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纹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吉祥意义的植物纹样,多取葡萄多子多福之寓意,葡萄蔓延的枝条和丰硕的果实,象征着“富贵长寿”,深受人们的喜爱。

汉代时,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葡萄和葡萄纹随之传入中原,如《汉书.西域传.大宛国》:“汉使采蒲桃、苜蓿种归。”从现有的考古资料上看,对于葡萄纹样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西京杂记》:“尉佗献高祖鲛鱼荔枝,高祖还以蒲桃锦四匹夫......霍光妻遗淳于衍蒲桃锦二十四披”,这说明至迟在汉宣帝时期,汉代中原地区就已经出现了葡萄纹装饰的织锦,但中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葡萄纹织物,是1959年新疆民丰尼雅10号房屋遗址出土的东汉时期青色地人兽葡萄纹:纹样以西域生活中的猎人和葡萄纹样为创作题材。出土于新疆民丰的汉代葡萄纹毛织物和人物鸟兽葡萄纹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在东汉时期,葡萄纹样作为辅助装饰纹样已经在中原地区传播,但是数量较少。即便是到了南北朝、隋朝时期,虽然葡萄纹装饰已比较多见,但大多是中国人对外来葡萄纹样的模仿或者是外域的直接输入品,并没有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葡萄纹。如北朝时期的云冈、龙门石窟装饰纹样中的葡萄纹仍然延续的是西方简洁、理性的布局风格,果实和花叶接近现实中的实物。又如在甘肃靖远出土的东罗马鎏金银盘:纹样风格保持着浓厚的罗马文化色彩,带有拜占庭前期的特征,就是一域外输入品。可以说,在中国相当长的时期内几乎没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葡萄纹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至到了唐代,葡萄纹样不仅融入了自身民族特色,而且还成为了一种流行的纹饰,被广泛应用在铜镜、金银器、陶瓷、敦煌壁画以及服饰等领域。

那么自汉代时传入中国的外来纹样葡萄纹,为啥能在唐代得到盛行呢?

一、国力的昌盛,给唐人十足的自信——从容的接受外来文化

一般来说,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够对另一种文化产生影响,一方面需要一种外在的力,即外来的文化自身所具备的强大的吸引力和良好的适应力。另一方面则是需要一种内在的力,即被影响的文化所具备的渴求新文化的内在驱动力、对新文化的吸收力和改造变革力。这个规则也同样适用于纹样的传播。

由于葡萄纹在慢慢传入我国时并不具备强大的吸引力,而当时的国人对于这类纹样也并不具备从容吸收的魄力,这就造成了葡萄纹样虽有出现但并没有被大量应用。

而唐朝之所以能从容的吸收外来文化,一是因为唐朝统治阶层自身具有较浓的“胡化”色彩,“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非常淡薄,将中华、夷、狄平等看待,这使得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唐人从容接纳外来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法国培里欧 从敦煌盗走的唐代葡萄凤凰纹纬,现藏于巴黎吉眉美术馆

另一方面,李唐王朝自公元618年建国后,后经唐太宗李世民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大力改革,唐代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恢复了被战乱破坏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出现了天下升平的景象,史称“贞观之治”。之后又经过高宗、武周的持续发展,终于在唐玄宗时的开元、天宝年间形成了政治清明、物富民殷的空前繁荣景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如在杜甫的《忆昔》中就有唐代鼎盛局面的描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富庶的生活和过剩的物资使唐人树立了很强的自信心,这种自信不仅表现在对国内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充满信心,还表现在国际交往中空前开放的姿态,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合。在唐朝的统治者看来,只要外来文化对大唐的中央政权和国家利益没有损害,只要对华夏文化的辉煌没有损害,就可以无所顾忌的兼容并包。为了迎合人们的这种猎奇心理以获得更大的利益,也促使本地工匠在进行器制作时,对外来器物的器型、装饰纹样等进行借鉴,以创造出带有外来风格的器物,当然了,结果就是导致了整个唐代都没有从崇尚外来物品的社会风气中解脱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二、唐人的思想的解放和主题意识的觉醒

葡萄纹样之所以能够在唐代装饰中大量应用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那就是印度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印度佛教是一个重视花卉象征装饰的宗教,由于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盛行,因此造成了南北朝装饰中花卉植物母体的崛起。再加上,唐代对外交往的频繁和国力的日益强大促使唐人的思想得到解放和主题意识得到觉醒。这时人们所喜爱的装饰不再是那些庄严质朴、古怪奇异的如饕餮纹之类的神兽纹样,而是将审美领域扩展到了整个自然,特别是把花草植物当作审美对象,从而将植物纹样大量运用到装饰中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银器 花草植物纹

在原本就崇尚自然的中国人喜爱花草的意识被重新唤起之后,与当时唐代交往密切的波斯、拜占庭装饰上经常使用的葡萄纹,征服了时髦的唐人,因此身上具有浓厚的异域和新鲜气息的葡萄纹样,就轻而易举地被唐人接受从而使用在自己的器物装饰上。

三、充满创作激情的唐人将葡萄纹融入民族特色

由于葡萄纹在域外大多是当做写实描绘,即便是与葡萄纹组合在一起的蜂、蝶、小鸟等形象也基本上被描绘的与真无异,但是充满创作激情的唐人并不是仅仅对纹样进行简单的模仿,而是大胆的将自己的思想和审美观念融入其中并对其进行改造,不仅将葡萄与中国的瑞花随意结合,如唐人将葡萄、牡丹、莲花、石榴等花果组合构成的卷草图案,成为了唐代具有代表性的图案纹饰,而且还让葡萄与鸟兽等组合搭配、活泼自如、不拘一格,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纹饰被称为“瑞兽葡萄纹”,海马葡萄纹、銮兽葡萄纹等多种称谓,是高宗至武则天时期盛极一时的纹样,一直延续到了8世纪半叶,如铜镜上的瑞兽葡萄纹:瑞兽围绕镜钮做追逐状,葡萄纹以连续的波形作为骨架将瑞兽围在其连成的圆形框架结构内,看上去好象瑞兽正奔跑在葡萄藤上,各种姿态的瑞兽以自由填充的构图方式攀援于葡萄枝蔓之间,给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 海马瑞兽葡萄纹

这类铜镜纹样的最大特点就是“满”,流畅的葡萄藤和瑞兽、飞鸟蜂蝶满满的融于小小的镜背之中,整体风格与盛唐时期对华丽丰满装饰的追求十分匹配。可以说这一时期的葡萄纹同禽鸟结合的形式,为唐代后来流行的雀鸟花枝纹样造型奠定了基础。

结语

总之,外来葡萄纹在唐代装饰中的广泛使用,是唐代装饰风格讲究兼容并包、大胆创新的直观反映。我们可以深刻的体会到“那时我们的祖先,对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强的把握,绝不轻易的动摇他们的自信力,同时对于别系的文化抱有恢廊的胸襟与极精严的抉择,决不轻易的崇拜和唾弃。”

当然了,葡萄纹的运用,不仅仅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其独特的民宿寓意:葡萄蔓延的枝条和丰硕的果实,象征着富贵长青,果实呈圆形串状,并多籽,符合古人表达多子多福的求子心情,所以常用葡萄表达子孙兴旺,万代不断的美好愿望,也奠基了葡萄纹的发展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