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4年,73岁的范增“告老还乡”,从河南荥阳一路向南打算回老家居巢(今安徽巢湖西南)。谁知,还没到达彭城(今徐州)。因背生疽,病死。《史记》称”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疽发背”就把这位,曾亲手策划扶植楚怀王、设鸿门宴的一流谋士给收拾了!现在看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

背有“疽”,虽严重。但不至于死得这么快。从荥阳到巢湖,一千二百多公里。正常人走路,一个多月,范增是老人。大概两个月的时间就能走到家。

范增毕竟不是平民百姓,离开项羽时,差不多是车马同行。考虑范增是带病之躯,马车不宜过快,但最多一个月也能到家。但《史记》分明写着“未至彭城”就死了。

彭城也就是现在的徐州,它恰好位于荥阳和居巢的中间。到了彭城,相当于离家居巢,还有一半距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到彭城,也就是不到半个月时间,范增因为“疽发背”,病逝。可见这病很凶猛,不但是绝症,还死得快。

什么叫疽呢?

现在疽和痈紧密相连,组成一个特定的中医术语——痈疽,可以简单理解为“肿瘤”,但细细考究起来,用肿瘤并不正确。

痈是指:皮下、肌肉组织间的气血、脓液汇聚,导致形成的肿胀隆起。

《说文》:“肿也”
《释名》:“痈,壅也。气雍否结,裹而溃也。”

疽是痈的演变、恶化、深入,由气血壅盛到气血淤闭;由饱满脓浆到干枯或流清水;由体表皮肤、肌肉发展到筋膜、骨髓;由六腑渐至五脏。说白了就是痈进化升级版。

《说文》:“久痈也”。
《医书》:“痈者,六腑不和之所生。疽者,五脏不调所致。阳滞于阴则生痈,阴滞于阳则生疽。”
《正字通》“痈之深者曰疽,疽深而恶,痈浅而大”。

要是范增得的是痈,不至于送命。倘若体质好,完全可以自愈;老人小孩,借助中药,针刺也可以治好,并不算绝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范增偏偏得的是“”,是痈高级进化升级版,痈中plus。发病特点是:起初不痛不痒。这也能解释,为何前面不见范增生病,一旦写到“疽发背”,基本就是范增死期将至。而到了背疽后期,往往疼痛彻骨,可以猜想的是范增死得并不安详,坚硬、青紫的肿块,时时在催命。

表面上,范增是得病而死,实际主要病因还在于项羽。

范增七十岁时,跟着项羽的叔父项梁。因提出扶植楚怀王,号召天下百姓。故倍受项梁的重视。项梁阵亡后,范增跟随项羽,成为他身边重要的谋士,项羽虽尊称他为“亚父”,封范增为历阳侯。但实际对于亚父的计谋,不怎么采纳。

鸿门宴中,范增多次向项羽递眼色要杀刘邦,但项羽迟疑不决,最后还让他逃了。忍无可忍的范增,拔出宝剑,用力将玉斗(刘邦送的,不可惜?)劈成两半,气愤地说“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非是说:项羽你个臭小子,实在不行,将来夺天下的,必定是刘邦。

尽管说了气话,怒火攻心。但范增还是呆在项羽身边,这是出于“亚父”,照看不成器的“儿子”所尽的义务。

公元前204年初,楚军数次切断汉军粮道,刘邦被困荥阳,向项羽请和。项羽打算同意,范增建言说:“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

大意是说:想击败刘邦,正是时候,如果让他逃脱,日后必定后悔!

项羽本来稳操胜券,谁知因听信陈平的离间计,怀疑亚父范增勾结汉军,于是削其兵权。范增愤怒辞职,要回老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病不是突然得的,而是日积月累所致。范增因在项羽底下郁郁不得志,加上舟车劳顿,路上吹风,故导致“疽发背死”。

“寒邪客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藏伤故死矣”
——《黄帝内经.灵枢》

这段话大意是说:寒气入侵经络之中,血液循环凝结不通,加上卫气聚集正邪缠斗,寒气化热,出现痈肿,热到一定程度就腐烂,出脓。如果脓排不出,就会深入导致筋、骨、髓感染消耗,最终影响五脏导致死亡。

范增一死,刘邦松了一口气,日后他登上帝位,分析胜利的原因,评价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范增病逝两年后,项羽大军陆续被刘邦,韩信、彭越联军击垮,最后项羽逃到逃到和县——乌江,自刎而死。不知道项羽临终前,有没有想起亚父范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