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秋,天气渐凉,在北四环外的一间画室里,笔者见到了画家张玉祥。他曾是北京服装学院造型艺术系的教授,油画专业硕士生导师,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会员。曾多次应邀举办学术讲座,出版了教材《色彩构成》和《设计色彩》。如今,完成了教学任务的张玉祥回归到了一位纯粹的画家,惬意且充实。

张玉祥的画室不算大,里面摆满了他的近作。阳光变幻的光影给这些作品镀上了一层不同的韵味。有人说他的作品有种朴素的美感,质朴、自然的气息是他绘画作品的本质,更是他对生活、对绘画的认知。他喜欢写生,喜欢这种纯粹的表达,没有框架的绘画。在他看来,这能让他更加清楚地看到绘画本身。

2014年,张玉祥正式从北京服装学院退休,从那以后,他的生活安排变得更加自由,也有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绘画中,偶尔出去采风写生,惬意也充实。

“画画算是我的一个理想。”张玉祥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玉祥自幼接触绘画并小有天赋,还在读幼儿园时,画飞机就能够画出透视的效果。到了中学便开始临摹一些画作。毕业后,张玉祥进入到了工厂,因从小受到家里大哥的熏陶,以及自身也有一些画画的天赋,他加入了工厂里的业余美术小组,跟着当时的绘画启蒙老师高金州师傅继续学习绘画。

“我有三个哥哥,大哥在云南国防文工团,虽是话剧演员,但却酷爱画画;二哥喜欢乐器,三哥是做体育的。其实哥哥们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张玉祥说,“我大哥有时候下乡,会画很多风景,都非常漂亮。我也曾在他的文工团里住过一段时间,算是耳濡目染吧,一边画画,一边跟着文工团里的哥哥姐姐们后面玩玩乐器,当时整个氛围特别好,每天都很幸福,也很单纯。我二哥是当时市里很厉害的小红旗宣传队的主力,老高中生。曾在云南民族大学老校址驻扎、排练和演出。他们天天在院子里练功练乐器,这些经历都在艺术上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在张玉祥看来,艺术是相通的,都是抒发自我的一种途径。就像现在,他绘画之余也会弹弹钢琴消磨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玉祥的三哥是做体育的,也曾是一位军人,云南红河武装泅渡的纪录片里还有他。三个哥哥都曾经是军人,他们忠诚、本分善良、严于律己且做事一丝不苟的精神一直影响着张玉祥,让他未来在成为老师后,始终对自己的这个职业全情投入。

提及老师这个职业,张玉祥直言自己十分幸运。“因为在我们那个时候,很多画画的人是非常乐意到学校去教课的。不仅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保障,也有很多时间可以自由绘画。”

1991 年,张玉祥从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经过努力 1992 年进入到北京。随后在北京工艺美术学校任教,一年后因学校教学调整,他选择调离原来的学校,经过努力 1995 年正式调入北京服装学院,教授绘画与设计基础教学直至退休。

在北京服装学院教学的这些年,张玉祥备受认可,不仅教书任务繁重,还出版了两本教材《色彩构成》和《设计色彩》。他的色彩和色彩构成是学校的精品课,同时他也是学校精品课《水粉》的负责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玉祥认为,作为大学教师,看的不单单只是你的学术水平,还有你看待和观察世界的角度以及特殊的艺术教 学方式,是否有大局观和大的格局,是否有能够启发别人的能力。 在教学上首先要灵活、针对性强,与学生要有互动,同时也能从学生身上汲取营养。所谓“教学相长,有时候学生也会给你带来很多惊喜和启发”。

“现在的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信息非常丰富,各种资料画册层出不穷,这也使得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想象创造力相较于我们上学那会儿丰富得多,多元得多,可供选择的也更多。我们那时候能够接触到的信息是很单一的,但也有一个好处,就是会相对专注一些,基础会打得更加扎实。但无论是哪个时代最终还是回归到个人的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样式和造型语言才是最重要的。”张玉祥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脱离开老师这个身份,回归到画家的张玉祥,是内敛的,低调的。 绘画这件事于他而言,是职业,也是最真实的自我。他将自己放在这个职业上,不断地实践、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前行,像是一个绘画的行者。

他更喜欢别人称呼他为画家,而不是艺术家。 因为艺术家需要涉猎得更广泛些,而他喜欢纯粹且经典的西方绘画,更贴近自我内心深处真实的表达。他不愿称自己的绘画为创作,而是写生。在张玉祥看来,写生是一个人的事,是自由自在地抒发自我。写生时他不需要琢磨主题或是意义,只需关注自己眼睛所看到并且感兴趣的东西、样式、颜色、肌理、构图……从画画的本质来说更为纯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画院著名油画家马琳曾说,张玉祥的绘画语言源于其内心反省后对生活的感受,他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角度就已奠定了他的审美和文化品格。在他的作品中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华而不实的概念性套路,他的内心深处是以东方精神的审美需求创造着只属于他自己的创造,含蓄而内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的确, 无论是作为画家的张玉祥,还是作为教授、老师的张玉祥,他都一直坚守着自己内心的原则与信念。朴素地描绘眼中的大千世界,并将这份对美的追求,对艺术的追求与感悟延伸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并丰富和继续积累着与绘画紧密联系的生活,走向更广阔的未来世界。

Q - 北京青年周刊

A -张玉祥

Q 您的作品一般主要表达些什么?

A 总的来讲还是追求自己认为美的东西。

所谓“美”,它其实很难界定,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都不同,尤其是现在大家对于美的认识更加广泛。过去我们认为的美就是好看的、漂亮的、标准的。但现在这个界限已经大大拓宽了,甚至还有丑的美、狰狞的美、凄厉的美、柔弱的美、冷漠的美等等..各种各样的美。我所追求的基本上还是比较传统的美,比如说芭蕾舞、古典舞,我可能在绘画时稍微偏重于芭蕾舞那种韵味的东西,舒展的、大方的,但又不完全是这样。比如说画静物、风景就没有这些界定了,会更加注重色彩、注重构图中的意境,以及画面能够给我一种怎样的刺激,你所看到的每一个画面都会反馈给你不同的感受,因此也不可能用一种思维定式去描述它。我经常跟学生们说,如果有机会要多去南方北方抑或是国外走走看看,看各种各样的建筑、人物以及风景,寻求一种视觉上的不同的刺激,外界反馈给我们的世界是特别丰富的,这种丰富会使你在绘画时有更多的选择去完善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Q 从您最初进入到绘画这个领域一直到现在,您的艺术追求是否有过大的转变?

A 有过反复。有过一段时间画过一些比较平面的、卡通的风格。当时也参加过不同风格和主题的展览,先后五次进中国美术馆展出过不同绘画样式的绘画作品。只不过现在那些作品有的已经找不到了。有一幅画的是一棵橄榄树以及和平鸽,一边是毕加索,一边是齐白石,后面多次搬家给弄丢了。那时候还是比较年轻有冲动,看见某些欣赏的画家作品或是觉得新鲜的风格,就会想要去尝试画一画。我觉得这对于每个画家来讲,或许都会有这个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Q 后面怎么又回到现在这种风格了?

A 尝试过后,还是觉得现在这样可能更适合自己。我 的特长,我最好的这种表现力,或者说最好的效果还是在这个方向上。相当于自我的艺术基因是这样的,似是刻在骨子里的、流淌在血液里的一般。就像我觉得自己并不是追求参加美展的类型。虽然早期也参加过一些,在上大二的时候就参加过全国美展,当时我精心准备的第一张没选上,随便画的第二张反而选上了。这让我意识到一件事——艺术,并不是说你下多少功夫,做多少准备你的绘画就好,就会打动人。没准别人看了会觉得非常累赘以及无趣。但你有时随意地画的一些作品,或许正是你真切情感的投射,才有可能吸引人、打动人。不必刻意追求,自然而然形成的才是最真实的,更贴近内心所想表达的。

Q 现在很少有人能够在一个职业上一直工作到退休,您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A 我觉得“坚持”这件事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这件事本身是比较艰难的,但是我进入到北服以后,觉得在那里上课是一种享受,学校的教学很有特色,我也很喜欢这种氛围。服装设计既需要绘画来打基础,又需要开拓思维创新设计,我们将其称为“双肩挑”,两个方向都要顾及到,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的知识覆盖面还是蛮宽的。只要你认真负责,愿意多付出,那么你对学校的教学以及对学生来说都是有影响的。所以对于我来说,并不存在坚持一说。甚至退休以后,有需要我的时候,我仍然可以过去上课,也不费劲,因为那些知识早都装在自己的脑袋里面了,都在意识里头、在血液里头了,随时可以拿出来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Q 您现在是北海艺术设计学院的特聘教授,当初是如何与北艺结缘的?

A 10 年前我从北服退休。我们一位继续教育学院的院长,问我有没有兴趣到南方的一所学校给学生们上课,因为那个学校当时刚被批准升上本科院校,招收到第一批本科生。我觉得这非常有意义,于是就跟着去了。到了那边以后,我先是帮助他们重新编辑了教材与教学大纲,还开设了一些绘画基础的课程来帮助学生们打基础。因为是新兴的学校,各个方面都需要老师多付出,多调整,不过学校也非常重视这件事,给予了老师很大的自由度。如今,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已走进本科教育第十个年头,今非昔比,北艺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也在这所大学外聘执教了十年。

Q 今年有出去写生过吗?

A 今年只是在北京写生,月底可能会去房山写生,年底会去北海,因为现在是北海艺术设计学院的特聘教授,所以几乎每年都要过去一到两个月,一边带学生,一边写生,还可以现场给学生做示范。

Q 目前除了油画、授课、讲座之外,又新增添了哪些新的兴趣爱好吗?

A 磨刀不误砍柴工,学打太极拳很多年了。最近学了两 套剑,“武当六十三式”和“武当阴阳追魂剑”,其中追魂剑这套剑法动作大,难度高,是向混元太极第十八代传人、有着深厚功底的安永祥老师学的。

Q 怎么会想到去学习这个?

A 我小时候就很喜欢。那时候在云南见过云南武术队的表演,印象非常深刻。所以也算是有一个武术情结在里面吧。当然,适度习练太极、武术对身体也是有好处的,练好以后下午来画室画画,精力很充沛。

Q 有没有哪一天是让您觉得很不平凡的?

A 有那么几件事是让我一直记到现在的,一个是 1994年,我给当时的南斯拉夫驻华使馆捐赠了一幅画。当时是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一位老师发起的,有20 多位艺术家参与,中国日报对此还进行了报道。对方很珍惜这幅画,觉得爱心满满,当时的大使还跟我拍了一张合影。他们是要将这幅画拿到贝尔格莱德去拍卖,拍卖的收入用于救助塞尔维亚难民儿童,我 觉得这种公益活动很温情,可以表达一种间接的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另外一个就是 2022 年,我受邀开展的“目遇成色,与美同行”主题讲座。它是中国流行色协会主办的一个面向全国的栏目,叫做色彩空中课堂,邀请了国内行业中诸多嘉宾,每人一期。这个讲座我足足用了半年的时间去准备,因为要用到的资料很多,我需要将它们一一梳理,包括同行、同事一些教学的东西,因为我们原来工作都在一起的嘛,只有这样才能够详实、全面、客观地介绍北服的色彩教学。梳理以后又请别人提意见,最终汇总继续整理修改,可以说是倾尽全力地将其完成了。我觉得某种程度上这比画画要难,画画我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感受去表达,去呈现,无论画得怎样都是自己的。但是讲课,尤其是这种面向全国的讲座,你呈现的东西就要准确客观,有新的不同的呈现,不能误导别人。这对我来说是个挑战,因此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刘艺琳

编辑 韩哈哈

人物摄影 解飞

图片提供 受访者

相关阅读 & 近期热点

奚美娟:艺术上的敏感是放在心里的

赵冬梅:认识历史 认识生活

邱昆峰:以山川为师 逐地质之梦

舞者华宵一的离开与归来

何雨珈:好好吃饭,也是一种英雄主义

姚晓峰:人生就是在不断补足自己的短板

汪顺:年龄只是数字 实力说明一切

王欣瑜:保持初心,享受比赛和网球本身

孙峥:以生态理念描绘城市生活

白客:找自己 不停歇

郑妮娜力:尽心尽力

汪冰:心之所向 使人自由

田沁鑫&贾一平:创新不计成败 突围才是最好

张澍田:做人、做事、做学问

胡杏儿:忙碌是一种幸运

陈萨:弹奏永远指向内心

点击以下封面,一键下单新刊

「 2024年9月26日 张玉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