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对“扶老被讹”现象给出了建议:凡是扶了老人被要求天价赔偿的,等有了事实依据后,都可以按“敲诈勒索”起诉。即便不能够判刑,也要高额罚款,进行严惩。否则,这种社会乱象永远得不到解决。

2024年,李玫瑾教授在社交平台上的一段话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共鸣,大家纷纷留言表示支持她的看法。

而她的所说的现象正是近年来社会上热点之一——“扶老被讹”。

2014年的春晚,一个《扶不扶》的社会小品让观众们关注到了社会上的一个乱象,随后引发了热烈讨论。

这个现象就是有人看到老人摔倒,明明是做好事想要搀扶一把,可是当老人被救之后反而会恶意诬陷救人者,以此索要赔偿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观众们的反应中能够看得出来这样的事情绝非个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有些人被利益蒙心,救死扶伤看似是好事,一旦被救者丧失良心,就极有可能“惹祸上身”。

这样的行为,最终不光是降低了自身的道德底线,还让整个社会的信用受到了重创。

如今,当人们再次看到有需要帮助的弱者倒在路边的时候,大家的第一反应不是关注对方的状态,而是感到害怕,恨不得离得远一点,生怕怪到自己的身上。

令人唏嘘的同时,也让人忍不住感慨人性的复杂。

在老人讹诈的大部分案件当中,被救者和家人都是有意索赔,他们明知道这件事情和见义勇为者无关,但是为了赔偿金还是一口咬定对方,甚至要将人送上法庭。

而救人者是否有罪完全看法官怎样审判,假如没有监控和其他证据,被救者是否清白就完全说不清了。

针对这样的情况,李玫瑾教授作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教授就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加大惩罚力度。

“建议以后凡是遇到因扶老人而遭困境,即老人家属来后在毫无追求事实真相的任何努力情况下、就无根无据对救助者提出高额赔偿要求的,都可以按“敲诈勒索”起诉。”

她还直言,就算没有判刑也要处以高额的罚款,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止住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虽然被救者和其家属的素质不足是一方面,但是法律的宽松也是此类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

在他们的心中,假如索赔成功就能占到便宜,哪怕失败也没有任何的损失,这样低成本的“诬陷讹诈”根本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然而对于好心救人的一方来说,一个无意的善举,很有可能就让自己倾家荡产。

彼此要付出的代价不对等,只会造成冷漠旁观的人越来越多,这样下去,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整个社会也会逐渐失去人情味。

而这些讹诈者造成的影响还远不止如此,若有一天真出现需要施救的老人摔倒在地,周围的路人因为这些人的影响没有选择及时施救,最终一条鲜活的生命便就此消逝。

因此要想要制止这样的乱象,恢复整个社会的信誉,就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这些恶意诬陷的人以“诬陷、勒索”的名义处以重罚,甚至判刑。

只有让他们知道后果严重,这样的现象才会减少。

资料来源:李玫瑾个人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