佐领 4 个、蒙古佐领 2 个;贝子,有满洲佐领 2 个、蒙古佐领 1 个。入八分公,可获满洲佐领、蒙古佐领各 1 个;不入八分及以下爵则不分予佐领。允祥无爵位,视同不入八分,未分到佐领。入八分与不入八分区别显著,无佐领者如同 “奴才”,有佐领者则为 “主子”。所以康熙晚年,允祥在正蓝旗中地位低下,在旗主王爷面前需谦卑恭敬,在老八、老九面前也得低声下气,彼时他唯一的依仗便是皇子身份。
雍正即位后允祥政治地位急剧上升,被授封和硕怡亲王,并依分封制从正蓝旗中拨得满洲佐领 6 个、蒙古佐领 3 个、汉军佐领 3 个。由此允祥从旗内 “奴才” 一跃成为旗内领主。但即便如此他在正蓝旗中的地位并不意味着超过了 “旗主王爷” 豫亲王。这里需补充豫亲王爵位的相关知识,第一代豫亲王多铎死后,其子多尼承袭亲王爵,改为信亲王,多尔衮死后,多尼受牵连降为信郡王。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恢复豫亲王爵位并定为世袭罔替。所以雍正时期正蓝旗旗主实为信郡王(为方便论述,后文仍称豫亲王)。
正蓝旗共有 83 个佐领又 11 个半分佐领,除顺治、康熙两帝皇子分封佐领外,至少一半佐领在豫亲王家族手中。雍正时期对下五旗王公限制更为严格,佐领已不再如关外时期那般属于旗主私人财产,各旗佐领属人领取国家钱粮,与旗主在政治、经济上已无实质联系,不过满洲旧俗影响深远,佐领属人与旗主仍有名义上的隶属关系。雍正对允祥区别对待,“命王所兼管佐领俱为王属”,即允祥所分佐领为其个人财产。
正蓝旗中豫亲王家族佐领数量最多,在名义上仍为旗主;允祥虽佐领数量不多,但均为私产,且身为正蓝旗领主,与豫亲王不存在隶属关系。因此二者地位不存在高低之分,可谓旗鼓相当。这一复杂的关系体现了清朝八旗制度在演变过程中的特点,也反映了皇权与旗权之间微妙的平衡与博弈。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