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苏联“手纸危机”,上厕所一纸难求,暴露出苏联工业之弊端
文史达观
2024-09-26 18:13山西
上个世纪,苏联国内流传着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笑话:
故事发生在一次美国青年与苏联青年之间的辩论中,双方就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哪个更为优越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美国青年首先发言,他自豪地表示:“在我们的国家,我们拥有言论自由,可以在大街上毫不顾忌地批评我们的总统杜鲁门。”
苏联青年听后,直接反驳道:“在大街上骂杜鲁门算什么本事?在我们苏联,我们甚至可以在克里姆林宫,毫不畏惧地表达对斯大林的不满。”
这番话,无不透露出苏联青年对于本国言论自由程度的自信,尽管这种自信带有夸张的成分,现实中也有着太多的折扣。
美国青年听后不以为然,接着炫耀道:“我们的报纸种类繁多,信息丰富,不像你们苏联,只有寥寥几张报纸,而且内容千篇一律。”
对于这一事实,苏联青年不得不承认,但仍然用幽默地方式进行了回击:
“你们美国人真是浪费资源,报纸看完就随手扔掉。
而在我们苏联,一份《真理报》可是宝贝。女共青团员们看完后,还会用它来当卫生纸,真正做到物尽其用。”
这番话虽然听起来有些荒诞,但却在不经意间揭示了当时苏联物资匮乏的现实。
事实上,在苏联青年所描述的那个年代,“报纸看完后,用来擦屁股”这一行为,并非个例,而是普遍存在于苏联民众生活中的一种现象。
要知道,在当时的苏联,能够用报纸来擦拭已经算是一种“奢侈”了。更有许多普通百姓,连这样的“奢侈”都无法享受。
苏联的“纸危机”
除了以上这则笑话,上世纪在苏联,经常还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1、当时在苏联的农村是没有卫生纸的,人们进城后买了卫生纸,为了防止丢失,人们会将卫生纸一卷一卷地串成圈,然后套在脖子上。
2、如果有人从大城市归来,并且幸运地带回了一卷卫生纸,这往往会引起全家人的极大欢喜。那种喜悦之情,甚至超过了传统节日的热闹氛围。
那时候的卫生纸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用品,更成为了衡量家庭幸福与富足的象征。
3、当时在苏联的某些地区,卫生纸甚至成了结婚的嫁妆,位置为了彰显不凡,还被特意摆在了最为显眼的位置。
当时苏联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奇怪”的现象,其根源在于二战后苏联的经济发展战略。
当时为了与美国进行冷战对抗,苏联将大量资源投入到重工业的发展中,导致轻工业体系相对薄弱,甚至连基本的卫生纸生产都无法满足国内需求。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苏联的军事实力和工业基础,但也给民众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困扰。
直到1969年,苏联才从英国引进了一些生产卫生纸的设备和技术,试图缓解这一窘境。
然而,这些机器的产量远远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因此,在当时整个苏联境内,只有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大城市以及一些加盟共和国的首都才有卫生纸销售,而其他小城市和农村则根本无法购买到这种基本的生活用品。
这种卫生纸短缺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甚至到了1991年苏联解体时,苏联国民仍然在为如何“伺候”自己的屁股而苦恼。
文献记载,上世纪在西伯利亚的战俘营内,生活条件极为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