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唯一一个冒名顶替被黄埔军校录取的学生,也是最早一批参战的中国军人,在抗战期间,以其英勇善战和英勇善战著称,而且从国内打到了国外,大名鼎鼎的孙立人、廖耀湘都是他的部下,这位毕业于黄埔一期的国军将士就是郑洞国将军。有人认为,郑洞国将军可能是蒋系中最被低估的高将之一,因为官运不佳,其存在感较低,许多人甚至不知其名,比起黄埔一期的大部分老同学,他的名气不如老同事杜聿明,不出名并非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一些历史原因,而且因而被人们长期忽视。
郑洞国
郑洞国,字桂庭,1903年生于湖南石门,学生时代参加过五四运动,后入黄埔军校学习,毕业后参加东征和北伐,一九三三年参加长城抗战,一战成名,属于最早参加抗战的中国军人,在抗日战争期间几乎参加过所有的重大正面会战,曾参与过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徐州会战、昆仑关战役、第二次长沙会战、中国远征军等,在昆仑关大捷、徐州会战、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淮海关、第二次长沙会战、昆儿庄战役、中国远征军等,在昆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徐州会战、昆仑关、第二次长沙会战、昆儿庄战役、中国远征军等,都曾参加过台儿庄维护中国军人无上荣光。
抗日时期,郑洞国打过许多硬仗,台儿庄战役前,一举扭转徐州会战的局面,从而促成了后来的台儿庄大捷;之后昆仑关大捷,郑洞国率精锐荣誉一师重创日军精锐第五师团,收复了昆仑关,挽救了大后方危机,重创了日军第十八师团,消灭日军第三十三军,营救英第三师77旅,攻占密支那…
从郑洞国的战功来看,应该是统领新一军时期最辉煌的一年,1943年,郑洞国被任命为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军长,今年年初,郑洞国受邀担任中国驻印部队新一军军长,郑洞国把他的军事才干和协调能力发挥到了极致,疏解和安抚军中上下关系,维护了大局,在后来的战斗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郑洞国与孙立人、廖耀湘两位名将攻城略地,后世只知道孙立人是新一军军长,其实新一军的首任军长是新一军的军长,而当时只知道孙立人是新一军将领,后来才知道孙立人是新一军。这段时间,新军歼灭了号称“丛林之王”的日军王牌第18师,接着就一举肃清了沿途的日军,从而打通了中印公路,大振国威,带领中国军队打出了国际声望。
郑洞国将军功勋卓著,在长期的战争中,形成了一套统帅艺术,统领诸军,孙立人和廖耀湘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与国民党的一些高层关系不太好,在派系斗争中不断被挤压,最后被迫向东北解放军投降,也算是一种历史性的巧合与好意。
黄埔军校中,郑洞国称他为「长老」,并非其年长,而是他宽广的胸襟和博大的气度,在黄埔时,素来能忍辱负重,同时又因用兵稳健而著称,被称为老实人。郑洞国在昆仑关战役前,出于全局考虑,毅然放弃九一八军长的职位,主动降到第五军的前身,自告奋勇地加入到新的十一军一师,这样的行为是不寻常的。
在昆仑关战役中,有一次战斗,友邻部队几个灯火枯竭,在这场危机万分的时刻,郑洞国把自己荣誉第一师剩下的全部第三团派遣了。身为最高长官的杜聿明见郑洞国有这样的顾全大局,对其肃然起敬,在友军困苦之时也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这在国军军队中是极少见的。
此次征战中,郑洞国率领的新一军这支精锐部队的战斗力不言而喻,郑洞国在中美官兵之间的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人宽宏大量,做事稳重,到任后,一方面安抚军心,积极推动中美官兵关系,为消除中国与英美盟军之间的矛盾做了许多工作;此外,他还注意维护国家尊严,对某些有损于国家利益的过分要求,盟军坚决予以抵制。只有郑洞国和其他人的共同努力下,中美官兵关系才不至紧张,这也为今后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解放战争中,郑洞国率军固守长春,最后在部下的劫持下投诚,但仍有约法三章,一不广播,二不声明,三不参加公开宴会,更不愿和故旧兵戎相见,只想做一个普通百姓安度余生。郑洞国行事稳重,莫名其妙的事就不会轻易表态,因而在历次运动中都风平浪静。上世纪80年代,许多原国民党起义部队退伍军人要求执行政策,常常求助于郑洞国,郑洞国也是千方百计帮助。
郑洞国是中国最杰出的军事代表之一,他一战成名,他功勋卓著,抗日战争期间,给日寇沉重打击,远征作战更是打出了国威,得到了盟军高度的认同和认同。郑洞国于1991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大陆与台湾地区几乎同时举行了一场纪念郑洞国将军的悼念仪式,都以缅怀这位曾经的黄埔悍将,也是两岸共同追悼的几名抗日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