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中国高铁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已经成为对外合作一个亮丽的“名片”,工程虽然昂贵,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但它确确实实缩短了各大城市之间的距离,还方便了许多人的生活。
本以为如此受欢迎、利国利民的交通方式,能够持续盈利,谁曾想,高铁往往处于“亏损”状态,高铁“负债问题”同样引发广泛关注。
前几年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高铁负债总额已高达6万亿人民币,尽管如此,中国高铁的建设依然在持续推进。一边巨额亏损、一边继续扩建的现象,不禁让人疑惑:中国高铁的未来究竟如何?
毫无疑问,高铁建设是一项极为昂贵的工程,我国虽然拥有强大的工业基础,但高铁的造价仍然高得惊人,初步测算,每公里高铁的造价约为1.5亿元人民币,其中并未包含因地形复杂而带来的额外成本。
如果是在山地和偏远地区等复杂的环境下建造高铁,则需要修建大量的隧道和桥梁,大幅度提高了整体造价。
另外,我国高铁使用的基本是无砟轨道,它不同于普通铁路的轨道,能够承受更高的速度和压力,但其建造成本也远远高于传统轨道。
要知道无砟轨道不仅材料成本高昂,还需要在极高标准下施工,以确保高铁列车在300公里/小时以上的速度下平稳运行。
为了进一步减少列车在高速行驶时的阻力和危险,中国的高铁线路大部分建在铁路桥上,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减少线路的弯曲,提高行驶速度,还能防止地面沉降,确保轨道的稳定性。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桥梁的建设成本同样是天文数字,可以想象,修建这样复杂而庞大的基础设施,每一个桥墩、每一米的轨道,都是巨大的资金投入。
以西藏的高铁建设为例,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高海拔,铁路建设难度极大,造价更是高不可攀,类似这样的工程在中国各地已经成为常态,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到偏远的内陆省份,高铁网正在逐步覆盖全国。
除了高昂的建设成本以外,运营成本同样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日常维护和检修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每次列车运行结束后,工作人员都要对列车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其在下一次行驶时的安全性,尤其是在节假日等高峰时期,列车的频繁使用加剧了设备的磨损,维护成本也随之增加。
另外,高铁的能源消耗也相当惊人,每公里的电费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尤其是在长距离线路上,这一费用更是成倍增加,所以高铁在建设过程中耗资巨大,日常的运营同样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
至于大家关心的高铁票价问题,它是影响其运营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毕竟这是获利最主要的方式。
相较于普通火车来说,中国高铁的票价要高一些,但如果与国际标准相比的话,就会发现低得多。
根据国际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高铁每人每公里的票价在0.46至0.75元之间,而法国、德国等国家的高铁票价则稳定在每人每公里2元左右,这一差距看似微小,但乘客基数的巨大差异使其对整体收入的影响十分显著。
如果中国高铁每公里的票价提高1元,国家铁路集团的年收入将增加大约13400亿元,可是这么多年来,始终保持着较低的票价,部分原因在于高铁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
作为一项面向大众的交通工具,高铁票价的设定不仅需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兼顾公众的出行负担,票价过高可能会导致部分乘客流失,反而不利于铁路部门的收入。
即便如此,高铁的亏损问题并不意味着其建设是一个错误的决策,因为高铁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现如今,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通过缩短城市间的通勤时间,高铁有效地连接了各个区域的经济体,为不同地区的产业合作和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沿线城市也能够借助高铁的便利,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才流动,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况且高铁建设带动了多个相关行业的发展,从材料供应到工程施工,再到后期的运营维护,高铁涉及到中国机械、冶金等多个行业,每一条高铁线路的建设,实际上都是一条产业链的延伸,推动了上下游行业的共同发展。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出行需求一直非常庞大,尤其是在春运和节假日期间,传统铁路和公路运输无法满足巨大的客流需求,而高铁的出现很好地缓解了这一压力。
尽管高铁的总客运量在疫情期间有所下降,但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客流量正在逐步恢复。
当然了,高铁出行效率要比许多交通方式要高上不少,就以京沪高铁为例,从上海到北京的行程只需要四个小时,而传统的绿皮火车则需要十个小时甚至更久,这就充分体现了高铁的便利性和高效性,为社会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成本。
在许多人心中,高铁作为中国基建实力的象征,已经成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一张亮丽名片,许多外国政府和企业纷纷前来考察学习中国高铁的建设经验,并希望与中国展开合作,为中国的基建出口创造了机会,同时提升了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不难猜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中国高铁有望进一步走向世界,为全球交通网络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尽管中国高铁仍处于亏损状态,但它对中国经济、社会以及国际影响力的贡献是无法忽视的,我们不应只看眼前的财务数据,而要看到其带来的长远效益。
正如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一样,高铁的真正价值将在未来几十年中逐步显现。
对此,各位有什么想说的吗?
参考资料:
高铁会成为撞翻中国经济的“灰犀牛”?媒体:有网友被带了节奏.生活报2019-02-02 14:17
高铁站闲置,警示地方政府不能“为建而建” | 新京报社论.2024-05-22 08:24·新京报
票价高、盒饭贵的高铁为何却长期亏损?环球网2017-04-25 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