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为明代王世贞收藏,其后转入项元汴收藏,再为清初诗人闵长虹所得,再入江阴陈以和家,并经何绍基题名,传至民国年间,又为潘承厚所藏,后由潘氏后人捐入上海博物馆,为上海博物馆所藏至今。

此题签便是何绍基先生所书。我特别喜欢何绍基先生的字,于此得见,甚是感怀。这幅图册的第二位藏家是项元汴,他也是是中国书画史上最大的私人鉴藏家。据说故宫半数的藏品项元汴都收藏过。

项墨林(1525年-1590年),原名项元汴,字子京,号墨林,别号墨林山人,浙江嘉兴人。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省太仓市)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

这套图最先收藏的是王世贞先生。这每张图的题跋中,最右边的是王世贞的题跋。

我最初见此套图册,第一印象就是这不是沈周的画。至今还是有所疑虑的。明成化七年(1471年)农历二月,沈周和他的朋友南下杭州,这是沈周最远的一次出游了。同行的有他的弟弟沈召,好友刘珏,史鉴。《两江名胜图册》可能与这次出游之见闻有关。

他们行走的路线,是顺京杭大运河乘船而下。

这条水路,是彼时连接这两座南方富庶城市的主要线路。他们坐船向南,经吴江、同里、南麻、黎里,过嘉兴、湖州、余杭,最后到达杭州。据史鉴的《西村十记》载,此行“行逾嘉兴,历石门、道崇德,始望见有山隐隐出天际,人指云:‘临平山也。’又行余五十里,乃至山下。”此处之山,即临平山也。其后,“自临平指西南行,将六十里至杭。山皆在城西,舟不得至其处。命家僮持橐自山后先往。”

他于成化二十年(1484)初夏,沈周与史鉴、汝泰再次踏上前往杭州的路。

《两江名胜图册》与这两次的杭州之行,关联甚大。

《两江名胜图册》共十幅,每开册页左侧均有沈周、王樨登、文嘉、王世贞等人的题跋和诗。是描绘长江淮河两岸名胜风景的册页,表现的是江南水乡那种湿润清丽,明媚幽雅的风光。

画面皆剪裁简明,用笔质朴、凝重,山峦的繁笔勾皴和屋宇的简笔勾勒,形成疏密的对比,墨色也富有虚实轻重的变化,使画面产生强烈的装饰美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一

图一为苏州平山的范仲淹祠堂

沈周:范公存庙貌,山气亦增高。后乐先优事,拜公天下豪。下有“启南”、“墨林秘玩”朱文印(此为项元汴的收藏印)。

范公(范仲淹)的庙宇仍然存在,其威严使得周围山岳的气象也仿佛变得更加崇高。他先为天下人忧虑,后享天下之乐的事迹,让人在祭拜他时不禁感叹,他真是天底下豪迈无双的人物。

石田先生也把这首诗的意境,在这幅图中展现了。天平山并不高,但是在此图中,有一种雄伟感,也是得到范仲淹的气象的滋养了。

俞允文跋:“范公古祠堂,岐峨白云上。时闻泉洒落,疏松逗清响。允文。”

白文印“中尉”。

俞允文(1512年-1579年),字仲蔚,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少工临池,久而益擅之。小隶驶驶欧、柳而上,登吴兴(赵孟頫)堂;行书出入褚遂良,稍纵之则米芾;八分自谓得西岳碑体,以方韩、蔡,蔑如矣。卒年六十八。见《宾州续藁》。

俞允文和沈周不是同时代人,而他们的题跋有这样堂而皇之的写在一起,特别让人费解。

我们可以做一个推测,现有图册,然后再拿出十张纸,让沈周逐一题跋,并在后面留出空处,让其他人做题跋。

文嘉跋:“天平久不到,见画忆登临。何日苍松侧,来看万纷林。文嘉。”白文印“肇锡余以嘉名”。

文嘉(1501年-1583年),字休承,号文水,长洲(江苏苏州)人,文徵明之子,文彭之弟。明代诗文作家,书画家。

“见画忆登临”,这个见画后的回忆,确实是有意思的。这一页的题跋,应该是藏家的一些操作。项元汴与文嘉,乃至于文氏家族交集很深的。文家的鉴赏能力是很强的。收藏家特别倚重这种能力。

王穉登跋:“鸣泉下白云,寒松古祠晚。穉登。”白文印“王穉登印”。

王穉登(1535 年-1612年),字百谷、伯谷、伯固、号松坛道士。江苏江阴人,后移居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一说吴郡人)。 明代后期文学家、诗人、书法家。

沈周(1427年-1509年)之后时代,文征明(1470年-1559年),唐寅(1470年日-1524年日),仇英(约为1498年至1552年),他们的时代差不多落幕,这些新一代的文人、书画家们登场了,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

殷都跋:“远沽下若酒,近钓松江妒。醉踏苍背长,谣瞰太湖。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中国明朝万历前后兵部侍郎。生卒年均不详,约明神宗万历中前后在世。

王世贞跋:“下为范公祠,上为万纷林。矗矗群峰齐,范公持手板。空瞻范公纷,不晓范公心。世贞。”白文“元美”。

王世贞(1526年—1590年),作为一代文宗,他的字是真的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天平山的山石特点,这幅画也算是抓住了这种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二

图二为苏州甓社湖

一河两岸式构图,一座十一层宝塔。高邮湖古称樊良湖,因一条从天长方向流入高邮的樊良溪而得名。至宋初,樊良湖又有甓社湖之名。因孙莘老(1028—1090)在湖畔读书,邂逅夜光之珠而高中进士。

沈周跋:“湖阔渺初程,春波拍晚城。珠光送明月,特地照前程。沈周。”下有“启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湖面宽广辽阔,这是我旅程的开始,春天的水波轻轻拍打着傍晚的城墙。明月的光辉如同珍珠般闪耀,它特意照耀着读书人前方的道路。

文嘉跋:“舟指高邮路,帆开臂社湖。春波正浩荡,不厌酒频沽。文嘉。”白文印“肇锡余以嘉名”。

王穉登跋:“双鱼将斗酒,扁舟泊湖滨。藕花齐庙门,红遮露筋女。穉登。”白文“王穉登印”。

沈明臣跋:“曾经露筋庙,煎蒲酪危酒。一片射阳湖,正接孟城口。沈明臣。”阴阳印“嘉则”。

沈明臣 (1518~1596年) ,字嘉则,别号句章山人,晚号栎社长,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明朝诗人,内阁首辅沈一贯叔父。

这一幅图里没有俞允文的题跋,而多了沈明臣的题跋,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操作?

殷都跋:“臂社湖阴宿,浮光矗矗生。抵疑湖月出,却有夜珠明。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王世贞跋:“臂社湖头螟,维稍酒一杯。不知初月上,疑是蚌珠来。世贞。”白文印“元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三

图三作扬州景色,描绘扬州外围邗沟一段,屋宇的描绘突出扬州作为经济城市的繁荣。

画面可分上下两段,上段中河流呈“Z”字形,沿岸临河房屋鳞次栉比,辉煌宫观夹杂其中,河边停靠着两只小船,城门外烟云缭绕,隐约可见楼台耸立。下段中河中央有一小舟,舟楫上数人观赏两岸风光。沿岸柳树中散落些许小舍,上下二段以横亘于邢水上的长桥相连。

画面右下角印款从上至下分别为“陈式金印”、“长虹私印”、“子京父印”。

沈周跋:“闻说扬州好,风光记昔年。琼花己天上,买鹤解腰缠。沈周。”下有“启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文嘉跋:“曾宿琼花馆,不见琼花开,惟有邢沟水,依然映绿苔。文嘉。”细朱文印“休承”。

王穉登跋:“扬州流水绿,地富美人生。千金争煮海,百卖买倾城。穉登。”白文“王穉登印”。

沈明臣跋:“画里见扬州,微茫邢水流。己经城郭改,不用吊迷楼。明臣。”阴阳印“嘉则”。

殷都跋:“但作维扬客,争寻观里花。我来殊寂寂,去买召平瓜。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王世贞跋:“二十四桥月,醉踏未成半。终夜歌吹喧,谁传广陵散。世贞。”白文印“元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四

图四为杭州岳墓。跋文配诗多写秦桧、张俊、万俟卨等人,以衬托岳飞的忠。但图中仅见岳飞坟冢,不见跪在地面的铁像。

画面入眼便是烟云缭绕的群山中一座山寺,山寺前后有高松为伴,画家对寺阁格局的描绘细致,栏杆阶梯均有表现,并加以设色。其中山寺主楼连接别院的石桥上有二士人交谈,身后侍着两小厮。在远处高山环绕之中依稀可见另一楼阁。

画面左上角有二朱文印,上为“子京父印”、下为“口以舒”细朱文印。

沈周跋:“草奸害忠义,三字是非间。生气南枝树,孤坟万古山。沈周。”下有“启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文嘉跋:“孤坟瞻相多,正在西湖上。草木本无知,松枝捻南向。文嘉。”白文印“肇锡余以嘉名”。

王穉登跋:“岳墓南枝树,枝枝尽相互。忠魂游地上,忠骨埋地下。穉登。”白文印“王穉登印”。

沈明臣跋:“北轮无回尘,南枝空墓树。行人拜松(揪),鞭痕满三(铸)。明臣。”阴阳印“嘉则”。

殷都跋:“欲知地下人,请看墓上木。朝露滴南枝,英雄泪犹续。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王世贞跋:“岳王坟畔松,枝枝尽南向。无那临皋亭,国书偏北上。世贞。”白文“元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五

图五为昆山玉峰山

画面中昆山平地独立,上山路入口处一侧有巨石中空,与另一侧石峰呼应巨石旁有纷林矗立,树下河边一老者与僮仆拱手作送别状,河岸边尽是多窍昆石山峰半山腰处有一士人似在向路人询问,后有二小僮侍立,山顶为一雄伟寺观,山旁有怪松横出。

画面左上角细朱文“子京父印”、“陈以和”。

沈周跋:“昆阜产灵玉,玲珑云朵奇。云根从笑拔,山鬼不能知。沈周。”下有“启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文嘉跋:“昆山吾数游,平地见独立。所以英贤人,多于此中集。文嘉。”细朱文印“休承”。

王穉登跋:“城门锁山色,孤殿表嶙峋。蓝田徒产玉,兹山产玉人。穉登。”白文“王穉登印”。

沈明臣跋:“二陆产其地,千载名其山。郎今煎芦士,能抗前人颜。明臣。”阴阳印“嘉则”。

殷都跋:“中峰向天起,万肇亦纷立。想见范公朝,草贤宜晕集。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王世贞跋:“拔地一千尺,割城三百亩。中有万玉山,此腹知不负。世贞。”白文印“元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六

图六为太湖面目,用笔清远,做岸边小景。

按图右起,垂虹桥横贯画幅。桥后屋宇熙熙攘攘,筑于坡岸之水边,江岸边有柳树数株低垂,树后又一长坡,岸边渔舟遍布,舟上桅杆丛立,山坡后隐约又有数间小屋。桥基可见有十三个桥洞,中间微微隆起而左右两侧逐渐缓平,有行人漫步于桥上,一士人策杖侧首与人交谈,另一人趋前相应答,有二童子侍后,一子抱琴,一子持伞。桥中有一亭。前有属屋一椽,重檐歇于山顶,后紧连垂虹亭。亭子为赤墙墨顶。桥左为坡岸,坡上柳树成林,坡下有临湖小路,及石驳岸,石栏杆。后又有临水小屋数间,树梢间露出殿宇一角及佛塔。远景处江中有山峰绵延。对页上,有沈周、俞允文、文嘉、王穉登、王世贞等五人题诗。

画面右下角为“长虹私印”、“项元汴印”。

沈周跋:“长虹引南北,横截太湖流。步月金鳌背,啸歌天地秋。沈周。”下有“启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俞允文跋:“修梁三千尺,蜿蜒亘晴虹。时吸碧湖水,衍漾清天中。允文。”白文印“中尉”。

文嘉跋:“太湖三万顷,垂虹截其流。泊舟步桥上,明月当清秋。文嘉。”细朱文印“休承”。

王穉登跋:“湖水分南北,修梁亘其中。曾踏桥上月,金波卧白虹。穉登。”白文“王穉登印”。

王世贞跋:“载酒垂虹桥,鼓吹吹螟发。瞥见金波流,七十二残月。世贞。”白文印“元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七

图七为无锡惠山三茅峰,采用吴镇改良的披麻皴技术,用笔沉郁。

画面正中有一巍峨巨峰,山脚下小路自密林中盘旋向上,路上有士人揖手而立,山麓有一相当规模之古寺,山腰亦有一游人携家丁驻杖前行,山顶有楼阁林立。

画面右下角“子京父印”。

沈周跋:“千古栖神地,三肇相弟兄。斗坛秋设酷,风松步虚声。沈周。”下有“启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俞允文跋:“茅君去己久,山空星半寒。惟有陶贞,犹归旧馆坛。允文。”白文印“中尉”。

文嘉跋:“吾登三茅峰,林中见白鹿。归来风松涛寒,良常洞中宿。文嘉。”白文印“肇锡余以嘉名”。

王穉登跋:“曾宿华阳洞,室中闻玉笙。茅君骑鹤过,香雾湿霓族。穉登。”白文印“王穉登印”。

殷都跋:“三肇陆己偏,未得揖茅君。且入华阳洞,闲披玉简文。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王世贞跋:“茅君挟二弟,去骑三白鹊。良常西南垂,可能借人宿。世贞。”白文“元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八

图八为长江一景,不再取法常见的长江万里画法,取长江一景,以倪瓒的一河两岸构图入画,意境清幽。

画面采用典型的“一水两岸”式构图,右下角的岸石与远山遥相呼应,江岸边泊着一排篷船,江面上亦有一客船,有多人立于船头拉帆,船内隐约可见人影。

画面左下角为白文“陈式金印”、朱文“项元汴印”。

沈周跋:“江淮总形胜,晓步聚沙洲。拉棺开扬子,风帆拂素秋。沈周。”下有“启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俞允文跋:“天空壮险介,日夜大江流。浩浩无绣倪,日帆送轻舟。允文。”白文印“中尉”。

文嘉跋:“片帆渡扬子,隔岸是瓜洲。未论金焦胜,兼霞一望秋。文嘉。”细朱文印“休承”。

王穉登跋:“轻舟渡扬子,青山落天外。挂席乘长风,江流一衣带。穉登。”白文印“王穉登印”。

殷都跋:“挨棺向江南,北风起天末。但觉五两轻,焉知两岸阔。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王世贞跋:“唤舱扬子渡,来性无一刻。胜作天堑时,乾坤限南北。世贞。”白文“元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九

图九为淮阴城,以建筑配合河流,描绘淮阴为淮河重镇的城市地理概念。

画面中心为河流的交汇点,河中央有一船夫正在奋力划船,上半段河边的亭子内有一人闲坐其中,城墙附近有一排房屋,城门内外有市民挑担进出,下半段河岸边和道路另一侧排列着鳞次栉比的房舍,河边也排放着许多船只。

画面左下角为朱文“项元汁印”。

沈周跋:“淮水通南北,揭帆初退江。故人将别酒,沙上玉瞿双。沈周。”下有“启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俞允文跋:“挂帆渡扬子,一夕到淮阴。千艘及万户,英山何处寻。允文。”白文印“中尉”。

文嘉跋:“扬子扬帆去,扁舟到楚州,繁华犹未歌,随地是销忧。文嘉。”白文印“肇锡余以嘉名”。

王穉登跋:“淮北春草黄,淮南春草绿。漂舟庙前过,杜鹃吟山木。王穉登。”白文印“王穉登印”。

殷都跋:“步出山阳城,独上刘伶台。安得长淮水,顾眄化为酷。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王世贞跋:“高舱一入淮,便问淮阴社。买酒新城中,来醉旧城下。世贞。”白文“元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十

图十为杭州法镜寺跳珠泉

画幅描绘在云深缭绕处描绘一条“S”形的道路,中段右有一小亭,亭内端坐几位僧人,亭外有侍僮跟随一老者正向亭内走去,亭子后为茂密的林子,上段高耸的山峰中隐约可见高台楼阁,画者在两峰相接处绘瀑布飞流而下。

画面左上角有“墨林”朱文连珠印、白文“陈式金印”。

沈周跋:“清讽临泉窟,跳珠应梵声。须臾还镜净,须鬓映人清。沈周。”下有“启南”、“墨林秘玩”朱文印。

文嘉跋:“曾游下天竺,僧寮闻梵声。遥看白云映,还见跳珠清。文嘉。”白文印“肇锡余以嘉名”。

王穉登跋:“松寮一匆水,涌地自拎莞。至今闻梵狈,的的尚浮珠。穉登。”白文“王穉登印”。

沈明臣跋:“天竺跳珠泉,徐疾应梵语。久生泉水头,回风湿白竺。明臣。”阴阳印“嘉则”。

殷都跋:“金经既朗朗,珠泉亦潺潺。那得潮音洞,移入武林山。殷都。”白文“殷都之印”。

王世贞跋:“栖云佛堂顶,流水僧寮下。为恋清梵音,跳珠不成写。世贞。”白文印“元美”。

十张图,每张图附有多人题跋,题跋不大符合沈周的创作风格,这一套画册有诸多的疑惑,仅作为初探。

好,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