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由于7月11日发布的2024年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报告涵盖了计算2023年预期人口所需的所有数据项,我们用2023年的数据替换之前使用的2022年的数据,更新了2024年版的预期人口报告,结果中国预期人口从世界第7位退至第13位。预期人口只依赖于当年的人口数据,没有任何主观设定参数,且具有直观可解释性,避免了实际人口、出生人口、预测人口等概念用来反映人口形势时的各种潜在误导,可以作为监测人口形势和评判人口政策效果的核心指标。

【 正 文 】

一、应该如何衡量未来人口规模?

在谈及人口规模时,最受关注的是总人口。但当下的实际总人口,受到过去出生、死亡和迁移的影响,不仅严重滞后于当下人口变化,也反映不了未来人口趋势,因而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就算从现在开始,中国一个人都不生,30年后的总人口依然有9亿多,这让很多人觉得所谓人口坍塌只是危言耸听。但如果真的如此,届时年轻人口就归零了,而百年后中国总人口都会归零。

当年的出生能反映当下人口变化,却反映不了未来人口趋势。例如,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约900万,假设出生人口一直维持在该水平,那么在80岁的预期寿命下,中国未来似乎还能维持7亿多人。但除非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以上,否则出生人口会持续下跌。如果未来生育率维持在2023年1.0的水平甚至更低,那么百年后中国连3亿都难以维持,况且人口萎缩根本没有底部。

人口预测既能反映当下人口变化,也能反映未来人口趋势,但需要对未来每年的女性分年龄生育率、出生性别比、男女分年龄死亡率做出假设,而这些假设存在极大的随意性。例如,前国家卫计委在2016年对2022年出生人口的高、中、低预测分别是1653万、1616万、1579万;就是低预测也比实际的956万多出65%,这背后主要是他们对生育率严重高估。联合国对中国未来人口也一直存在严重高估的倾向。

而“预期人口”这一指标可以综合反映当下人口变化和未来人口趋势。预期人口是指,如果生育率、平均生育年龄、更替水平、预期寿命维持在今年的水平不变,按今年的出生人口和净移入人口推算,到今年出生者达到预期寿命时的总人口。该指标的严格定义附在文后。

如果说预期寿命概括了当年分年龄死亡率,并可解释为寿命,预期人口则概括了当年生育率、更替水平、平均生育年龄、预期寿命、出生人口、净移入人口等六项反映出生、死亡、迁徙的指标,并可直观解释为未来总人口。

预期人口的计算过程不需要人口结构数据和其他年份数据,也没有任何主观设定的参数,从而可避免各种误导和操纵。因为只考虑了当年数据,预期人口当然也不是对未来人口的准确预测。有关人口预测的详尽方法,请参见黄文政《几个常识性概念和人口预测》一文。

预期人口会随每年的出生和迁移人口数据变化而变化,可以作为监测人口形势,制定和评判人口政策效果的核心参考指标。如果预期人口在不断减少,那说明人口萎缩形势在持续恶化。如果希望未来人口维持在不低于10亿的水平,那么预期人口必须要维持在10亿以上才说明政策到位。如果预期人口一直低于3亿,那可以确定未来人口规模不可能维持在3亿以上。预期人口具有如下特征:

1)如果生育率稳定,预期人口在平均意义上会作指数增减。如果生育率维持在2023年的水平,中国预期人口会以年均萎缩2.5%(即附录中的h-1)的速度持续减少。

2)预期人口对应于未来的总人口,但不反映人口结构。生育率越低,预期人口的年龄结构老化就越严重。如果两个国家的预期人口相同,低生育率对应的预期人口中的年轻人口则更少。

3)预期人口对生育率的变化非常敏感。由于生育率的显著下降,根据2023年数据计算的中国预期人口,比2021就减少了足足35.5%。

4)如果将计算预期人口所需的各项年度数据,用过往一些年份的平均值替代,那么预期人口的波动性会减少,但对人口形势的变化自然也没那么敏感。相比而言,我们更倾向于计算每年的预期人口,再用过去一些年份的预期人口的平均来反映趋势。

5)受人口结构影响,中国出生人口的萎缩会先放缓后再加速。中国预期人口因忽略当下人口结构,短期内会低于稳定生育率下的预测结果,但长期来看两者会趋同。

6)预期人口的计算基于当年人口变化数据,并未考虑这些数据未来的变化。例如,印度和非洲国家的生育率有望持续下降,因此到今年出生者达到预期寿命时,这些国家的实际人口应该会显著低于现在计算的预期人口。而对生育率提升的国家和地区来说,其未来实际人口则会高于预期人口。

总的来说,预期人口可认为是按当年的人口数据外推的未来人口规模。当然,现实的人口变化不会只是服从简单的外推,但在确定的影响因素出现之前,我们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未来人口就严重偏离预期人口。例如,我们目前能想到的现实因素几乎无一例无都在继续拉低中国的生育率,所以除非大力鼓励生育,并没有理由认为中国未来人口会高于预期人口。如果低生育问题得到改善,那这一定会体现为预期人口的增长。反之,如果预期人口节节走低,那说明低生育率问题在不断恶化。

二、世界各国和地区以及主要国际联盟的预期人口

下表列出迄今所需数据完整的2023年的世界主要国际联盟和实际人口和预期人口,以及实际人口排在前60位的国家和地区的实际人口和预期人口。该表格还涵盖了计算预期人口所需的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注:国家和地区按预期人口排序。人口数据的单位为万人。实际人口、出生人口、生育率、平均生育年龄、预期寿命、净移入人口以及计算更替水平所需的出生性别比,女性至40岁、至60岁、15至60岁的死亡率均来自联合国2024年世界人口展望有关2023年的数据。预期人口后面括弧里面是2023年预期人口相对于上一次世界人口展望,即2021年预期人口的增幅。考虑到2023年数据受到俄乌战争的影响,俄罗斯、乌克兰和欧盟各国的净移入人口使用2021年的数据。

根据此表格,在2023年,虽然中国拥有14.26亿的实际人口,占世界比例为17.6%,居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第二位,但中国预期人口只有2.55亿,占世界比例仅为2.03%,退居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第13位,显著低于美国和印度尼西亚。该表还对比了中国与世界主要国际联盟在2023年的实际人口和预期人口:

中国2023年实际人口是经合组织的1.02倍,但2023年预期人口仅为其23.2%。

中国2023年实际人口是五眼联盟的3.43倍,但2023年预期人口仅为其62.5%。

中国2023年实际人口是欧洲联盟的3.22倍,但2023年预期人口仅为其87.9%。

中国2023年实际人口是阿拉伯国家联盟的2.95倍,但2023年预期人口仅为其17.4%。

中国2023年实际人口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2.07倍,但2023年预期人口仅为其38.6%。

中国2023年实际人口是由突厥国家联盟的8.46倍,但2023年预期人口仅为其98.7倍。

简言之,中国实际人口与经合组织相当,对五眼联盟、欧洲联盟、阿拉伯国家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和突厥国家联盟都具有压倒性优势,但中国预期人口则只有经合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和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几分之一,也被五眼联盟,欧洲联盟甚至突厥国家联盟超过。中国实际人口与印度相当,是美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四五倍,但预期人口只有印度的1/6,美国和印度尼西亚的80%左右。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预期人口下降非常快,2023年相对2021年,预期人口下降了35.5%,排名则在所有国家中从世界第7位退到第13位。这可以归因为生育率和出生人口的大幅下滑。由于2024年生育率和出生人口有望小幅反弹,中国的预期人口也会相应上升,但除非大力鼓励生育,之后整体趋势依然是继续滑落。当然,目前预期人口排名在中国之前的印度和非洲国家生育率在未来应该会大幅下降,其预期人口在未来也会减少,而生育率提升的国家的预期人口则会增加。

三、人口规模决定中国未来

人口规模效应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力量,这包括空间上由交流和互动凝聚的横向规模效应,还包括时间上由知识和技能凝结的纵向规模效应。如果把全人类想象成一个网络,任何一点的发达程度取决于该点能够连接的按紧密度加权的纵向人口和横向人口。

从这个框架来看,我们与美国的竞争并不是14亿与3亿多人的竞争。美国与经合组织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乃至政治和安全上的整合带来的横向人口,再加上美国自工业革命以来长期技术和知识积累带来的纵向人口,让美国能仰仗相当于中国至少20亿人口体量的规模效应。中国的实际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但预期人口却只有美国的80%,预期人口中的年轻人口更是远远少于美国。

中国现在的实际人口与经合组织相当,但预期人口不到经合组织的1/4。相对于内部联系更为紧密的五眼联盟,中国更是从实际人口是其3.43倍降为预期人口仅有五其62.5%。该联盟内部联系紧密度甚至不亚于中国。例如,一个软件工程师从加拿大转移到美国工作,可能比从河北转移到北京更容易。而对中国进行军事围堵,澳大利亚甚至比美国更为积极。

中国预期人口被经合组织乃至五眼联盟碾压,甚至被美国超过,预示着中国如果不能大幅提升生育率,未来将彻底丧失对美国的横向人口规模优势。在这种情形下,美国乃至西方对中国已经缩小的纵向人口规模优势可能再一次拉大。

我们会在未来更详尽地解释规模效应及其核心意义,系统性地论述为何人口规模决定中国命运。人口的负面意义是微观、直接和短期的,而正面意义则是宏观、间接和长期的。要理解人口的规模效应,需要体系性和框架性的思考,而这在长期负面看待人口数量的中国社会尤其艰难。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为了维持中华民族的薪火相传,确保民众过上有品质的生活,把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将预期人口稳定在确保国家有充分竞争力的水平以上,是必须要做到,而且一定能做到的。

以后育娲人口会在联合国人口展望报告公布之后一周内,发布世界各国家和地区以及主要国际联盟的预期人口,旨在让大家能更好地判断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联盟未来的人口数量并评估人口政策效果。欢迎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呈现和传播本文的数据和观点。

附录:预期人口的定义

相对于更替水平r,生育率F意味着当年出生人口是上辈出生人口的F/r倍。在平均生育年龄A下,这个倍数换算成出生人口的年变化率则是 h = (F/r)^(1/A)。

从今年到今年出生者达到预期寿命E时,累积出生人口相对于今年出生人口的倍数则是1+h+h^2+…+h^(E-1),即 (1-h^E)/(1-h)。当h趋于1时,该倍数收敛于E。对出生人口P和净移入人口I,我们定义预期人口如下:

预期人口 = P * (1-h^E)/(1-h) + I * E。

上式可理解为从今年到今年出生者达到预期寿命E时,累积出生人口总数和净移入人口。如果把预期寿命看成是实际寿命,预期人口就是今年出生者达到预期寿命时的包括净移入人口的总人口。

那么如何计算更替水平r呢?在出生性别比S和女性到平均生育年龄的死亡率d下,100+S个活产婴儿,对应100个活产女婴以及100*(1-d)个达到平均生育年龄的女性。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用r = (1+ S/100)/(1-d)来作为更替水平。

由于联合国数据只提供女性从出生到15岁的死亡率D15和到40岁的死亡率D40,我们用如下插值公式来估算女性到平均生育年龄的死亡率:

d = (D15 * (A-15) + D40 *(40-A))/(40-15)。

在解读预期人口时,我们视预期寿命为实际寿命,视平均生育年龄为实际生育年龄。这些做法在数学上相当于以平均值来代表个体,有助于赋予定义直观可解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