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政关注人口问题

黄文政关注人口问题

关注
1776粉丝
0关注
509被推荐
IP属地:广东

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 育娲人口智库专家

3枚勋章

关注人口问题

  • 我们不需要别人来教我们如何做人
    数百年来,伴随着西方军事、经济和文化向外扩张,西方政治理念也在全球得以广泛传播,并因此深刻影响了各地的思维方式。在中国,这个影响的后果之一是很多知识分子习惯于从西方的思维框架来审视华夏的政治传统。 这种思路当然有借鉴他山之石的正面意义,但也有割裂和否定自身传统的负面意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不少中国知识分子会认为,中国的文化土壤没有产生自由主义传统,并因此自惭形秽,似乎觉得没有西方的启蒙我们连人都不会做,个别人甚至进而掉入有害无益的逆向种族主义陷阱, 但在我看来,这种思路有将西方特定的历史经验过度泛化的狭隘性。自由意志或者自由选择,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是生命最基本的诉求,属于零阶的默认状态,本身并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教化。 反之,为了实现公众利益,保障他人权益,才需要从对自己的选择在某些方面进行约束。也就是说,从群体层面来说,约束才需理由,需要教化。文明的演化,通常表现为这些约束的出现,无论其是权力、道德伦,还是法律法规的形成。 然而,生命都有过度归因的倾向,而权力和各种社会约束一旦形成,都会有自我强化的特征,因而反过来可能会侵蚀到公众的利益和个体权益。而只有当特定的约束给个体带来的代价,超出其减少的伤害时,反对约束才具有正义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自由主义成为西方传统,与中世纪神权高度压制个性不无关系。西神权通过圣经和教会不仅干预到公众日常生活,甚至深入到每个人的精神层面。这种压制给个体带来了严重的伤害,才让自由成为一种具有正当性的主义。 而中国过去的皇权主要涉及到群体利益,如维持秩序,抵御外敌,繁荣社会和推行教育等。皇权甚至都不下县,而是通过家庭、宗族这些自相似结构来构建社会秩序。 简言之,华夏文明中的皇权,并不具有天然的神性,其法理基础是有顺应民心的德行,让其具有与天沟通的特权。但皇权如果逾越这一角色而严重伤害到民众时,就理应被推翻。这当然又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华夏文明中,大家骨子里就是平等的,所以才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与西方神权带来的天生不平等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不需要别人来教我们如何做人。
    热点情报所
  • 做到哪些才真正令人满意?
    我一直觉得中国真正的优势是聪明、上进、勤劳,优秀同质而且数量众多的民众,地处欧亚大陆东端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以及华夏文明一脉相承的底色。基于此,只要不陷入动荡,维持基本的激励机制,中国想不发达都难。因此,我认为中国宏观政策仍然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昨天有人问我,2024年底科技成就的大展示是否让我改变了这个判断。坦率地说,没有。我之前就认为中国相对于西方的工业和科技潜力乃至实力普遍被严重低估,从而并没有在公共叙事中得到充分体现,因此还远未给民众带来足够的现实利益。当然,这次所展现的科技进步确实比我预料的更快,但这并没有改变我对宏观政策仍存在严重不足的看法。 那么在何种情况下,宏观政策才算真正令人满意呢?在我看来,把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以上是宏观政策的头等大事,因为这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基础,需要社会底层逻辑和机制的根本性改变。做到这点,宏观政策才算70分满意。在此基础上,让中国成为人均GDP最高的几个国家之一,那才算90分满意。
    热点情报所
  • 近期展示的尖端科技盘点
    中国在2024年年末已经展示了的加上在2025年年初有望展示的军事和其他领域的尖端科技成就中,几乎每一项都是了不起的大杀器。这些成就包括: 一、成飞和沈飞两款凝似六代机。 二、076电磁弹射两栖攻击四川舰。 三、神雕WZ-9大型反隐身无人预警机。 四、攻击11无人机。 五、时速450公里的CR-450高速列车。 六、旋转爆震发动机。 七、宇树科技机器狗。 八、深度探索大语言模型。 九、鸣镝-22七马赫临近空间宽域飞行器。 十、武直-21。 十一、空警-3000? 十二、轰-20? 十三、运-40?
    热点情报所
  • 自由主义与语言含糊性
    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理念冲突与情感矛盾之深,往往远超过这些派别成员之间,个人品行和对具体事物看法的差异。原因之一是这些派别的理念标签凝聚了太多联想、情感和记忆,而基于宏大标签的争斗,自然会裹挟强烈的情绪和意志。美国法官汉德下面这几段话,在自由主义叙事中耳熟能详: 所谓自由,并不存在于宪法、法律和法院中,而是存在于人民的心中。 自由的精神,就是对何谓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 自由的精神,就是尽力去理解别人想法的精神。 自由的精神,就是兼顾各方利益,没有偏见徇私的精神。 自由的精神要求人们牢记,即使是一只坠地的麻雀,也不能对其视而不见。” 然而,在我看来,这种文学排比句中概念的扩展及其激发的联想和情感,只能说明自然语言含糊性,能够赋予自然语言强大感染力和政治动员力。针对汉德的原话,我们也可以做如下更准确的表述: 自由的精神,说不上是对何谓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后者其实是怀疑和宽容精神。 自由的精神,说不上是尽力去理解别人想法的精神;后者其实是善解人意的同理心。 自由的精神,说不上是兼顾各方利益,没有偏见徇私的精神;后者其实是公平和公正。 自由的精神,更说不上是要求人们牢记,即使是一只坠地的麻雀,也不能对其视而不见;后者其实是慈悲为怀的同情心。 自然语言因其自身的含糊性,天然具有被政治操纵的空间。所谓政治操纵,就是将某个含糊的概念,例如将自由精神这种词汇,通过上述牵强附会的关联,激发人们内在的诸多情感和联想,从而传播某种标签来构建特定的政治叙事。但从严格语义来说,上面那些美好的人类情感与自由这个概念并没有多少直接的关系。汉德法官这种扩展和对联想和情感的激发,就是文科比理科厉害的地方。
    热点情报所
  • 育娲人口智库招聘女性作者启事
    育娲人口智库旨在促进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构建,致力于实现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计划招聘一位女性作者,参与两本书的创作工作。这些书籍将基于智库收集的数十个家庭案例,以学术严谨的态度,总结和提炼他们多生散养的经验和心得。我们将为被聘者提供: • 采访案例所需的差旅费用; • 与国内顶尖学者和企业家合作的机会; • 书籍出版过程中由出版社承担的所有费用; • 在相关平台推广书籍的所有费用; • 扣除上述成本后的书籍出版收益,作者按比例的分成部分。 应聘条件如下: • 至少有生育和养育两位孩子的经验; • 具备一定的写作经验; • 认同多生散养的理念。 如果您对此感兴趣,请通过添加育娲人口智库的微信号yuwarenkouzhiku联系我们,并提交以下资料: • 您的个人简历; • 你的个人自述; • 你的一至三篇代表性文章; • 您支持多生的10个理由; • 您支持散养的10个理由。
    热点情报所
  • 鸿蒙next在能否在操作系统层面提供安卓虚拟机?
    将华为手机升级到纯血的鸿蒙next的一个主要担忧是,很多没有来得及适配鸿蒙的安卓应用无法使用,而已经适配的应用也可能会有功能上的限制。 针对这种困境,我今年6月28日在微博上提到 “鸿蒙next无法调用安卓的应用,所以将鸿蒙4.0升级到next将有少量应用无法打开。不知道next会不会提供虚拟运行方式,确保未被鸿蒙化的应用能够在牺牲性能的代价下保持运行。” 当时看过很多谈及鸿蒙next的文章和视频,但似乎没有看到他们提到这种明显的保底方案。不知道这是因为我孤陋寡闻,还是背后有我未知的考量。 这几天,我很欣慰地看到,卓易通可以让升级到鸿蒙next的华为手机运行未适配鸿蒙的安卓应用。按我的理解,卓易通就是在鸿蒙ext下提供一个安卓虚拟环境,然后在此环境下运行未适配鸿蒙的安卓应用。 这种方案与我之前提到的虚拟机方式应该是差不多的,只是我当时没有料到这个虚拟机是由第三方而非华为自己来提供。不过,我到现在依然认为,华为自己如果能在鸿蒙next的操作系统层面直接提供这种虚拟环境,用户的切换体验会更好。 例如,以后纯血的鸿蒙next每次升级后,在用户打开特定应用时,系统可以给用户提供不同选择:保留应用原样,将鸿蒙版的应用退回到安卓,或者将安卓版应用升级到鸿蒙。这种切换选择,应该只有在操作系统层面才比较能实现。 如果做到这点,那么用户升级鸿蒙next就基本不会担心了,而且使用体验会非常丝滑。当然,现在通过第三方的卓易通来实现,用户对切换也是基本无感,但我觉得这种无感与操作系统层面的无感还是有显著的体验差异的。 华为之前发现一万个适配鸿蒙的应用和元服务,可以满足用户99.9%的使用时长,这个数据可能让华为低估了重构应用生态的难度。 但实际上,人们的关注的往往是自己失去什么,而不是得到什么;缺损的功能会远比实现的功能更会引起用户的注意力。因此,真正决定用户体验恰恰就是那缺损的0.1%,而要补足0.1%的短板,可能需要再花原来十倍的力气。 基于此,我觉得在鸿蒙Next的操作系统层面提供虚拟机依然是一个不错的方案。那么需不需要担心,提供安卓虚拟机运行环境 会降低应用开发者推出适配鸿蒙的动力? 我觉得其影响正反两方面都有。给安卓应用提供在鸿蒙next下运行的虚拟环境,固然会降低适配鸿蒙的紧迫性。但其带来的切换体验的丝滑,也会快速扩大切换用户群体,而这些新增用户带来的性能升级需求,也会给应用开发者带来适配压力。 再说,方便用户应该是一个基本原则,而且华为其实是可以通过鸿蒙next的系统本身来控制这个适配过程的。 不管如何,这种应用生态的切换,涉及到整个业界的方方面面。如果不是美国打压带来的助力 ,华为恐怕也没有足够的动力底气来做这样的大事。当然 ,所有这一切背后最基础性的因素还是,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以及快速发展给中国带来的按时空联系紧密度加权的规模效应。在为华为的进步欣慰的同时,永远不要忘记这个基础在面临坍塌。
    热点情报所
  • 在网易花两天时间做了六个多小时的访谈,谈及人口问题的方方面面。特别感谢网易采访编辑的耐心和付出。不过,网易出于谨慎的审核原则,仅以短视频形式发布了可能不到10%的内容,这点很遗憾。
    黄文政谈“起点收入”:将经济活动中的交易增加值按一定比例无偿分发给老百姓 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网易财经、网易财经智库联合主办的2025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于11月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以新引质 重焕活力”。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黄文政接受专访时就改进收入分配机制、促进生育、教育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以下是对此次专访内容的要点精编: 详谈“起点收入”:将交易增加值一定比例无偿分发给老百姓 在讨论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时,黄文政提出,人活着本身就是价值,工作只是为了活得更好的代价。除了工作外,人还是基因多样性的承载者、文化语言的传承者,孕育杰出人才的人口基数的贡献者,更是亲友的陪伴者和他们人生意义的加持者。然而,按目前的经济机制,人的价值中只有通过工作才能体现。人工智能的发展有望挑战并改变这种偏差。 他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大量工作被取代;这让社会以更小代价,获得更大产出,对人类整体本来是天大的好事。但由于机器的迭代会快于人类技能的提升,随着工作被机器取代,许多人可能变成经济意义上的“无效人口”,他们缺乏市场所需的技能,从而无法获得收入而面临困境。这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与技术进步的初心背道而驰。 如何应对这种情况?黄文政很多年前就提出了“起点收入”概念,他的想法类似于无条件普惠性的基本收入,但加上了反馈机制。在他的构想里,若所有交易能实现电子化,则每笔交易得增加值中的一定比例,可以通过电子化的支付体系分发给全国百姓,该比例可依照就业市场工资走向自动调整,形成一个反馈机制:如果就业市场工资上升,意味着劳动力可能短缺,那么分配给民众的钱就应减少;如果工资稳定或者下降,意味着劳动力可能过剩,那么分配给民众的钱就应增加。发放对象还可以与年龄挂钩,在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或者目标生育率时,对新生儿和儿童的发放金额上升,一直升到生育率到位。 此外,黄文政反驳了普遍发钱会导致懒惰的观点。他认为发展的目标是让人们更省力,有更多生活方式的选择,无需过度内卷。即使按照上述思路给民众发钱,社会也仍然是多劳多得的——那些愿意赚更多钱的人会去工作,而不需要赚那么多钱的人,也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从而使社会更加和谐。更不用说,生育和养育本身就是最有价值的工作,给新生儿和孩童发钱更能公平地体现这点,从而大幅提升生育率,维持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民众收入增加会真正提升内需,促进经济和技术发展。 他总结道,经济发展的目的应该是让全社会减少总的工作时间,在有更多闲暇的同时获得更多的产品和服务。这背后则是技术的提升,而按时空联系紧密度加权的人口规模效应则是这种技术提升的基础。 若生育率提高,我们未来人均GDP会更高,储蓄和养老金等财富也会更有价值 黄文政认为,如果生育率提高,相对于生育率维持在低位,不仅创新和规模效应更强,让人均GDP增速更快,也会让目前的储蓄和养老金等财富将会在未来更有价值。未来,我们将会依靠这些资产换取年轻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而若这些可交换的产品和服务变少,这些资产的购买力就会下降。所以,高生育率预示着社会经济技术水平和人均GDP的提升,这直接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生活品质和的财富价值。 人口趋势的变化也会对众多行业产生深远影响。生育率提高有助于教育、房地产、消费电子、汽车等各个行业的发展。促进生育有助于中国在技术领域获得强大竞争力,进而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按目前的生育率和出生人口推算,中国现在的预期人口只有2.55亿,远低于14亿的实际人口。要维持足够的竞争力和独立自.主,中国人口应该尽快将预期人口恢复到10亿以上。 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生育激励力度,包括完善生育休假制度、税收减免等。例如,对生育家庭发放养育金,从0岁到18岁持续发放,金额可根据孩次递增,一孩每月1000元,第二孩每月1000元,第三孩和后面的孩子每孩每月3000元,使生育家庭能获得与工作相当的收入,从而提高生育意愿。同时,养育金应该由中央政府统一发放,地方政府则可根据情况进一步加码。这是因生育激励只有在全国范围跨期才能形成闭环,而且只有中央政府才有相应的手段。在税收方面,他建议对高收入家庭生育给予更多税收减免,如生育三个及以上孩子的家庭可免交个人所得税,以鼓励中高收入家庭生育。 此外,他还提出了推动教育改革,缓解家庭教育成本压力的措施:一是改革考试制度,如增加年内可选择的标准化考试的次数,降低学生压力;二是调整学校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学生毕业成绩和入校成绩的提升幅度,而不是只看学校学生最后毕业成绩;三是优化教育内容,不只是避短,更要杨长,给偏才足够的机会,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四是将义务教育向两端延展,向上涵盖高中阶段,并向下伸至幼儿园和托儿,同时缩短学制,提高教育效率,减轻学生和特别是家长的教育负担,鼓励年轻人先成家后立业,促使年轻人能够更早婚育,以免未来留下人生遗憾。
    热点情报所
  • 不应掉入进步主义陷阱
    我说的进步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理念,即认为人类社会演化具有单一方向,符合这个方向就是进步,反之就是落后。这种进步/落后的区分不仅只是技术意层面的,更是社会价值观层面的;进步才是正面的,反之就是负面的。再从社会价值观层面进阶到道义层面,进步的才是文明和正义,反之就是野蛮甚至邪恶。 这种理念等同于用一个一维模型来刻画乃至框定人类社会的复杂演化,因此必然导致各种拧巴和扭曲。在这种理念下,凡事都会贴一个进步/落后的标签,一旦贴上进步的标签,那就是好的,文明的,正义的,是追求的目标,而贴上落后的标签,那就是坏的,野蛮的,邪恶的,是需要摒弃甚至消灭的。 或许因为经历了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上升,中国可能是陷入进步主义陷阱最深的一个社会。例如,保守在中国就是一个负面而非中性的词汇。中国的左右各派思想很少不受到进步主义理念的影响。而在中国的话语体系中,进步通常又与西方化紧密捆绑,以至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文化乃至精神上的自我否定过程。 在更大的历史时空里,进步与否并没有那么基础,更不足以充分体现价值好坏和道义是非。而从逻辑自洽的角度来看,生命的终极意义是延续和兴盛,这包括个体的生存和群体的繁衍乃至发展壮大。 因此,在价值观乃至道义层面衡量一个变化的好坏最终需要从这个角度来探讨,而不能只是将某个特定时期的历史经验根据一维的进步观来进行简单外展。进步主义那种认为自己天然就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说好了是傲慢,说坏了就是愚昧。如果因此导致暴力和杀戮,那就是邪恶。
    热点情报所
  • 人类是荷尔蒙的奴隶吗?
    近日,有位微信群的群友讲述自己一个朋友的观点:人类不过是荷尔蒙的奴隶,父母对孩子的爱并非源自内心真正的情感,而是被激素驱动的反应。与此类似的观点还有:人是基因的奴隶,人类所有的努力,包括生存和繁衍以及由此衍生的感情和情绪,都是服务于自私的基因,让其确保自己的永恒不灭。 这些观点背后是假定存在一个不受激素影响的,没有任何情感和情绪的,完全自由自在的所谓“真正的自我”。人的喜怒哀乐当然都有物质基础,但谁会愿意抽取所有这些情感和情绪,做一个“真正的自我”呢?那样“真正的自我”与行尸走肉有何区别?如果人们不愿意做这种切割,那不正说明这些“情感和情绪”实则是我们自我意识的重要部分,甚至是我们生命中最核心最绚丽的部分吗? 抽取掉这些核心的部分, 你还是你吗?这个抽取的过程其实是“自我”意识的极端窄化:从最初的,将家庭、民族视为“自我”的一部分,退化到与他人切割的原子化的“自我”。再从生理/精神上个体意义的“自我”,抽干所有的情感和情绪,退化成一个干枯的“自我”。然而,当我们退到这种极端之后,我们最终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在这个意义上,最自私的人,其实也是最可怜的人。 相反,一个人的“自我”从当下的抽象的最小的“自我”,可以扩展到饱含情绪和感情,负有责任的“自我”,再进一步到涵盖亲人、朋友、民族乃至人类的“自我”。在这个过程中,你或许会受到更多的约束,变得不那么独立,也承担越来越大的责任,但与此同时也会收获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而你的“自我”也体现出了更大的价值。 现在网络上年轻人流行一句话:“我不生就没有软肋。” 严格来说,这句话并没有错,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不就是在说,你的生命没有了更在意的东西,因此才没有了牵挂吗?当我们把生命的各种意义一点一点抽去后,最终留下的只会是一片虚无。因此,抛开家庭和社会责任,生养后代其实也是给自己的人生赋予更丰富的意义和价值。 生养所赋予和丰富的人生意义不仅在空间上,也在时间上可以体现。虽然生养带来的快乐是未有这种经历的人难以想象的,但需要承认的是,生养确实需要付出代价,尤其是在25-50岁这段时间。而在50以后,孩子带来的意义以及与下代人的接触体验则与日俱增,而随着寿命的延长,这个收益阶段会越来越长。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从逻辑自洽的角度来说,人生的终极意义在于延续,这包括个体的生存和群体的繁衍,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兴盛,而个体的情感和情绪以及群体的伦理和规则则是实现这一终极意义的各种激励机制。当然,这是另外一个更大的话题了。 黄文政、郭准均
    热点情报所
  • 前不久,我太太带领我“视察”了一下位于上海青浦的华为练秋湖基底。好像园区并未对访客开放,不过我们走到一个大门时,门口正好来个几大车做零工的工人,我们跟着走进接待室听了听工头的工作安排,就随着大家大摇大摆进入了园区。
    园区巨大无比,一眼望去赏心悦目,里面有湖泊、草地和树木,小桥,更有错落有致的建筑物,还有时不时穿梭往来的小火车。虽然我会希望园区体现一些中国文化的特色和底蕴,但需要承认的是,练秋湖园区里,无论是景观、建筑还是内部设施都是一流的。在这种工作环境里,不出一流研发成果也说不过去。
    热点情报所
  • 为何美国大选不值得我太关注?
    我对美国这次大选的关注度基本为零,不是刻意去忽视,而是认为它被过度媒体和舆论过度关注了。而且,如果真有什么重要的信息或者观察视角,我也能从自媒体或者微信群的交流看到,所以这个话题也根本不值得我花多少花时间去深入研究。 人们对美国政治倾注过度的关注,也反映了一个普遍的我称为“首位光环”的认知现象。就像在百米短跑赛中一样,冠军比起亚军可能只快0.01秒,但其获得的关注度可能十倍于亚军。美国作为很多人眼里的唯一超级大国,其一举一动都受到比起实际能力和影响大得多的关注度。 然而,如果我们要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演化的底层逻辑,最好的做法是,对不同部分给予与其针对我们的现实重要性成比例的注意力,因为这样才可能更有效得利用观察数据,得出对我们更具普遍意义的观察和结论。 因此,我宁愿花费更多时间去了解缅甸或者其他国家的内部纷争,也无意去过度关注美国的政治宫斗。这也是因为缅甸内部充分复杂,而且与我们相关性不小。作为一个整体,美国再如何复杂,也不过就是诸多观察样本点的一个观察点而已。尽管这个观察点相对比较重要,也有一定的先导性,但根据一个数据点研究来讨论去,能得出多少对我们有参考价值的普遍规律呢?
    热点情报所
  • 从不同视角看待群体性极端事件
    珠海事件余波未落,又发生了无锡事件。这类群体性极端事件给公共心理带来的冲击不言而喻。对此最常见的解读,是将其与社会不公导致怨恨联系起来,而最常态的反应,则是各种排查与防范措施的强化。 我完全理解这些解读和反应,其实我在育娲2024年7月31日的一周新闻回顾和点评中,就列出上半年的检察机关办案数据并撰写评论。其中的评论部分如下: 今年上半年犯罪同比上升18.5%,可能与经济增长放缓不无关系。失业和低收入者是最容易受到冲击的人群。长远来看,由于人工智能更新远快于人类学习速度,未来可能有大量人口不具有市场所需的技能,导致以劳动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制度崩溃,从而引发更多的人成为低收入甚至无收入者,而结婚率和生育率的大幅下滑也意味着未来很多人会无牵无挂,一旦遭遇困境更容易选择用恶性方式来报复社会。解决上述问题的最终出路是向全民,尤其是生育家庭普惠性发放起点收入。不仅可以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存需求,还能提升生育率,激发内需,还能恢复经济的快速增长,更能大幅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和对国家认同感,真正落实以人为本。 给定上述评论,我还是希望从其他视角来简述一下我对群体性极端事件的看法。在此之前,我再次强调下面评论绝不意味着是要否认当下各种社会不公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 一、群体性伤亡会比分散性伤亡的心理冲击力大得多。如果全国一个月内增加50件相互独立的凶杀案,人们基本无感。但这些凶杀一次性发生,给社会心理带来的冲击力可能要大100倍,虽然两者对应的社会风险是一样的。 二、群体性极端事件有很强的传染性。一个地方发生这种案件,可能激发另一个地方有人出来效防,导致这类案件波次性出现。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范围和速度大为增加,都有可能强化这类案件的传染性。 三、由于极端的群体性事件带来的心理冲击,远远大于其实际影响,枯燥无味的统计数据其实要比耸人听闻的案件更能反映现实风险。在此方面,包括中国在内东亚凶杀率其实要远低于世界其他地方。中国是全球最安全的国家之一没有疑问。 四、由于极端事件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人们很容易对其做出过度归因。举一个相反的例子。如果一个邻居中了彩票,我们试图解释为何是他,而不是我中了彩票,并据此深刻反思。那么最后得出的,恐怕是应该多买彩票这种荒谬的结论。 五、然而,需要承认的是,社会机制的改进对常态性事件的反应通常是滞后或者严重不足的。因此,极端事件带来的心理冲击及其可能促成的机制变化,则可能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例如,这类极端事件的发生可能会倒逼一些正面的变化,如沟通渠道和矛盾缓解机制的建立,以及某些安全措施的改进等。 六、基于对其风险水平的判断,我不会担心这类极端的群体性事件对我的家人和我的影响,但会比较忧虑,过度反应激发出一些没有太多有效性的应对措施,例如费时费力的过度排查 ,甚至关闭一些公共场所等。这些成本是由整个社会来承担的。 七、为何人类容易对群体性极端事件做出强烈的反应?我个人猜测这可能是因为人类的心理机制,在生物学意义上是在原来几十人的小范围部落的社会形态下演化出来的,现在却硬生生被信息技术扔到了几亿乃至几十亿人的社会氛围中。这种感知环境的变化,自然导致各种不适应,尤其会导致对群体风险的误判。 附图是列出了世界各国凶杀率地图。值得一提的是,该图并不能充分反映中国乃至东亚的凶杀率之低,因为中国的凶杀率仅为图中最低一档上限的几分之一。例如欧洲大部分国家,地中海沿岸以及加澳等国凶杀率都要远高于中国,但在图中都是一样的颜色。
  • 分析和解读问题最不需要的就是神话
    我根本就不认可美国擅长0-1的创新,而中国只擅长1-100的拓展,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科技发展是体系性的,所谓领先基本就是整体领先,而领先则意味着技术达到前沿。只要达到前沿,每往前走一步都是创新,你想不创新都难。 中国过去一直是追赶,也就是主要学习或者重复别人纵向积累的东西 ,这种状态下谈何创新?现在中国军事科技接近达到前沿,未来几十年这里领域的创新定会层出不穷。从这次珠海航展,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这种势头。 美国特别擅长0-1创新这种说法,其实就是一个神话。所谓神话就是把某个对象的成就归因于这个对象自身,而非这个对象某种拥有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因素。我们分析解读问题最不需要的就是这种神话,以及由此衍生的崇拜心理。相信神话就会成粉,而一粉就傻十年。 希望我们也避免陷入自己的神话,而是切实地维护和巩固我们创新的基础,也就是按时空联系紧密度加权人口规模效应。为了在全球取得并且维持在科技上的主导地位,我们需要尽快将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以上,确保中国预期人口从现在的2.55亿提升到至少10亿以上。 我1992年去美国念博士,给家人的第一封信中就说,我觉得美国就那么回事,中国好好做没有不超过他们的理由,所以今天中国的科技进步对我谈不上意外。虽然我看到中国今天的成就会非常欣慰,但想起支撑这些成就的人口基石面临坍塌却更感痛心。真不希望我们稀里糊涂地看着高楼起,然后又稀里糊涂地看着高楼塌。
    热点情报所
  • 前几天看一个商务人员拍的朝鲜大街的视频,也见到有些人背着手在走路。这个散步姿势貌似是东亚文化里面特有的,但现在似乎越来越少了。
    想起中国还有一个特有的姿势,就是拿来三个手指伸开,对着对方友好地轻轻地点点,“你啊……”。美国人这样点,比较用力,表达的意思一般是指责或者确定就是你的意思。 还有一个中国比较特殊的是,欢迎的人鼓掌的时候,被欢迎的人也会鼓掌回礼,不知道这是不是从前苏联传过来的。要说起来鼓掌握手都是从西方传来的,可惜的既优雅又健康的作揖礼却消失了。 现在西方一些身体姿势也传到中国来了,比如两个手指举到肩头做猫爪那样抓一抓,表示一点一点啥的。这里面最恶俗的这是竖中指,甚至一些女孩子也学会,看着头皮都麻。 还有,像我太太生气否定一件事情时,就会头和身体颤一下,明显就是在美国染上的习惯。每次我看着就头疼,想说可是每次话到嘴边总没敢说出来。
    热点情报所
  • 从加拿大拥挤的公交站说起
    今天看到一个加拿大加尔加里公交站景象的视频,公交车刚停稳,一大群人哄涌过来推搡着挤上车,而更多挤不上任只好继续等待。视频的提示词是,“这是今天的加拿大,有没有80年代中国的感觉?” 忍不住看了下视频下面的评论,其中储蓄最多的是下面两个关掉。 一、加拿大不是地广人稀吗,怎么也这么多人? 二、印度人已经把加拿大印度化了。 这两类评论要多么不靠谱就有多不靠谱,所以我就把视频发到我经营多年的人口群,让大家猜测并分析一下为何会有这些不靠谱的评论。 没想到的是,最先蹦出来的恰恰正好是两个几乎一模一样的评论,真是一个枪口撞死一个。我苦口婆心在群里解惑这些年,结果群众们的认知,丝毫步比大街上的群众更深刻…… 算了,还是解释一下这两个评论为何不靠谱吧。 第一个评论显然是把一个股国家人口数量少,与公共设施平均使用者少等同起来了。然而,决定公共设施是否紧张的是,供应和需求的相对比,与所属国家人多还是人少几乎没有什么关联性,只是“人多”这个词把两种意义完全不同的状态关联起来了。 第二个评论同样不靠谱。到2024年,印度裔占加拿大人口也仅有5.2%。只是印度人大量移民加拿大,特别是印度移民弄脏加拿大海滩的报道,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让人以为加拿大已经印度化,而印度于与人多以及人多带来的拥挤更是深刻在无数人的脑海里。 可以说,无论是自媒体还是主流媒体, 都对这些无厘头的关联起到了推波助澜多作用。例如,报道印度人口众多的文章,很多配图就是人头攒动的街道,或者车顶爬满人头的火车,虽然后者其实大都是孟加拉国宰牲节的返乡潮景象。 归根结底,这些不靠谱的联想很大程度是自然语言惹的祸。具体来说,就是构成人脑认知机制的神经网络的节点,因自然语言的含糊性被错误搭线关联。这也是为何我一直觉得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人工智能,走不了太远的原因之一,因为词汇所张成空间,相对于对应的物理空间,可能被严重扭曲。如果人工智能不能很好地表达现实中的物理世界,而只是限在自然语言空间中,不太可能助力人类太多。
    热点情报所
  • 虽然转世不下10次,但讨论杂乱无章的“人口与未来”微信群,依然生机勃勃的样子。要是中国人口也是这样生生不息就好了。下面是这个微信群的规则,部分反映了群主对言论和讨论的看法。
    “人口与未来”微信群规则   1、本群是关注人口问题,推动中国恢复可持续性生育状态的朋友之间,探讨问题和交流思想的场所。 2、入群自愿,退群自由。既可参与讨论、交流,也可保持沉默。 3、群友可以邀请那些认为适合本群讨论氛围的人员入群。   4、群友应遵守限制生育政策以外的国家法律和政策,以及基本社会道德规范。 5、不得发布与人口问题无关的商业广告;不得发布色情或其它违法的图文信息。 6 、讨论应尽量围绕人口议题,但不限制其他话题,前提是不负面影响群友的普遍感受。 7、鼓励原创性讨论。在人口以外的话题,不建议转发在其他群常见的,没有太多独特价值的政治文宣类的贴文或图片。 8、严厉反对传播虚假信息。群友在转发信息时,尤其对那些明显可疑的信息,请尽量核实其可靠性。如果实在无法核实,请在转发时注明未有核实。如被发现故意发布或转发假信息,将被移出出群。无意中转发虚假信息者,请发一个红包。 9、严禁对甘肃武威、安徽黟县、江西南昌、江西景德镇进行地域性抹黑。违反者每次发两个红包。对其他地方,如上海浦东、北京朝阳、英国爱丁堡、山东威海的抹黑不违反群规。 10、鼓励探讨对群体和个体有益的具体问题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原则上应避免过于空泛的争论。 11、建议群友避免讨论宗教、毛的功过、中医、转基因等话题。根据以往经验,这些话题很容易转换为价值很小的口舌之争。 12、在交流中使用标签往往导致讨论简单化和情绪化。在群里应避免使用美分、美狗、植人、五毛、汉奸、赵家人、粉红、媚外女、跪舔、跪族、洋奴、黑鬼、白皮等标签。每次对群内群友使用上列标签应发一个红包,对非群友使用应发1/3个红包。红包按零舍一入原则发放。群主或群管理员在解释过程中使用上述标签的情况不应列入。 13、以中国国家和华夏民族为本位是本群交流的前提以及群友应当共同维护的基本立场。在群内使用有辱这一立场的语言或标签,如“爱国贼”等词,将被视为突破本群底线。第一次应发3个红包,第二次将被移出本群。回群后再犯者将被永久性移出本群。 14、本群推崇荣母观念,禁止任何辱骂良母的行为。违反者发一个红包。本群生过小孩的女性都被视为良母。 15、本群群友应致力于提高群内交流水平。转发那些被认为严重拉低本群水平的贴文,每次发一个红包。 16、在交流中,请如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尽量避免持续性地冷嘲热讽,阴阳怪气。在连续10条信息中出现4条或更多反话,需要发一个红包。 17、尽量避免在群内使用语音。   18、每位群友的发言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群观点。但本群的言论会被他人视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关注人口问题的群体,因此群友应该有意识地避免宣扬严重危害他人对本群观感的观点。这包括但不限于将低生育率归因于过度富裕或女性教育水平过高、宣扬强制生育、一夫多妻等。违反者每次发一个红包,屡教不改者将被移出本群。 19、群内出现的可能负面影响到本群形象的言论,原则上不应该转发到其他微信群或公共平台。如果确有需要转发,请县征得群主或群管理员的同意;而且在转发时,最好隐藏发言者头像和微信名以及本群群名,并避免提及言论与关注人口问题群体的关联。未经群主或群管理员同意转发本群言论并严重影响本群声誉的群友,将被永久性移出本群。 20、尽量避免碎片式发言。这种信息过多严重影响群友的阅读体验,通常也反映发言者的思维难以维持连贯性。入群不满半年的群友,如果在连续30条信息中,有27条或更多是一句话信息,将被移出本群。 21、本群秉承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正面因素的人口理念,期待群友接受并尽可能传播这一理念,至少不应传播相反的观点。为此,本群群友在公共平台发布违背群人口理念,出现诸如中国人口太多之类表述的,每次发三个红包,并有义务立即更新。这类表述在更新之前,每存在一周时间,需加发一个红包。 22、群主或群管理员可以根据自身判断和其他群友的意见,移除被认为无益于本群讨论氛围的群友。一般而言,在移除之前,群主或群管理员会至少警告一次。
    热点情报所
  • #中国如何走出低生育率陷阱# #中国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活人不会被尿憋死 在一个关注人口问题志愿者的小群里,一个非常专注且热心的群友今天发言说:“关注生育率的事情,有点抑郁了。我有点不想理了。你们继续努力吧。” 我非常理解这位群友的情绪,告诉他:“不能这样悲观,我都关注人口已经20多年了,眼睁睁看着高楼在一点点坍塌。不过,我依然乐观满满,甚至比以前更乐观。” 如果只把眼睛盯在人口问题上,想到政策远不到位,如此不给力,确实可能是越看越郁闷。但除了人口问题,中国现在还是很多很多非常令人乐观快乐的变化,包括无数以前无法想象的变化正在快速成为现实。 在这些方面,中国以前也有无数令人绝望时刻:如1279年、1644年、1900年、1937年,1960年、1966年……,历尽劫波,现在不都过来了吗? 回到人口问题,现在面临的确实可能是华夏民族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活人不会被尿憋死,中国怎么可能就这样倒下? 不管如何,我们的血还是很厚的,而且真的认识到问题严重性及其影响的灾难性,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无非就是社会愿意为此倾斜多大的投入,而且真的开始大规模投入,凭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力量,一定是会夜尽天明,否极泰来。
    热点情报所
  • #2024esg全球领导者大会#
    环境、友育、乡村振兴、低碳以及韭菜 ——针对梁建章在ESG全球领导者大会演讲的评论 在2024年10月16日于上海举行的ESG全球领导者大会上,携程联合创始人和董事局主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研究教授梁建章在演讲中提到,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概念应扩展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人没了,什么都没了,包括经济整体的创新活力,包括文明的延续都会有问题。” 长期以来,人口似乎被视为环境的对立面。在以环境与企业责任为主旨的会议上,梁建章强调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可能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但却恰恰表现了他能够以更深邃的洞察力,从更底层的视角来看待特定议题的能力。对人类自身来说,繁衍生息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础。在当今世界,关注气候和保护环境在全球已经深入人心,而对人类自身的繁衍危机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实际上,人类本身就是自然演化的一部分,而且是其中特别精彩的一部分。所谓环境保护,应该是人类去适应自然的变化,并保护我们自己生存的环境。把自然与人类割裂,并将其超过生存环境之外的部分视为需要人类保护的对象,其实体现了人类的自大与傲慢。不管人类在还是不在,地球都是浩瀚宇宙中一颗星球。如果人口灭绝,文明消亡、地球依然还会在自己轨道上运行,并不需要我们来保护。我们所有的环保理念最终应该回归到人类本位,其前提就是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严重的低生育率趋势,梁建章在演讲中提到携程实施的育儿补贴和混合居家办公。其中育儿补贴是指针对携程员工生育每个的孩子,公司提供5万元的现金补贴。梁建章坦诚,这种政策大型企业可以实践,但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不够的。携程只是作为一个榜样,希望引起政府的关注。诚然,企业主动承担鼓励生育的社会责任,既体现了家国情怀,也表现出对员工的关心和关爱。然而,鼓励生育的投入和收益只有在全社会范围内跨代才能形成闭环,这项工作只能由中央政府在国家层面跨期实行,企业甚至地方政府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实际上,携程在辅助育儿方面所做的远不止媒体报道的这些。例如,携程在其办公楼专门设置了免费的儿童室,方便带娃上班的员工将小孩留在里面学习、玩耍。儿童室有专人看护,里面有书籍,游玩场所,还提供餐食和饮料,每个孩童佩戴专门的手环让父母能监测其安全。这项服务在有娃的携程员工中很受欢迎,尤其是解决了员工在寒暑假期间孩子无人看护的困境。 在演讲中,梁建章还提到他在《自然》上发表的有关混合办公的论文。该论文的结论是,灵活的居家混合办公制度能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留存率,且不影响员工的工作表现。该研究将员工随机分配两种工作模式——办公室办公组和混合居家办公组。结果显示,在混合办公组员工离职率下降了三分之一,工作满意度得分有所上升。在看到试验结果后,携程在集团范围内推行了混合办公政策,成为中国率先实施该制度的企业。混合居家办公可以使得社会、员工、公司“三赢”,目前还不知道这是否对解决人口问题有帮助,但梁建章的愿望是,给予年轻人更多的钱、更多的时间,尤其是职业女性,有助于提升生育意愿。 中国社会流行着非常多的传说,如少生快富、鸡娃有效、凤尾好于鸡头等,但这些传说很少经过严格论证。混合居家办公能提升工作满意度和留存率的说法听起来就很合理,但经过梁建章等人用严格的实证方法论证后,才从坊间传说变成为顶尖期刊学术论文。正是基于这种严谨的科学精神,梁建章对人口趋势及其长远影响的判断,与长期流传的那种粗糙的人口分母论相比存在着云泥之别。 梁建章介绍,携程在乡村振兴方面曾经做过种树、捐建学校和幼儿园等公益项目,后来以精品民宿为切入点,在乡村做了34家高端民宿,培训了很多高端酒店当地就业人员,卖出售农产品,带动了当地旅游消费档次,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在低碳事业方面,携程在安徽金寨对度假农庄酒店做低碳改造,安装太阳能板节省电费,其中一部分自用,一部分用于储电,差不多7年可以收回投资回报。携程也在研究如何通过金融补贴和设计方案规模化,来降低成本,提高回报率,最终可以将推广到更多景区酒店。 梁建章是优秀的企业家,研究人口问题的杰出学者,人口政策变革的推动者,还是倡导友育环境的践行者。在这每个方面,梁建章都做到顶尖。作为他在人口议题上的长期合作者,我见证了梁建章为促进中国恢复可持续生育状态而付出的心血和努力,以及他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和知行合一。 与此同时,我也见到了梁建章在人口议题上的努力所遭遇的各种误解和非难。特别是,针对梁建章各种降低年轻人养育负担的建议,一种常见却非常荒谬的言论是韭菜不够了,与其生下韭菜被收割,不生才是一种善良。在经济失速,就业形势严峻,工作压力增大,收入却捉襟见肘的背景下,部分年轻人的这种负面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戾气所折射的那种绝望的态度,以及背后社会深层的问题却不容忽视。 实际上,与历史上任何时代的人相比,当下中国的普通人活得更久,吃得更丰富,很多人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随时可与千里以外的亲人语音甚至视频,打开手机可听音乐,看电影,出门可以乘坐地铁和公交,甚至时速几百公里的高铁乃至飞机。这种物质丰富和生活的便利,是过去的帝王都无法想象的。如果真的让大家在活在当下环境继续充当“韭菜”和脱离现代生活环境而独居于深山老林之间选择,恐怕很少有人会选择后者。 那么为何会有那么多年轻人悲观到宁愿选择绝后,而不愿意继续他们的父母辈的生活呢?归根结底,这是因为维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激励机制已经严重错位。养育付出代价的是家庭和年轻人,但受益的却是国家和全社会。随着人口的加速萎缩,职场越来越内卷。一方面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不敢生育,另一方面有工作的年轻人则因为压力而无力生育更多孩子。中国已经拥有最强大的生产、制造和建设能力,民众理应过上与这种能力相匹配的相对轻松和体面的生活,而不只是维持经济机器运转的工蜂。 生育率反映的是社会的希望。超低生育率背后是太多年轻人失去对未来的希望,是所有社会问题最全面和最直接的体现。一个年轻人普遍选择绝后的发展模式怎么也不能称为是成功的模式。在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努力中,作为企业家、学者和社会活动人士的梁建章可能已经做到了个人能做到的极致。现在更需要的是整个社会能够认识到超低生育率问题的严重性、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意义,并且去全力应对。目前大规模经济激励政策处在项目细化的阶段,正是切实应对低生育率问题的良好时机。我们这个时代在历史上的地位将高度取决于我们在人口问题上的抉择。
    热点情报所
  • 解读数据需要做些基本功课——从四川三年2.15万亿大基建说起
    最近看到好多微信群在转四川未来三年2.15万亿大基建,辅之以各种不知真假的拆迁聊天。这些流传的信息似乎在营造一波国家在实施产业大转移战略的舆论氛围。 在此之前的9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确实发布了一个文件,提出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转移。 虽然这个意见看起来只是促进就业,协调和平衡区域发展的常规性文件,但在大范围财政激励措施悬而未决,外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以及股市大幅震荡的背景下,产业大规模向西转移听起来很像那么回事。 然而,数据没有对比是没有意义的。四川三年投入2.15万亿看起来是个特别大的数字,尤其是相对于当年人们耳熟能详的四万亿救市,但实际上只要了解中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人就知道这个数据一点不特别。 比如,江西2024年安排的重点项目计划投资是1.5万亿,年度投资4千多亿。又如,广东2020年重点项目计划投资是5.9万亿,年度投资7千多亿。就数量级来说,四川那个投资额度并没有多么突出。 作为一个基本原则,那些基于单一数据点,特别是结合新闻热点的舆论都需要谨慎对待。任何数据点,至少需要在横向和纵向,最好能在不同尺度上做一个对比才有意义。这个谨慎原则不仅适合于热点舆论,也适合于宏大叙事。下面举三个相关的例子。 例如,其前不久日本大学毕业生整体就业率达到98%的新闻刷屏,引得一堆自媒体开始将其解读为人口萎缩的带来的好处,这特别迎合了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同时又认识到出生人口大幅萎缩的中国社会的公众心理。但你只要把历史数据放在一起对比一下,再考虑到日本整经济变迁,就知道自媒体的这些解读毫无道理。 又如,新中国前三十年人口从5.3亿“暴涨”到近10亿,把中国社会从上到下吓成了人口恐惧症,但你其实只要把这个数据放世界范围内简单对比一下,救会发现中国这个涨幅在发展中国家几乎就是垫底,就是对比历史上发达国家在婴儿死亡率下降过程中的人口涨幅也没有任何突出之处。 再如,最近几十年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还有海平面的上升,放在千年尺度确实是有点吓人,但你如果你把对比尺度拉长到几万年、几百万年乃至几亿年,你就会觉得这几十年的变化并没有多么偏离长远视角下的历史常态。再说,这种整体的变化幅度,比区域之前的差异要低至少一两个数量级。就算天真的“塌下来”,人口的区域转移或许就能应对,更不用说很多地方如中国的黄土高原可能还受益于气候变化。 作为自我防范,我自己在文章中引用和解读特定数据点之前,一般都会搜集对比一下与这个数据点,按不同尺度上时空相邻的各个数据点,再来判断这个数据点是否有特别的意义。不做这种基本的功课,你对数据的解读,很可能是在骗别人,甚至也是在骗自己。
    热点情报所
  • 这是1901美国漫画家Grant E. Hamilton的漫画,其背景是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满清被迫签定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的《辛丑条约》。
    画面中,一个古罗马装束的欧洲小人,正奋力拉着一个留着清朝发辫的中国巨人。右下角站着代表美国的山姆大叔,仰头望着这个面无表情甚至有点不屑的中国巨人。 漫画的最下面的思考题是: “一旦中国意识到了自己强大的力量,或是中国出现了像拿破仑那样的伟人,这个巨大的国度还会屈服于小小的欧洲吗?” 百多年来的历史变迁,让人们感叹沧海桑田。但我想问的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为何在中国最虚弱的那个年代,西方人依然认为中国是一个巨人,并且最终可能真的成为强大的巨人?” 原原因肯定不是中国地大,更不是中国发达。美国那时土地与中国不相上下,沙俄还要更大;经历了工业革命的欧洲和美国在经济技术上更要远比中国发达。 那么为何中国依然他们眼中的巨人?答案毫无疑问是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而且是文字和文化高度一致下的人口。 当然,人口只是强大的必要而非充分因素,这个基础性优势只有通过交流互动并将由此得出的知识和技能积累下来,才能真正转变为规模优势。而这种条件在步入工业化之后才具备。 然而,长年的落后让很多中国人失去了这种常识,甚至反过来误把中国自己最大的优势当成最大的劣势,进而用最严酷的手段来消减,而且到今天还没有完全醒悟过来。 我有一位朋友告诉我,他第一次认识到人口的重要性,是他在欧洲的商学院学习国际政治课程时,教授在第一堂课将人口列为强国的第一要素。那堂课让他极度震惊,因为他之前在国内学习过类似的课,教授或者把人口略去甚至视之为劣势。 许多中国人误以为中国天然就是一个大国,却不知道所谓大国的前提是巨量人口规模。中国现在人口占世界17%,出生人口只有世界7%,而按最近一年的出生人口、生育率、平均生育年龄、预期寿命等推算的远期预期人口仅占世界的2%,已经远少于美国,更是只有整个西方世界的几分之一。相比之下,现在中国人口比整个西方加起来还要多。 按前面这种预期来看,中国还会是一个巨人吗?如果最终只占世界2%的人口,那中国只会是一个边缘化的小国,怎么也做不了巨人。 如果说1901年那么虚弱的中国,因为有巨量的人口,在世人眼里依然是一个巨人,且到今天确实也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那么2024年已然强大的中国,因为人口面临大幅萎缩,最终要变成一个微不足道的国家。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相对人口稳定情形来说,中国会更穷,生活水平更低,而整个社会面貌和氛围也会从欣欣向荣变成衰败和凄凉。 当然,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这种悲观的预测就必然破产,但问题是我们现在真的充分认识到了吗?
    热点情报所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