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第一代摄政王多尔衮,辅佐少帝顺治,权极一时。而溥仪的父亲,清朝末代摄政王载沣,结束了清王朝267年的统治。他虽资质平庸,却使得爱新觉罗家族得以善终。本文带大家一探末代摄政王——载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末代摄政王——载沣

初出茅庐,不卑不亢

1901年4月28日,慈禧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表上谕:“授醇清王载沣为头等专使大臣,与内阁侍读学士张翼,副都统荫昌一同前往德国,为德国驻华公使,就克林德被杀事件向德国人致歉。”那一年,载沣18岁,这项让王公大臣头疼的任务落到了他的头上。为什么慈禧选中载沣?载沣是亲王,亦是光绪皇帝的亲兄弟。由他去道歉,才能表现清政府的诚意和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右一为载沣

这显然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差事,搞不好会背负汉奸的骂名。而德国一来就给了载沣等人一个下马威,德国政府告诉大清国驻德公使要求觐见德国皇帝时,载沣及其随员要行跪拜礼。跪拜并非德国的礼节,而是中国的传统,德国要求专使随员这样做显然是有意侮辱。乾隆年间,马嘎尔尼访华被要求双膝下跪,最终无功而返。而此次洋人竟要求中国代表团下跪,实为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间为载沣

最后,在北京主持议和的李鸿章致电拒绝德国跪拜的要求,一方面与德方紧急商议,最终德方作出让步,递交国书时,醇清王载沣向德国皇帝行鞠躬礼。此次出行虽然波折,但载沣不辱使命,作为大清国第一位出使西方的亲王,他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果敢与冷静。既不卑不亢,又有礼有节,赢得德国皇帝的赞赏。

步步为营,携子登位

1908年11月,病危的慈禧在临终前召集军机大臣载沣、张之洞、世续等人商议立嗣之事。慈禧主张立三岁溥仪为帝,载沣任监国摄政王。载沣虽大权在握,但仍然要受制于隆裕太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慈禧死后半个月,摄政王载沣携子溥仪举行登基大典。然而这场大典并不顺利,也为清王朝的命运埋下伏笔。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写道:

“父亲双手扶我,叫我不要乱动。我却挣扎着哭喊:我不挨儿这,我要回家,我不挨儿这,我要回家”,父亲急得满头是汗。文武百官的跪拜没完没了,父亲只好安抚我说:别哭了,快完了,快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溥仪的登基大典在一场闹剧中草草收场,民间都在流传:摄政王那句快完了,预示着清王朝的覆亡。“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两年半”。

归国革新,组建皇族内阁

载沣把德国之行当作一次游学和考察,他在日记里写道:

“举凡外洋风土人情,随地随时留心考察。”此行载沣得以开眼看世界,在清朝遗老中,他是最早剪去辫子,安装点灯电话,穿西服,买汽车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国后的载沣亲自组建了禁卫军,任命自己的弟弟载洵和载涛分别掌管海陆两军。以西法训练,全部换上德式武器。但他所任用的人全是满清权贵,这些权贵各门立户、结党营私,使得清末的政局更加混乱。面对严峻形势,清政府内部立宪组阁的呼声越来越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奕劻

1911年4月,载沣以摄政王的名义任命庆亲王奕劻为第一届内阁总理大臣,组织责任内阁,而将原有的军机处和旧内阁撤销,以显示立宪的决心。1911年5月8日,内阁大臣名单结果出来了,内阁大臣一共13位,满人7名,汉人4名,蒙古1名,汉军旗1名。其中满族贵族占了5名,军政大权由满族权贵所掌控。这一制度一出台,纷纷被人所唾骂,称之为“皇族内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皇族内阁

当时各个省份要员纷纷上书,撤销这皇族内阁,但是载沣一再地拒绝,认为组阁乃皇帝特权,非为议员所能干涉,他的做法无疑点燃了火药桶。立宪派本想在从中分一杯羹,结果大失所望,与清政府结怨加深,汉族官员因不断受到排挤和压制与清廷离心力日趋加强,清政府陷入空前的孤立。

临危退位,让位袁世凯

1911年10月10日,手持19世纪末张之洞主事的汉阳造清廷新军在武昌发动辛亥革命,清廷岌岌可危。清廷由荫昌带领的军队进行镇压,节节败退。而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北洋新军,又是袁世凯的亲信,只听从袁世凯的差遣。此时袁世凯在过52岁生日,他知道自己的时机到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袁世凯的秘书徐世昌连同奕劻、那桐等大臣保举载沣的政治死对头袁世凯出山,但载沣坚决反对。却遭到无声反抗,那桐告老还乡,奕劻称病不朝,徐世昌一言不发。而朝中大臣大多转了风向,请求隆裕太后请袁世凯出山。面对形势所逼,载沣只能被迫妥协。袁世凯被封为内阁总理大臣,而载沣被解除摄政监国一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当年的摄政大臣,经历了戏剧性的一年,从当年的权力巅峰回到了回家抱孩子的平凡生活。

骨气犹存,保全家族

当溥仪被日本人挟持当了伪满洲国的傀儡时,载沣多次拒绝日本人出山任职的请求。日本人派出了重量级人物吉冈安直劝说载沣,吉冈安直除了是日本关东军的高级参谋,还是溥仪的秘书,一直操控着溥仪的一举一动。吉冈安直的目的是骗载沣去长春,防止关键时刻,溥仪的后院失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吉冈安直

吉冈安直认为这件事是十拿九稳,万无一失。他多次宴请载沣,但载沣以腿伤、身体抱恙拒绝。眼看诱骗失败,吉冈安直便以载沣住在天津英租界不方便保护为由,纠合一些本家劝说载沣移居日租界。而此时的载沣勃然大怒,坚决反对,加之腿病严重,不能走动,最终吉冈安直悻悻而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9年,载沣携家人返回京城,在醇亲王府旧址的净业寺,办了一所小学。溥仪的弟弟溥任自任校长,载沣则出任董事长,附近的百姓们都纷纷将孩子送入这所新办的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1年溥仪结束了这一生,而他的两个儿子溥仪和溥杰正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

结语

载沣从权力巅峰到晚年退隐,从摄政王到晚年教书育人,他的一生充满着时代的烙印。亦是从一个封建时代迈向新中国的一大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点赞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