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一个寒冷的冬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位客人不是别人,正是刚刚归国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当时的钱学森,带着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怀揣着报效祖国的决心,踏上了这片期盼已久的土地。然而,他万万没想到,在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地方,等待他的将是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重要谈话。

当钱学森踏入哈军工的大门时,他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了。列队欢迎的是谁?那位满脸笑容、热情洋溢的将军又是谁?为什么他们对自己如此重视?更令钱学森惊讶的是,接下来发生的一切,竟成为了他晚年最难忘的回忆之一。这次看似普通的参观,究竟有何特殊之处?那顿饭后的谈话,又为何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转折点?

1955年10月的哈尔滨,寒风凛冽,天空阴沉沉的,仿佛随时都会飘下雪花。这一天,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的大门口却格外热闹。一队身着军装的人员整齐列队,他们的目光都聚焦在远处缓缓驶来的一辆黑色轿车上。

车门打开,一位身材瘦削、目光炯炯的中年男子走了下来。他就是刚刚回国不久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学森原本只是想来看望在这里工作的两位老同学,却没想到会受到如此隆重的欢迎。

就在钱学森还在惊讶之际,一位身材魁梧、面带微笑的将军快步走了过来。他热情地伸出手,对钱学森说道:"我是陈赓,代表哈军工欢迎你,钱学森博士。"

钱学森听到这个名字,不禁一愣。陈赓大将的大名,他早有耳闻。这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如今居然亲自来迎接自己?更令钱学森惊讶的是,他刚刚还听说陈赓正在北京,怎么突然就出现在了哈尔滨?

似乎看出了钱学森的疑惑,陈赓笑着解释道:"听说你要来,我今天早上特意从北京飞回来的。对于钱学森博士,我们没有什么要保密的,那些保密规定都是做给美国人看的。"

这番话让钱学森深受感动。他没想到,自己的一次普通拜访,竟然能让一位大将如此重视,不惜千里迢迢赶回来迎接。

在陈赓的陪同下,钱学森开始了对哈军工的参观。走在校园里,钱学森不时驻足观看那些新建的教学楼,对学院的规模和设施赞叹不已。陈赓则详细介绍着学院的各个系科,特别是在火箭和导弹方面的研究进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他们来到空军工程系的风洞实验室时,钱学森仔细观察了实验设备和相关资料。他对陈赓说:"你们的研究已经走在国家前列,很了不起,看来我们科学院得向你们学习。"

这句评价让陈赓倍感欣慰。他知道,钱学森在美国曾参与过多项尖端科研项目,能得到他的肯定,说明哈军工的研究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参观过程中,钱学森还见到了他此行最想见的两位老同学——罗时钧和庄逢甘。老友重逢,三人激动地握手寒暄,回忆起在美国求学的岁月。陈赓在一旁看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深知,像钱学森这样的海外人才对新中国的建设有多么重要。

当天的参观行程接近尾声时,陈赓邀请钱学森共进晚餐。席间,两人就中国的科技发展,特别是在火箭和导弹领域的前景进行了深入交流。钱学森对中国发展自己的导弹技术表现出极大的信心,这让陈赓备受鼓舞。

在陈赓将军的陪同下,钱学森开始了对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深入参观。这所被誉为"中国国防科技摇篮"的高等院校,给钱学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参观的第一站是哈军工的炮兵工程系。系主任任新民热情地向钱学森介绍了该系的教学设施和研究项目。当谈到最近的一次火箭试验时,钱学森的兴趣被彻底调动起来。他提出要亲自到试验场实地考察,任新民欣然同意。

在试验场,钱学森仰头望着高耸的火箭试射塔,不禁赞叹道:"这座试射塔的设计很有创意,比我在美国见过的一些还要先进。"任新民听后,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他向钱学森详细解释了试验场的布局和设备功能,还特别介绍了他们自主研发的一套火箭控制系统。

钱学森仔细听取了介绍,不时提出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问题。他的问题既涉及理论层面,也包括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任新民和在场的其他工程师们都感到受益匪浅,他们意识到钱学森不仅在理论上造诣深厚,在实践经验方面也非常丰富。

离开试验场后,钱学森被带到了哈军工的图书馆。这里收藏了大量国内外的科技文献,其中不乏一些珍贵的外文资料。钱学森翻阅着这些资料,对哈军工在信息收集方面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要想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首先要了解世界先进水平。你们做得很好。"

参观途中,钱学森遇到了他此行最想见的两位老同学——罗时钧和庄逢甘。三人相见,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罗时钧和庄逢甘都是在美国学成归国的科学家,如今在哈军工担任重要职务。钱学森询问了他们在哈军工的工作情况,三人就中国当前的科研环境进行了深入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时钧向钱学森介绍说:"我们虽然条件有限,但大家的干劲十足。很多年轻学生和教师都在刻苦钻研,争取早日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庄逢甘则补充道:"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像你这样的高级人才。你的回国,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鼓舞。"

钱学森听后深受感动,他说:"我们海外学子能为祖国做点事,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荣幸。看到你们在这里的成就,我感到非常欣慰。"

在参观哈军工空军工程系期间,钱学森被带到了风洞实验室。这个实验室虽然规模不大,但设备齐全,布局合理。钱学森仔细检查了风洞的各项参数,对实验室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对陈赓说:"这个风洞实验室的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了,有些方面甚至可以与美国的同类实验室相媲美。"

陈赓听后非常高兴,他说:"这都是我们的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努力的结果。有了你的肯定,他们一定会更加努力的。"

参观结束后,钱学森对哈军工的整体印象非常好。他对陈赓说:"你们的研究已经走在国家前列,很了不起,看来我们科学院得向你们学习。"这句话不仅是对哈军工工作的肯定,也表达了钱学森对中国科研事业未来发展的信心。

陈赓听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深知,钱学森的这次参观和评价,对哈军工乃至整个中国的国防科技研究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夜幕降临,哈尔滨的寒风愈发凛冽。结束了一天紧凑的参观行程后,陈赓将军邀请钱学森共进晚餐。这顿看似普通的晚餐,却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

晚餐安排在哈军工的一间小型接待室内。室内布置简朴,但温暖舒适。陈赓特意安排了几道东北特色菜,希望能让远道而来的钱学森感受到家的温暖。

两人入座后,陈赓率先打破沉默:"钱博士,今天的参观感觉如何?"

钱学森放下筷子,真诚地回答:"令人印象深刻。哈军工的研究水平和设施远超我的预期。尤其是那个秘密项目,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潜力巨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赓微笑着点头,然后话锋一转:"钱博士,其实我邀请你来,不仅仅是为了参观。我们国家现在正面临一个重大的决策,希望能听听你的意见。"

钱学森坐直了身子,示意陈赓继续说下去。

陈赓深吸一口气,郑重地说道:"我们正在考虑是否要大力发展导弹技术。你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我想听听你的看法。"

这个问题让钱学森陷入了沉思。他回想起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工作经历,以及在那里参与的各种火箭和导弹项目。经过短暂的思考,钱学森开口道:"发展导弹技术对我们国家来说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陈赓追问道:"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钱学森解释道:"首先,从国防角度来看,导弹是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武器。其次,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导弹技术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领域,它能带动材料、电子、控制等多个领域的进步。最后,从我今天的观察来看,哈军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只要方向正确,投入得当,我们完全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突破。"

陈赓听后,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说:"钱博士,你的看法与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实际上,中央已经在考虑成立一个专门的导弹研究机构,我们希望你能参与其中。"

钱学森没有立即回答,而是问道:"这个机构的具体定位是什么?"

陈赓解释道:"我们的设想是,这个机构将直接隶属于中央军委,统筹全国的导弹研究工作。它不仅要进行理论研究,更要负责实际的导弹设计和试验。"

钱学森点点头,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构想。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正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陈赓继续说道:"我们还希望你能担任这个机构的技术负责人。你在美国的经验对我们来说是无价之宝。"

这个提议让钱学森略感意外。他谦虚地说:"我刚回国不久,对国内的情况还不够了解。是否有更合适的人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赓坚定地说:"钱博士,正因为你在国外有丰富的经验,才能为我们带来新的视角和先进的理念。我们需要你这样的人才来引领我国的导弹事业。"

钱学森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郑重地说:"如果国家需要我,我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但我有一个条件。"

陈赓问道:"什么条件?"

钱学森说:"我希望能组建一个年轻的科研团队。我们不仅要发展导弹技术,还要培养人才,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陈赓欣然同意:"这正是我们的想法。我们会全力支持你的工作。"

就这样,在这场看似普通的晚餐中,中国导弹事业的未来蓝图被勾画出来。钱学森的加入,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晚餐结束时,陈赓站起来,郑重地向钱学森敬了一杯:"为了祖国的未来,干杯!"

钱学森也站起来,举起酒杯:"为了中国的导弹事业,干杯!"

两人的酒杯在空中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这声响,仿佛预示着中国航天事业即将腾飞的轰鸣。

1956年2月17日,一个寒冷但充满希望的日子,钱学森正式加入了新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这个机构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中国航天工业的摇篮"。钱学森被任命为第一副院长兼总工程师,肩负起了中国导弹和航天事业发展的重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到研究院,钱学森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人才匮乏。他深知,要建立一支强大的科研队伍,必须从培养年轻人才做起。于是,他提议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和年轻科研人员。这个提议得到了上级的支持,很快就付诸实施。

1956年夏天,第一批年轻科研人员来到了研究院。钱学森亲自为他们讲授导弹原理和设计方法。他的课堂生动有趣,既有深奥的理论,也有生动的实例。学员们都被他的学识和魅力所折服,学习热情高涨。

在组建团队的同时,钱学森也在积极推动导弹研制工作。他提出了"自力更生、迎头赶上"的口号,鼓励团队成员勇于创新,不断突破。在他的带领下,研究院很快就确立了近程地地导弹作为第一个研制目标。

1957年11月1日,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1059"发射成功。这次成功不仅证明了钱学森的战略眼光,也极大地鼓舞了整个团队的士气。钱学森在庆功会上说:"这只是我们的第一步,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钱学森意识到,中国不能仅仅满足于仿制外国导弹,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他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先仿制,后改进,最后自主创新。这个战略得到了上级的认可,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