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东汉末年,无数英雄豪杰诞生。这其中就有一位才智不输于郭嘉和荀彧,对曹魏的忠诚度要远超司马懿的大才。只可惜曹操托孤时没有选择他,如若不然的话,历史恐被改写,司马家族将无法创造伟业。

那这位大才是谁,他有何过人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智比郭荀,忠压司马

郭嘉是颍川人士,自幼聪慧无比,其最意气风发的时候正逢天下大乱,诸侯割据。郭嘉为了一展抱负,就选择北上,投靠了当时名声最甚的袁绍。只可惜袁绍并无识人之才,没有发现郭嘉这个“宝玉”,而郭嘉也对袁绍深感失望,觉得他成不了大事,于是就离开了袁绍,回到了家乡隐居。

就这样过了五六年的时间,恰逢曹操在全国各地笼络人才,郭嘉的好友荀彧就把郭嘉推荐给了曹操。郭嘉和曹操相见交谈甚欢,就这样郭嘉入了曹操的麾下,自此也得到了一展才华的机会。

郭嘉为曹操提的第一个建议就是软禁刘备,恰逢此时,刘备经历徐州大败,投靠了曹操。郭嘉认为刘备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不甘心久居人下,于是就建议曹操将其软禁。可曹操并没有采纳,事实证明郭嘉是对的,如果软禁了刘备,曹操估计早就统一天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嘉为曹操提的第二个建议就是趁袁绍与公孙瓒交战、无暇南顾的时候,借机解决吕布这个祸端。但曹操采纳后,吕战久攻不下,甚至都产生了撤军的想法。郭嘉则是说明利害,力荐曹操继续进攻,进而曹军得以攻破徐州,消灭吕布,招揽了上将张辽。

郭嘉为曹操提出的第三个建议就是趁机消灭刘备。可曹操害怕袁绍南下攻击自己,又忌惮南部的孙策北上袭击许昌。最终郭嘉精准点出两人性格,其中袁绍优柔寡断,不会直接进攻,犹豫之中战斗已经结束。

孙策则是有勇无谋,杀性大,又疏于防备,不日将死于他人报复之手,无暇北上。最终也都一一得到验证,曹操得以将刘备赶出北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后在官渡之战中,袁绍身死,其子嗣各自争权夺利,斗得不可开交。曹军麾下众人尽皆主张一鼓作气攻下冀州。可唯独郭嘉反对,他认为现在进攻也能让他们联合起来共同抗击曹军,得不偿失,最好的办法就是坐山观虎斗,等他们斗的头破血流时再出手。

而事实也正如此,曹操几乎没费多少兵力就平定了北方。

郭嘉最后一个提议就是在袁尚等人逃亡乌桓时郭嘉力排众议,坚持讨打乌桓,自此也帮助曹操彻底平定了北方。只可惜郭嘉身子骨薄弱,最终死在了行军途中,年仅三十八岁。

可以说郭嘉是曹操前期的最强谋士,曹操之所以能平定北方其中有一半的原因就是因为有足智多谋的郭嘉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身为郭嘉挚友的荀彧,自然也不是凡人。荀彧可是有着“王佐之才”的称号。同时也是最早投靠曹操的一批谋士,深得曹操信任。

在曹操麾下多年,主管内政,曹操外出征战时,曹操的内政都是由他一人负责。能将这诺大的基业打理的井然有序,荀彧的智慧自然非同一般。

至于和司马懿比忠心,那就不用过多解释了。曹操军中随便选出几个将领都比司马懿忠心的多。这完全是因为司马懿本身就是一个野心勃勃之人,一直想着独掌大权,一忍就是几十年,光这份心性就不是常人能比的。

四大名士——赵俨

要找出比司马懿忠心的人比比皆是,可要找出才智不输郭嘉和荀彧二人的却是难上加难。毕竟郭、荀二人几乎已经站在了东汉末年智力界的顶端,是这段历史中代表人物之一,但真要找确实有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人就是赵俨,一个在《三国演义》中从未出现过,但在正史上却留下赫赫威名的名士。

赵俨自幼就极为聪慧,享誉乡里,和陈群、杜袭、辛毗并称为颍川“四大名士”。赵俨当时也想找个明主投靠,好施展才学,一展抱负。可当时群雄混战不断,一时间赵俨也没发现合适的雄主。

后来为躲避战乱,特意逃到了荆州。在荆州时受到了刘表的极力拉拢,甚至许诺了诸多好处,可赵俨依旧不为所动,他认为刘表目光短浅,不是明主,故而拒绝了刘表。

后来曹操迎献帝入许昌,并在治下实行屯田制。这让赵俨意识到了曹操就是那个能帮自己实现抱负的明主,于是就和好友杜袭一起北上,投靠了曹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俨来到曹操麾下,被任命成了朗陵长。当时朗陵一地多有为非作歹之徒,赵俨先是将这群人首领抓起来,杀鸡儆猴,而后又选择一些人放掉,如此一来,恩威并施,让人信服,治下再也没有了违法乱纪之人。

后来曹操和袁绍决战的时候,因为袁绍势大,曹操麾下好多官员都和袁绍一方有联系,准备伺机反叛投靠袁绍。只有赵俨治下不为所动。当时赵俨治下的都尉还在奉命征收税赋,赵俨主动去找都尉说明情况,赵俨如今这个情况再征税,恐引起动乱。

都尉向他求助,最终赵俨亲自给负责管理后方的荀彧写了封信。上面说明了情况,随后他又建议取消对其治下的赋税,如此一来百姓必将归心。面对来犯之地也能更加卖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得知此事的荀彧当即同意,当消息传回到赵俨治下的时候,百姓欢呼雀跃,都在称赞赵俨。可赵俨没有在众人的称赞中迷失自己,而是主动协助都尉平息周边流寇,加强防守,稳定人心,也让曹操少了后顾之忧。

后来曹操军中的将领张辽、于禁、乐进因为一些琐事互相看不上眼,时常发生争吵,甚至已经出现了摩擦,如果再不及时处理,恐引起内乱。赵俨就被曹操任命为参军,去调和三人之间的矛盾。

最终赵俨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硬生生找出了矛盾点,解决了矛盾,让三位将领消除隔阂,重归于好。此事完美完成后,曹操就经常将赵俨任命为曹军,让其协调管理军中高级将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这都不算什么,最能体现赵俨才智的还是这一件事。当时关羽主动挑起曹刘大战,发兵围困曹仁,曹仁无奈之下只得派人求援,曹操得知后当即派大军前去支援,而赵俨也随军前往。

当众人到达樊城时,发现关羽将曹仁包围的严严实实的。其余援兵又没到,赵俨对着大将徐晃说道,你这点人解不了曹仁之围,曹仁又被围困,不能两军汇合共同夹击,仓促出兵恐将大败。

如今之计只有派前军进攻,让曹仁知道援兵已至的消息,进而鼓舞城中士兵士气。然后这段时间据城而守,只需再过几日,援兵就可到来。那时候再给曹仁传信,来个里应外合,如此方能取胜。

赵俨怕众人不信,甚至还立下军令状,说出了事他负责。最终在赵俨的谋划下曹军大破关羽军,解了曹仁之围。事后曹仁召集众人商讨对策,众将士都认为应该一鼓作气,消灭关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有赵俨持反对意见,他说应该留着关羽给孙权处理,如果我们逼迫的太紧,孙权恐怕会认为我们图谋他的江东,故而转头联合刘备对抗我们。

但是如果把关羽留给孙权一方处理,那么无论关羽死活不死,都将和东吴结下血海深仇,将来也不好合作了,曹仁觉得有道理,也就听从了赵俨的建议。

而事实上也都被赵俨说中了,后来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不惜举国之力进攻东吴,最终蜀国国力消耗大半,孙刘联盟也被瓦解。从此事中就可以看出赵俨的不凡,才智不输于郭嘉等人。

曹操败笔

公元220年,曹操病重,于是召集麾下大臣准备交代后事。这次托孤曹操一共召集了四人,分别是宗亲曹洪、“毒士”贾诩、名士“陈群”以及野心勃勃的司马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等四人来到曹操面前时,曹操对他们说:“你们四人都是我曹魏重臣,是我最信任的属下。一路跟随我南征北战,消灭了诸多诸侯,如今只差刘备和孙权两股势力没有被消灭。现在我不行了,这些就只能交给你们了。希望你们日后一定要好好辅佐曹丕,帮他继承我的事业,完成我未完成的梦想。”

这四人每一个都不是简单之人。其中曹洪是曹操的堂弟,算起来还是曹丕的叔叔,是为自己人,可以信任。贾诩是曹魏老臣,自从跟随曹操之后,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其极为聪慧,善于自保,不喜争权夺势,深得曹操信任。

陈群是后起之秀,是《魏律》和“九品中正制”的创始人,在曹丕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对陈群十分敬重。而司马懿则是一个聪明人,早早的就看出了曹丕的潜力,在其还不是太子的时候就投靠了曹丕,经常为其出谋划策,深得曹丕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个人选都没什么问题。曹洪虽然没有什么大才,但是好在是自己亲人,忠诚,信任度这方面有保障。贾诩和陈群就不用多说了,是为曹魏大才,一直以来都兢兢业业,没有任何不轨行为,深得曹操信任。

唯独这个司马懿选的实在是不敢令人沟通,聪明的人都知道司马懿有野心。事实上曹操也看出了司马懿的野心,他在任期间就时常冷落司马懿,从来不给其实权,只是帮忙出谋划策,如此一来,没有实权,威胁自然也就算不上大,以曹丕的能力完全可以压制。

就连曹操临终前估计也告诉过曹丕要小心司马懿。事实上曹丕也是这么做的,虽然信任司马懿,但是也不给其实权。只可惜自己英年早逝,没熬过司马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司马懿隐忍了几十年,最终在曹芳继位的时候露出了獠牙,将曹魏宗亲,以及反对自己的势力都一一消灭,为自己的孙子上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曹魏的基业也毁于一旦,最后成全了司马懿的司马家。

如果曹操当初在托孤的时候把司马懿换成赵俨,那么历史一定会改写,曹魏或许将延续百年。

结语

只可惜历史不能重来,曹操的谋划也终是成了空,千防万防最后还是没有防住司马懿。当然这也怪不得别人,一切都是他自己选的,要怪也只能怪他后世的曹氏之主活得都不够长,没能熬走司马懿。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 [1]杨强.汉晋间汝颍士人研究[D].扬州大学,2021.DOI:10.27441/d.cnki.gyzdu.2021.002005.
中国知网 [1]乔丽宾.论“辛、陈、杜、赵”——曹魏颍川士人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1989,(04):80-85.
中国知网 [1]孙崇政.郭嘉的决策奇才[J].决策与信息,1994,(12):26-27.
《三国志》
百度百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