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部《林海雪原》火遍大江南北,它生动形象地展示出了解放军在牡丹江畔剿匪的英勇神武,而最令人深刻的形象便是杨子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京剧中的杨子荣)

1946年秋到1947年春,解放军在东北地区进行了一场比较大规模的剿匪斗争。

1946年4月,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协定,向东北各省派兵,在东北三省搜罗了很多特务,伪军还有土匪,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当地的老百姓对他们也是深恶痛绝。

同年秋,人民政府召开了八一五抗日战争胜利一周年大会,公审日本战犯,在大会上突然有人开了枪,不久山东等地又发生了土匪的袭击,面对这种严峻的局势,贺晋年遵循毛主席"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决定清除东北的土匪。

《林海雪原》所讲,便是少剑波当时领导的一批东北民主联军小分队,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抓到了土匪的情报员,得到了座山雕一直想要的先遣军联络图。

此时的杨子荣提出建议,自己打入敌人内部,和剿匪小队来个里应外合,少剑波接纳了这个建议,很快制定好了方案。

杨子荣化装成已经被消灭的许大马棒的副官胡彪来到威虎山,利用在东北生活多年的经验,成功回答了座山雕以及其手下的黑话问题,献上了那个联络图,经过了座山雕的重重考验,杨子荣获得了他们的信任。

大年三十,威虎山的"百鸡宴"上,杨子荣趁土匪喝得烂醉的机会,和同志们里应外合,终于智取了威虎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中杨子荣形象)

建国之后,反映革命斗争的文学创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像是《青春之歌》、《红日》、《野火春风斗古城》、《苦菜花》等等,他们都以自己独特的光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散发着光芒。

此时,已经进入了五十年代,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人们都纷纷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来。在1955年的冬天,黑龙江齐齐哈尔一个办公室里的青年人正思绪万千,他就是1946年去东北剿匪的曲波。

他写道"这几年来,每到冬天,风刮雪落的季节,我便本能地记起当年在林海雪原里的艰苦岁月,想起1946年的冬天。战友们的事迹永远活在我心里,当我在医院养伤的时候,我曾经无数遍地讲过他们的故事,尤其是杨子荣同志的事迹,听故事的同志无不感动赞叹。而且好像从中获得了力量。于是,我便产生了把林海雪原斗争写成一本书的想法,以敬献给那些在林海雪原中,参加过清剿土匪斗争的战友们"。

曲波利用空余时间,在1955年2月到1956年8月,一年半的时间里完成了这部作品。小说出版后,便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随之改编成了电影,"朔风吹,林涛吼,气冲霄汉"的独特境界吸引无数观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少剑波的原型《林海雪原》作者曲波)

曲波在此之前从未进行过文学创作,他的女儿曾经在节目中说过他写书的事情不会告诉任何人,妻子用小布条订起来,用小包袱包起来去出版社,他不想当文学家,只是想用这种方式让大家知道自己的同志曾经做过的故事。

而杨子荣通过这部作品被人们所熟知,英雄形象深入人心。

作品中杨子荣是活着的,而现实中的杨子荣却在智取威虎山不久之后的另一场战斗中牺牲,所以广大观众迫切想知道,真实的杨子荣是哪儿的人,怎样的家庭培养出这样一个英雄人物。

事实上,杨子荣牺牲之后,因为当时条件艰苦,只立下了一块木碑。

对于其个人经历也只知道是他的出生年月是1917年,而更加详尽的信息则是曲波在《林海雪原》中所写他出生在胶东半岛的农村,还有一张模糊的看不出谁是谁的照片,关于信件,关于他真实的名字,似乎谁也不得而知。

谁也不会想到,在杨子荣牺牲20年以后,会因为这部作品,而逐渐为人知晓。

而这场寻找英雄之路掀起序幕的,便是《林海雪原》的火爆。

1969年年初一个晚上,北京的中南海礼堂里,周总理陪美国艺术代表团团长大卫看完了一场《智取威虎山》,这位美国朋友为杨子荣的事迹和英勇形象深深感动,他询问周总理,"戏中的杨子荣,是戏剧中塑造的还是有其人其事的。"

周总理告诉大卫先生:"真有其人其事,大卫先生。您也许不知道,在我们国家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类似这场戏中的人或事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不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子荣照片)

就这样,美国朋友迫切想要见到杨子荣的家人,到底是怎样的家庭培养出了这样一位优秀的民族英雄。

当然,不止那个美国人想知道,几乎全国人民都想知道杨子荣其人,全国各地也每天都有数百个电话打到当地政府询问杨子荣烈士的情况。

周总理也在当晚打通了解放军总参谋部的电话,让他们尽快查找杨子荣烈士的家乡和详细地址。

解放军参谋总部第二天就找出了杨子荣的信息。

他的事迹,他所在的部队,唯独缺少了关于英雄家乡的信息,只知道杨子荣的家在山东胶东半岛的农村,具体什么村,无从查起。

就这样,英雄的身世成了未解之谜。

周恩来总理要求务必要在一个月之内找到英雄的家乡,不仅美国的客人等着我们,全中国的人民也迫切想要知道英雄的家乡,给英雄一个归宿。

1945年9月杨子荣参军,10月进入东北,在1947年2月23日,杨子荣在海林县追剿土匪的战斗中牺牲。

直到1957年《林海雪原》的问世,杨子荣才逐渐被人们知道,1967年,毛主席看了《智取威虎山》的京剧也不断拍手叫好。

英雄事迹越传越广,英雄的家乡也越来越多人关注。

杨子荣牺牲地本地政府,各个地方的政府部门都参与进来了这场寻找英雄家乡的行动中。

虽然知道,杨子荣是胶东人,但是偌大的胶东半岛,找个人就像是大海捞针。

1964年,济南军区,山东省军区,杨子荣所在部队以及海林县民政部门组成一个小组,去胶东调查,但是仍旧一无所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海雪原剧照)

他们知道,胶东半岛有四个县:荣成,牟平,文登,乳山,这四个县有上百个村子,每个村子里有上百个人,加上他的本名并不叫杨子荣,无疑是给这场调查增加了不少难度。

1968年,杨子荣生前战友在北京召开了"关于杨子荣事迹和籍贯调查专题会议",杨子荣生前的战友也都如数参加,都知道杨子荣是胶东人,但他究竟是胶东哪里的谁也不清楚,有人说文登的,有人说荣成的,有人说是牟平的。

愈发扑朔迷离,愈发坚定了寻找杨子荣身世的决心。

1969年,再次组成调查组,去往胶东。

对于谁的家乡有个英雄,谁都是光彩的事情,随之而来的,也就出现了杨子荣家乡的一场争论,他们各执一词,都说自己和杨子荣是老乡,调查组根据这三个地方,加上胶东其他地区不断走访几个月,仍旧是一无所获。

最后,调查组决定将寻找中心放在牟平,同时兼顾其他几个地方的寻找,不断搜集线索,关于可能的线索进行搜集,对比杨子荣的出生时间,入伍时间,家庭情况等等,分配给各个地区各个村子再次进行比对,寻求民政部门的帮助。

几个月过去,依然是没有任何进展。

这时候,调查组还并不知道,杨子荣的本名是什么,他们都知道他叫杨子荣,按照杨子荣的名字再查下去,估计再有几个月也是徒劳无功。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发现在牟平的一个村子里有个人的经历和杨子荣的经历相似,这个人的名字叫杨宗贵。

细心的工作人员对比的时候发现,调查组查找许久的杨子荣,可能就是杨宗贵,当地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杨宗贵参军以后,便和家人失去了联系,一直到现在20几年的时间了,家人也不知道他的踪迹,直到1958年,民政部门才认定杨宗贵为牺牲军人。

杨宗贵29岁入伍,入伍的时候家里有年迈的母亲、妻子还有一个从哥哥家过继过来的儿子,自从他从军以后,家里便没再有他的消息了,一直到1947年,一个从东北回来的人说他当了土匪,当地政府便取消了他家里的军属待遇,从1947到1957近十年的时间,杨宗贵都被村里人,被县里人误以为是土匪,母亲裹着小脚,徒步百里去县里为儿子辩解,坚持,一直到1957年,他才被认定为失踪军人,直到70年代才为他正名。

调查组的人也瞬间看到了希望,看来寻找英雄家乡的事情,很快就要完成了,也会很快会给全国人民一个交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子荣剧照)

工作人员当即去了杨宗贵的村子,找到了杨宗贵的家人还有和他一起参军的几个人核对,同时和杨子荣的战友对比,发现二人的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根据他的老战友提供的信息,杨子荣在1945年农历8月在牟平雷神庙参军,穿着一个黑色夹袄,家里有婆媳二人,只是婆媳并不和睦,家里还有一头小毛驴,这和在家乡调查的信息一模一样。

而1940年哥哥便随从弟弟杨宗贵去黑龙江某煤矿领工资,哥哥确认了其印章上的名字便是杨子荣,杨宗贵的邻居也证实,他有一个名字叫杨子荣,只是这个名字去东北的时候才用。

他年幼的时候在东北打工十余年,因此东北话很流利,这也是杨子荣为什么能够智取威虎山的原因吧。

各项线索几乎全都对上了,杨宗贵就是杨子荣本人。

调查组进一步向曲波验证了杨子荣的长相:杨子荣中等身材,长瓜脸,上宽下窄,蒜头鼻子,浓眉大眼,略有络腮胡子,鼻毛很长。

凑巧的是杨宗贵的相貌特征也是如此。

随之,曲波拿出了1946年与杨子荣等百十人的一张合影,因为模糊不清,带到日本进行放大,将照片带到了杨宗贵的家乡找家人辨认。

1973年,牟平县民政局局长带着几张照片来到峡河村,村里的老人一眼就认出了这便是自己从小一块长大的杨宗贵,随后老人便领着工作人员来到了杨宗贵哥哥的家里,他也一眼便认出了这就是自己的弟弟。

杨子荣的继子说:"在确认照片上的人后,他说,照片里的人是《林海雪原》里智取威虎山的杨子荣,当时我爸惊呆了,拿着照片,跑到我二奶奶和二妈的坟前告诉他们这个好消息。"

杨宗贵便是《林海雪原》的传奇英雄杨子荣。英雄的身世之谜最终揭开了面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座山雕剧照)

其实,杨子荣并不是天生就是一个英雄,他1917年出生,1945年才参军,在军队里也算是个年纪比较大的新兵了,参军之后,便一直在炊事班里工作。虽说炊事员也是为革命做贡献,但是和上战场杀敌相比就如《亮剑》里骑兵当步兵并且排在全团最后上场一个道理。

杨子荣虽然是个炊事员,却有不小的本事,自己从12岁开始打工,很早就来东北赚钱养家,虽然从小吃了很多苦,但是练就了一身本领。

尤其是乔装打扮,部队上的战友没有一个不佩服。

有一次剿匪行动中,解放军把土匪围堵住,只是因为有村民,对土匪的进攻一筹莫展,关键时刻仍旧是杨子荣,毛遂自荐,单枪匹马闯土匪窝,劝降。

进入村子后,杨子荣见到三股土匪,均劝说他们缴械投降,从此之后,杨子荣的能力逐渐被上级发现,从炊事员去了剿匪小分队当侦查员。

一个人价值的发现,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还要靠一个识得千里马的伯乐,杨子荣在侦查小分队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剿匪行动也屡获成功。

可惜的是,1947年在一次剿匪行动中,因为天太冷,杨子荣的枪被冻住,土匪先开了枪,杨子荣英勇牺牲。

杨子荣的英雄事迹,通过《林海雪原》广泛传播,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已经上映了多部戏剧作品,电影,电视剧。自出版以来被翻译成俄文、日文等多国语言在国外出版。

杨子荣就像是我们所读小说中的侠客一样,但是这个侠客不是凭空虚构的,而是来自我们的现实生活,通过自己从小的传奇经历,在战斗中不断创造奇迹。他的英明神勇,即使是进入敌人内部,也丝毫不胆怯;他有着人道主义精神,面对穷凶极恶的土匪,他的主张仍旧是劝降而不是消灭。

虽然杨子荣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在面对恶势力的时候,自己能够挺身而出,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利用自己的能力使土匪无所遁形,为东北地区的安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就是我们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