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沧洲趣图》卷沈周作 纸本设色

纵30.1厘米,横400.2厘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柳楷书引首“沧洲趣”。

沧洲趣,此“沧洲”非彼“沧州”。

沧浪亭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由北宋诗人苏舜钦购得唐末五代孙承佑之废园,傍水建亭,取名“沧浪”。亭名取自《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典故。苏舜钦在此留下了千古名篇《沧浪亭记》。

至此,“沧浪”名扬天下。也代表了长洲的一个文化符号。以沧洲代表长洲,很自然。

沧洲趣,这个“趣”字怎么解呢?

趣,疾也。从走,取声。——《说文》

其实就是沧洲游,就是沈周心目中的长洲图,这是他的理想桃花源。

至于“沧洲”与“趣”字的联用,应始自谢眺(464-499)《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中“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一句。远离官场,归隐于理想之所。

陆游也写过: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沧洲既是指靠近水的地方。也是隐士居住之地,同时也是陆游镜湖之滨的家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中的沧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右往左,首先是溪岸,岸上有柳树,有桃树。

柳树,呼应着五柳先生。桃树,呼应着《桃花源记》。这种呼应,似是而非,若有若无。

这只是观画者心中的直觉,这是石田先生心目中的理想山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石田先生的温暖的溪岸。是他心与天游的自得之乐。

这种自得,内在的安顿,带来的是画面的静谧,湖水的平静。粗粗的披麻皴,带来的是山丘的饱满的元气。

这是当下即成的感兴,观画,当下的直心碰触,真实、如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沈周是在人间的,是立足人间的,处处有皈依,归的是世俗之家,归的是心灵之家,依的是山山水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孤独的行者,走在无人的溪岸。常独行,常独步,行者悠然山水路。

沧洲的山水里,埋藏了沈周的忧伤。谁没有忧伤了,生老病死,无常迅速,谁都逃不过。身边的亲友、友人,忽然之间,就遭遇无常之苦。

宽博的大地,广阔的湖水,能含藏行者的悲痛。

能含藏、化解生命里不可避免的悲伤,才会有真正的平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群山绵延,生生不已。

沈周的笔触,真是敏感到极致,他的山是活的,是涌动的。

自陶渊明以来,这是一个真正深入山水、悠游田园的文人。完全的主动性,林泉就是他的家。

平凡的山山水水,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景致,就这样自然地入画,入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静日长,水波不兴。江风江水无凭准,相并相开总偶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田有《苦画自题》诗说:“清哦兼漫笔,日日应酬同。忙出闲情里,画存诗意中。江山落吾手,草木伴衰翁。闭户自鸿鹄,冥冥万里风。”

这是他的“沧洲”,自有天趣的沧洲。

常言道,隐处即秀处。

掩藏林间的房子,山边桥上行走的老者,就那么不显眼,又何须显眼!

平常心是道,在沈周这里是最好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欲识禅宗无学处,画家证取石田翁”。房间里或静默,亦或是对谈的人,终于啊,沧洲里出现了人的声音,说话的声音。止语到了现在,也慢慢解禁了。

这是一个从静到动,从无情到有情的转变。

“江上扁舟斜日,亭中浅水微波。

自把《南华》高读,人人错认渔歌。”

物与我,心与物,渐渐地融合为一。这里,沈周心画与阳明心学,也在此相遇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景便是如此,静坐,对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画中开阔的湖面上飘荡着两小舟,左侧坐舟中者乃一头戴官帽、身着红衣的官员,正抚琴。还有一布衣文士相伴,后面有一个童子。

更妙的是,船的上空,有一鹤在飞翔。

琴相应于知音人,“抱琴未必成三弄,趣在高山流水间”。

沈周与一些苏州的官员多有交往。如吴宽,王鏊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溪山之境,有点印象,似乎与《落花诗意图》的布局很像。(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沈周 落花诗意图 纸本设色 36cm×60.5cm 南京博物院藏

只是这一片是静水流深,空山无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好山好水,无人欣赏。却留给有心人无尽的宝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何须多言,无有挂碍,观花开花落,于无声处闻天籁,见清静本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的归途,是这个庙宇。玉壶买春,以清净的心、醉意的目面对世界,是最终的解脱之道。

古人有云:“净几明窗,一轴画,一囊琴,一只鹤,一瓯茶,一炉香,一部法帖;小园幽径,几丛花,几群鸟,几区亭,几拳石,几池水,几片闲云。”

此,正是沈周的风雅生活。

心远物皆静,何须择地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题跋: 以水墨求山水,形似董巨尚矣。董巨于山水,若仓扁之用药,盖得其性而后求其形,则无不易矣。今之人皆号曰:我学董巨。是以求董巨而遗山水。予此卷,又非敢梦董巨者也。后学沈周志。

以水墨技法来描绘山水,若能做到形似董源、巨然那般境界,已是极好了。董源与巨然在创作山水时,就如同仓公(即淳于意,古医家)和扁鹊运用药物一样,先是深刻把握了药性,然后再从外形、质地去推知,这样一来,无论何种变化都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现今的人们都声称:“我在学习董源和巨然。”然而,这样的做法往往导致他们只专注于模仿董源、巨然的形式,却忽略了山水本身的意境与精髓。至于我所创作的这幅画卷,也并非是敢于妄图与董源、巨然比肩之作。

“盖得其性而后求其形”,这是沈周的沧洲趣,心中有此天趣,才有这幅沧洲图之山山水水之形态。

这是石田先生的心画,画的是他心目中的桃花源

好,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