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10月21日(周一)19:30

广州大剧院 歌剧厅

票价:180 280 380 480 680 880

*本场演出开放乐池(乐池及A区1-2排座椅无阶梯,因观众身高差异可能出现视线遮挡的情况,如有介意请谨慎下单选购。)

* 每人一券,1.2米以下儿童请勿入场
* 演出票一经售出,不退不换,敬请留意。

识别二维码选座购票

演出开始时间为19:30

请所有观众准时入场

迟到的观众请听从现场工作人员安排

在整首曲目结束后方可入场

入场时请保持安静;

演出时请勿使用手机、相机等

进行拍照、录像、录音

演出过程中手机请调至静音;

乐章之间请勿鼓掌;

感谢您的配合。

演出曲目

Programme

弗雷德里克·肖邦:升C小调前奏曲,作品45

Frédéric Chopin: Prélude in C-Sharp Minor, Op. 45

罗伯特·舒曼:交响练习曲,作品13 — 包括5首遗作

Robert Schumann: Études Symphoniques, Op.13(include 5 posthumous works)

中场休息

Intermission

让·西贝柳斯:悲伤圆舞曲,作品44

Jean Sibelius: Valse Triste Op. 44

弗朗茨·舒伯特:六首音乐瞬间 D780 (作品94)

Franz Schubert: Moments Musicaux D.780, Op.94

曲目以演出当日为准。

* The Program is subject to chang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Andrej Grilc

伊沃·波格莱里奇对音乐的理解,在某种程度而言,可以说是一种奇观。钢琴家往往是从微观的层面入手,着眼于某个极细的元素——某个和弦,或是某种情感的递进和变换,继而在广义的范畴中选择合适的拼图,最终发展成一套极具个性的钢琴独奏音乐会曲目。

就本次钢琴独奏音乐会的曲目而言——肖邦《升C小调前奏曲》(Op.45)、舒曼《交响练习曲》(Op.13,包括五首遗作)、西贝柳斯《悲伤圆舞曲》(Op.44 No.1)、舒伯特《六首音乐瞬间》(D780)——波格莱里奇展现了他极为独到的音乐视野。在上半场的舒曼《交响练习曲》中,钢琴家将舒曼生前未收入作品的五首变奏曲置于行板主题与十二首练习曲之间,以一种类蒙太奇的方式带领观众体现舒曼的人生:“当我先弹他自己写的主题,之后直接跨到他去世后的材料,就好像先是总览他的一生,然后俯身进入他的世界。”

下半场的开篇曲目是西贝柳斯的《悲伤圆舞曲》,该作品原为作曲家1903年为姐夫阿尔维德·耶内费尔特的戏剧《死亡》创作的配乐,管弦乐版本最为著名,因此许多人甚至不知道西贝柳斯曾将其改编为包括钢琴独奏在内的多个版本。

在波格莱里奇眼中,上下半场的曲目之间,也有各自的独特联系。肖邦《升C小调前奏曲》终结于升C小调的主和弦,恰好正是舒曼《交响练习曲》主题的第一个和弦。而西贝柳斯《悲伤圆舞曲》以G小调作结,与舒伯特《六首音乐瞬间》开篇的C大调之间,形成主属和声关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回归感,如同悲伤回归人生百态之列,最终在柔情的降A大调之中完成对人生的回望,归于平静。

♬..♩~ ♫. ♪..

弗雷德里克·肖邦:

升C小调前奏曲,Op.45

Frédéric Chopin:

Prelude in C sharp minor, Op.45

“前奏曲”这一体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它最初是由键盘乐器或琉特琴演奏的、具有即兴风格的短小乐曲。到了巴洛克时期,前奏曲经常与赋格组合在一起,形成作为篇幅更长、更为复杂乐曲的主题或序奏。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肖邦则再次将这种轻型音乐体裁发扬光大,赋予其空前的审美品格和内涵意蕴。他一生共创作了二十七首前奏曲,除了著名的《二十四首前奏曲》(Op.28)之外,还有三首独立的前奏曲,其中之一即是这首创作于1841年的《升C小调前奏曲》。

这首甜美动人的作品比肖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中的任何一首都更像前奏曲,它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这种体裁最初的即兴特质。这首前奏曲的主题中,旋律与伴奏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而是共同融合为一个音响整体,因此主题和结构的分野非常模糊,也不甚重要。肖邦想要呈现的,是由柱式和弦、琶音、和声变换、音区布局、踏板运用共同构成的独特音响效果。

♬..♩~ ♫. ♪..

罗伯特·舒曼:交响练习曲,Op.13

— 包括5首遗作

Robert Schumann: Symphonic Etudes

Op. 13 – including Op. Post-hum.

19世纪,随着技术的发展,钢琴的形制愈加完备,尽管距离现代钢琴仍有一定距离,但已经能够呈现相当的表现力。舒曼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并在1835年明确表达了对于钢琴音乐创作的认识:“首先主要表现在多变的和声及丰富的对位;其次是音乐的结构形态及旋律手法;再次是适当的踏板运用。”

在这一认识的影响下,1837年,著名的《交响练习曲》第一版问世。这首作品由舒曼当时的未婚妻之父、业余长笛演奏家弗利肯男爵所作的主题及12首练习曲组成,其中9首是根据主题而作的变奏曲,终曲则是以海因里希·马施纳的歌剧《圣殿骑士与犹太女》中的歌曲《值得骄傲的英格兰啊,欢乐吧!》为主题所写的变奏曲。《交响练习曲》在1852年大改,变成由主题与9首变奏曲与终曲组成的《变奏曲形式的练习曲》。1861年,舒曼岳父弗雷德里希·维克试图调和前两个版本的差异,恢复之前被删掉的两首练习曲,但保留了1852年版的末乐章,自此《交响练习曲》基本定型。

但无论变化,舒曼创作《交响练习曲》的理念从未更改,即如同肖邦《练习曲》(Op.10)一般,研究钢琴写作技巧和音色可能性的音乐会曲目;而作为“交响”练习曲,这些作品唤起了丰富而复杂的色彩——键盘变成了一个管弦乐团,能够混合、对比或叠加不同的音色,最终呈现出一部技巧绚丽、情感深沉、音响丰满、气象万千的恢宏之作。

1890年出版的《交响练习曲》版本中,加入了由克拉拉编纂,勃拉姆斯校订的5首遗作变奏曲。现如今,许多钢琴家选择将这五首变奏曲纳入《交响练习曲》中一同演奏,具体位置由演奏家自行决定。波格莱里奇有两种演奏习惯,一是将五首变奏曲置于主题之前,二是如本场音乐会般,将其置于主题与十二首练习曲之间。波格莱里奇在谈及次序问题是曾说,第一种习惯的“灵感来自早上推开窗,看到远山随着晨雾散去慢慢清晰的过程”;第二种次序则“好像先是总览他的一生,然后俯身进入他的世界”。

♬..♩~ ♫. ♪..

让·西贝柳斯:

悲伤圆舞曲,Op.44

Jean Sibelius:

Valse Triste, Op. 44

1903年,西贝柳斯为他姐夫阿尔维德·耶内费尔特的戏剧《死亡》创作了配乐,全曲共六个乐章,原是为弦乐团、大鼓和钟琴而作。1904年至1911年间,西贝柳斯从《死亡》的戏剧配乐中提取了数部作品改编为四部作品,分别是《悲伤圆舞曲》《鹤之景》(Op.44 No.1&2)以及《短歌(恋人们的小回旋曲)》《浪漫圆舞曲》(Op.62a&b)。

1904年4月,《悲伤圆舞曲》于赫尔辛基首演。音乐所配合的戏剧情境是一名男子陪坐在病危的母亲床边,因困倦而入睡。梦中的房间渐渐被红光笼罩,远处传来音乐声。母亲醒来,身着白衣,仿佛穿着舞会礼服,随着音乐起舞,召唤着看不见的客人。幻影般的舞者出现,但无一人敢看她的眼睛。她精疲力竭地倒回床上,音乐中断。她再次召唤舞蹈,影子舞者回归,节奏愈发狂乱。正当这场诡异的舞会达到高潮时,传来一阵敲门声,音乐渐渐退去,死神已然降临。《悲伤圆舞曲》一经首演即大受欢迎,迅速被认为是西贝柳斯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西贝柳斯本人曾将其改编为包括钢琴独奏和室内乐团在内的多种版本,但可惜这部作品并未给作曲家本人带来足够的版税收入。

♬..♩~ ♫. ♪..

弗朗茨·舒伯特:

六首音乐瞬间,D780(Op.94)

Franz Schubert:

Six Moments Musicaux D780 (Op. 94)

相较于前辈贝多芬,弗朗茨·舒伯特在世时,其作品鲜有获得公演的机会,更多是流传于音乐家们的小圈子中。他的许多歌曲、钢琴小品、室内乐作品都是为他在维也纳音乐圈子的聚会所作,《六首音乐瞬间》也是如此。“音乐瞬间”这种由舒伯特独创的体裁,具有即兴性和结构短小等特点,又被称为性格式小品,每一首作品都表现一种特定的、语言无法形容的微妙情绪和感受,展示出一个奇妙的音乐世界。据称,舒伯特在创作时受到了雅恩·瓦茨拉夫·沃里塞克于1822年创作的《即兴曲》的深刻影响。这些作品被描述为“在简短和奇特的特性上与贝多芬的《六首钢琴小品》相似”。

《六首音乐瞬间》的标题并非舒伯特所取,而是出版商的主意,可能是因为这些作品强调的是自发而至又转瞬即逝的灵感。第一首(C大调中板)以其清新的气息和令人惊讶的纯真而著称,仿佛能听到遥远的号角乐队,甚至有如阿尔卑斯牧羊人的号声,从最简单的旋律素材中创造出奇妙的效果。第二首(降A大调小行板)则更为广袤和抒情,两个不同主题的交替段落在甜美的梦幻氛围和阴郁的情绪之间摇摆。第三首(F小调中庸的快板)是轻盈与优雅的小杰作。第四首(升C小调中板)则是对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的回顾。第五首(F小调活泼的快板)是这些音乐瞬间中的一个简短的诙谐曲,充满了其他乐章中所没有的强烈节奏感和活力,像一闪而过的焦虑之光。随之而来的第六首(降A大调稍快板)中,舒伯特展现出他最隐秘私密的柔情,以及他所能展现出的细腻和声。在微笑与泪水之间,“我们正处于舒伯特神秘的深渊,这段来自内心的音乐以无与伦比的自发性和细腻感诉说着。”

舒伯特的《六首音乐瞬间》以大胆的和声手段、出人意料的调性转换、微妙变化的力度布局展现出丰富深刻的情感层次,可以说既是舒伯特音乐风格的浓缩,亦是人生跌宕起伏情感的缩影。

或许你还喜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