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动动您发财的小手,给作者点个关注吧。

要说最近这这年,让人们感觉到越来越“不习惯”的事,那就不能不提到银行业采取的防诈措施。

据统计,截至2023年11月,全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9.1万起,起诉5万余人,紧急拦截涉案资金3288亿。

可见,电信诈骗,已经成为威胁人们资金安全的一颗毒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只有那些学历低、年龄大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电信诈骗的受害者。

事实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

据统计,在金额百万元以上重大案件中,高学历人群被骗占比较高,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受害人占54.6%。

2023年,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的平均年龄为37岁,18岁至40岁的占比62.1%,41岁至65岁的占比33.1%。
具体来说,受害者主要集中在90后和80后,分别占42.91%、24.45%。00后占17.80%,70后只占11.99%;

为了应对日益猖獗的电信诈骗,保护好人们的钱袋子,国家也是出台了一系列防范措施。

比如推行反诈app的下载使用,利用大数据技术,及时对可能出现的诈骗进行电话(短信)预警,广泛进行反电信诈骗知识的宣传普及等等。

而作为预防电诈的最后一环,银行要承担的责任无疑更加重要。

为了配合国家对于反诈的要求,银行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防范措施,力求能守住最后一道电诈的关口。

比如,规定客户在ATM机转账后24小时内可以撤回,作为被骗后的补救措施。

比如,对客户银行账户进行规范,每个人在一家银行只能开立一个1类账户,也就是一张借记卡或活期存折,已经拥有一个一类账户的,不可新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从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很多人账户成为电诈人员洗钱的工具。

再比如,对于非柜面转账的金额做出一定的限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客户大额交易的资金安全。

特别是2022年12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反诈法》,更是明确了银行作为反诈的责任主地位。

然而,万事有利也有弊,银行在持续加大对电诈打击力度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伤及到无辜的人。

此前,媒体报道了客户在吉林银行取款,被告知超过两万需要向派出所报备一事,就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也陆续有网友曝出,自己取款时被柜员要求回答用途,工资卡转账额度被突然降到500元,有人银行卡突然被封导致无法使用等等诸多问题。

很多网友表示,银行此举属于“一刀切”的懒政,侵犯了储户的合法权益。

也有网友支持这么做,认为相比于被骗,银行严一点也是为了储户着想,完全可以理解。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认为银行的很多反诈要求,从根本上来说是违法的。

“比如说你要存钱,银行要问你,你这个钱哪来的。你要取钱,会问你想干嘛”。

吴晓求表示,这已经严重侵害人民的隐私权,任何政策措施的出台,首先不能超出法律的框架。

“我的钱从哪里来,取钱干什么,根本不是你(银行)所可以管的事”。

对于专家的这个看法,网上的评论同样褒贬不一。

支持的认为,这才是为老百姓讲真话的专家,确实觉得被银行“冒犯到”。

而反对的人则觉得,吴晓求这是在偷换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般情况下,出现被限额、封卡之类的账户,大多都是被后台检测出账户和交易异常的账户。

再者说,如果确实没问题,可以通过柜台进行账户的恢复,也没必要上纲上线。

两种观点,到底谁才是正确的,这在每个人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

应该说,有争论也是一件好事,它能督促有关部门在制定和执行某项政策和措施时,事前考虑的更加周到,执行中能够更快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这点来说,银行和派出所都没有大错,而网友们的质疑也同样没有问题。

这并非没有立场的和稀泥,而是站在不同立场与角度对同一个事情的判断,一定会有所不同。

简单来说,希望银行和公安机关可以强强联合,实现对电诈人员更精准的打击,以避免误伤无关群众。

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能理解国家为了反诈付出的努力,毕竟责任在肩,谁都不敢过于放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两年,广大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等多家银行机构,因为反诈责任落实不到位,遭到银保监会的处罚。

管得多了被储户骂,管得少了被监管部门处罚,银行也确实有点难。

对此,大家怎么看?银行该不该问取款用途呢?

注:本文旨在表达个人观点,提倡大家理性讨论,弘扬社会正能量,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