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初,来自奉贤的周佳琦,和妈妈一起,迎来在复旦大学的新学期。刚入学不久,周佳琦就向民盟奉贤区委写来一封感谢信,感谢他们对自己在奉贤中学读书期间的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奉贤中学到复旦大学,周佳琦“走了”六年;从复旦大学到不被设限的广阔人生路,周佳琦希望未来的每一步,都能走得更扎实。

重启,再次出发

姗姗来迟的高中生活

周佳琦初中毕业于奉贤区华亭学校,高中就读于奉贤中学。

2018年9月,进入高中不到一个月的她,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导致脊髓损伤而按下了人生的暂停键。15岁的周佳琦不得不选择休学治疗,而一家人的生活也陷入了困境中,周佳琦母亲辞职全职照顾陪伴治疗,父亲则在单位、医院和家三点之间不停奔波往返。当同龄人在学校奋笔疾书时,周佳琦在医院与家中日复一日地坚持着治疗与康复。2021年,经过了三年康复训练的她主动提出返回校园,坐着轮椅,重拾自己未完的学业。

回归校园,一家人的生活节奏也随之改变。

原来,周佳琦一家住在老小区的三楼,没有电梯,在家康复期间,每周三次的外出求医,佳琦爸爸需要抱着她上下三楼。入学后,每天都要出门。于是,一家人决定将唯一的一套房,置换到有无障碍设施的小区。可此前三年的治疗,早已掏空了这个小家。为此,周佳琦爸爸变卖了家中唯一的一辆车,还背上了每月三千多的房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奉贤中学,父亲每天开着亲戚家借来的车早晚接送,中午母亲会来学校给女儿送饭,并利用午休时间,帮助她进行康复锻炼。晚上,每间隔两个小时,周佳琦妈妈需要帮佳琦翻身一次,确保不生褥疮,六年来周佳琦的妈妈早已形成肌肉记忆,完全不需要闹钟的提醒。一家人从最初的难以接受到齐心协力,生活开始回归正轨。

采访中得知,周佳琦每天要坚持三小时的康复训练,但她并未提起身体上的不便给学习带来的困难。忙碌的高三生活,在周佳琦看来,别的同学住宿在校,既要学习,也要兼顾生活,并非比自己更轻松。“大家都一样的,没有谁比谁更辛苦一说。我回家还有妈妈帮我照料生活,所以我常常觉得同学们比我更不容易。”周佳琦平静地说道。

校园生活给佳琦带来的变化,父母看在眼里。“佳琦的状态真是一年比一年好,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周佳琦的父亲告诉记者。

“上学前,我一直担心会和同学们格格不入,无法融洽相处。后来发现,一切担心都是多余的。”在周佳琦心中,如果用一些词来形容六班的同学,那便是——活泼、可爱、勇敢、善良。同学们主动帮佳琦推到上课教室,帮助她解决各种不便之处。明明自己是年纪稍大的那个,却常常成了全班被照顾爱护最多的一个。 “我之前因为身体原因一直不想出去,但同学们非常热情积极地邀请我去看运动会,参加国庆、元旦等晚会。”佳琦边回忆边洋溢着笑容,“我到现在还记得我们班一起唱班歌《海阔天空》的样子。”

提到老师,周佳琦的脸上充满了感激。因为佳琦坐在最后一排不便去找老师答疑,所以每次佳琦下课后举手,老师们就一定会来到周佳琦身边细心解答。“我不聪明,所以老是问很多问题,有的时候自己都觉得问题太多不好意思,但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回答我。”在高三时,佳琦的成绩一度呈下滑趋势,“可以说是各科成绩都不是理想状态”,而老师们也会给出适切的建议让她去尝试训练,并且鼓舞佳琦相信她一定能够做到,劝她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采访中,佳琦最常提到的便是“真的很感谢六班”。“很幸运能够遇到六班,不止是同学们,还有老师们。他们帮助着我共同完成成长的蜕变,支持着我一起翻开人生新的篇章。老师的信任给了我很大的勇气和信心。我也常常和同学们一起聊天,谈到各自遇到的困难,说出来心情就会好很多。我还向班上优秀的同学请教他们某学科的学习经验,真的受益匪浅。高考前,同学们给了我很多礼物,还给我写了信,可以说我是带着满满的真切祝福进入的考场,这也消除了我的紧张。”

在同学们眼中,周佳琦是一个文静、性格温和的小姐姐,“同学们都很爱找佳琦聊天。人缘很好,情绪非常稳定。”高中班主任戴莉莉介绍道,奉贤中学每年有各类评优,一般经初步推选后,需要同学们投票来定最后的名单。“我们班也有几个调皮的孩子,经常不按常理出牌,但是每次周佳琦都是全票通过。”据戴莉莉回忆,周佳琦一直是一个目标明确、勤学好问的“种子选手”。“以她的努力,考上复旦,也在老师们的意料之中。”

人文关怀之下的复旦生活

得知周佳琦的情况,复旦大学早早在开学前就做了充足准备。学校和学院的相关领导、老师在暑假期间前往周佳琦家中进行家访,了解情况,并赠送校名纪念品礼包,让周佳琦在开学前提前感受到学校的热情和温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东区宿舍楼爱心屋,设有两张单人小床,方便周佳琦妈妈陪护。原来爱心屋边的卫生间只有蹲厕,学校改造了一处坐便器,加装了扶手,并重装了隔间门。卫生间洗手台下面原来是柜子,周佳琦坐着轮椅很难洗手,学校专门改建了一处轮椅可以移动进去的洗手台。“包括爱心宿舍,学校也带着我们看了三个地方,我们最终选择了这个离主教学楼比较近的宿舍。”

复旦大学有不少老教学楼,没有电梯。“为了方便佳琦上课,学校在佳琦选定课程后,将所选课程的教室尽可能排在一楼,或者有电梯的教学楼里。”复旦大学2024级法学辅导员刘老师介绍道。如果遇到跨校区活动,则有辅导员或者同学专门陪同打车往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复旦的学术气息十分浓厚,老师博学亲切,同学好学热情。在复旦,每天都能学到新鲜有趣的知识,认识到优秀的同学,接受到优质的教育。”《生命进化论》让她领悟到不止生命,一切包括社会、宇宙都在进化,从而思考自己的定位发展;《走近人工智能》为她揭开AI的神秘面纱,在人工智能时代了解、学习并运用该项技术;《政治学原理》为她打开政治学大门,打破对政治无趣的刻板印象;《法理学导论》她与同学们一起探讨对各类经典案件中法律与道德的看法;《宪法》让她于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课中认识到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肃穆与重要……“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卓越而有趣’的复旦人。”

笃志前行,拥抱更广阔的天空

为了方便今后的出行,周佳琦一家还特地去轮椅厂家配置了电动车头。周佳琦告诉记者,在厂家,认识了一位同样病情的妹妹,靠着自己从贵州来到上海,独立生活工作,很是不易。六年来,求医的过程中,周佳琦在互联网和生活中认识了很多有着相似情况的病友,有的甚至没有社保,康复情况相对更为艰难。周佳琦深感他们的不易,也愈发认识到能够学习的可贵与意义。

在采访中,她一再强调自己并无什么特别之处,因为相较于其他病友的艰难苦楚,自己经历仿佛微不足道。“我希望不要把目光聚焦停留在我的身上。因为我是幸运的,我身在上海,有着健全的社会保障,我有父母的陪伴照顾,我有能够读书的机会,但还有好多人却因昂贵的康复费用而放弃治疗,因不完善的无障碍设施而放弃出门,因他人的眼光而畏惧在人群之中。我希望可以通过我这个媒介,让社会把更多的关注给到少数群体、弱势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不止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心灵上的共情而非同情。”

在众人拾柴中,走过六年读书路,周佳琦的感谢名单很长,亲戚长辈们、老师同学们、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等……这些爱和善意的种子也播撒在了周佳琦的心中:尽自己所学,成为为众人抱薪者。

生病后,她深深为医生的伟大而触动,将吴孟超院士、陶勇医生作为自己的精神标杆,种下了学医的理想。然而因自身的身体状况无法支撑高强度的医学学习,佳琦只能无奈放弃学医理想。陷入迷茫之中的她接触到了法学。“法是国之重器,学习法学可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最重要的是,可以深入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从这方面,学医学法并没有太大区别,都是为社会做出贡献。”

她也因此选择了复旦法学,但吴孟超院士、陶勇医生的精神将会一直鼓舞她在求学之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刚刚入学不久,周佳琦已经加入了学院的法律援助志愿者库。采访当中,周佳琦向记者比划了几个刚在手语普法讲座中学习的手语词汇,“通过手语可以聆听这些语言障碍群体内心的真实需求,真正起到法律援助的作用。当然用手语来准确表达法律词汇还挺难的,还在学习当中。”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唯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六年来,周佳琦始终秉持着自己的座右铭,“即使人生路上布满荆棘、风吹雨打,但小树最终也能坚韧地张开自己的枝条,去拥抱更高的天空。”

记者、编辑:何芹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