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说话真的是一门艺术,如果不会说话,还不如不说,以免招致“灭顶之灾”。因此,在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那就是“两岁学说话,一生学闭嘴”。为什么要“一生学闭嘴”呢?因为,有些话,一旦说了,往往会让彼此的关系犹如镜子破了一般,虽然有成语说“破镜重圆”,但实际上,破碎的镜子就算重新圆上了,但终归还是回不到最初了,那个裂痕是无法抹平的。
要说史上不会说话的,还真是不少,比如杨修,比如陈宫,比如柳永……但因为不会说话将一身功劳埋没,还惹得身死道消的,许攸说第二,其他人很难争第一。要说到许攸,可能很多人在中学时的历史书上都见过“曹操赤脚迎许攸”的记载。
当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决战,虽然曹操阵营的谋士说曹操有十胜,袁绍有十败,但要说曹操能够取得决定性胜利,最关键的是许攸背叛袁绍。倘若没有许攸,就算曹操再有本事,也难以在官渡之战取胜。
许攸在年轻的时候,与袁绍和曹操都是朋友,许攸在年轻的时候,就善于出奇谋。要说许攸的胆子,还真是大,在他年轻的时候,竟与冀州刺史王芬和沛国周旌一起谋废汉灵帝,改立合肥侯为帝,在这个过程中,想争取曹操的参与,结果曹操拒绝。后来,许攸跟随袁绍来到冀州,成为袁绍帐下颇具实力的谋士。
然而,在官渡之战的过程中,许攸又给袁绍献出奇谋,认为曹操与袁绍陈兵官渡,那么许都一定空虚,这个时候如果一面与曹操对峙,另外再派一支奇兵轻装上阵,连夜奔袭,直逼许昌,可以攻破许昌、迎回献帝。可惜,袁绍优柔寡断,没有采纳这一条奇谋,倘若袁绍当时听了许攸的计策,后面就没有曹操什么事儿了。
后来,因为许攸的家人犯了法,留守邺城的审配将许攸的妻小抓住了,许攸知道后大怒,但袁绍却没有因为许攸是他的重要谋臣而赦免他的妻小。许攸为了妻小的性命,背叛了袁绍,投奔曹操。许攸的出走,标志着官渡之战决胜的风向发生了逆转。
许攸来到曹操阵营,为曹操献出奇谋,那就是著名的“火烧乌巢”。然而,曹操可不像袁绍那般优柔寡断,在许攸的谋划下,曹操成功的完成了“火烧乌巢”的计划,结果袁绍大败,溃不成军。两年后,袁绍病逝,再过两年,曹操听取许攸的建议,攻破邺城,占领冀州,这也让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按理说,许攸为曹操立下不世功劳,应该成为曹操最倚重的人,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许攸不仅没有得到曹操的重用,反而还被曹操的部将杀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许攸没有管住自己的嘴,结果“祸从口出”。
许攸帮助曹操打赢了官渡之战,许攸就开始飘了,居然直呼起曹操的小名儿“阿瞒”,还公开说,如果没有他许攸,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必然失败,后来曹操占领冀州,许攸又对众人说,要不是有他许攸,曹操可能进不了邺城的门。在《三国演义》中,是曹操的忠心武将许褚对于许攸的狂妄忍无可忍,于是对许攸“痛下杀手”。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对别人有恩,就恨不得天天把当年的恩情挂在嘴边,其实这样做,不仅得不到别人的感恩,反而会导致“反目成仇”。如果别人记得你的恩情,那么你对别人的恩情,根本不需要说出来;如果别人不记得你的恩情了,那么,就更没必要说出来了。
由此可见,民间盛传的“两岁学说话,一生学闭嘴”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有些话,说出来可能远不如“闭嘴”来得好,尤其是许攸的故事,何尝不是一种醍醐灌顶的“甘露”,犹如“警钟”一般,时常在耳边回想。也难怪古人发出“沉默是金”的感叹的。
【本图文由“尚书台”新媒体原创出品,作者金兰,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