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条蜿蜒的巨龙,它穿越了时间的沙漠,跨越了空间的山川,它就是长城。

作为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之一,长城不仅是建筑奇迹,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不过与此同时,也有人质疑历史上的长城实则形同虚设,几乎没有发挥过实际功效,是无法阻止外族入侵的“马奇诺防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关于长城的建设成本和人力代价的批评也不容忽视,有人认为这是一项高成本且不值得的工程。此外,还有人认为长城是封闭的体现。

那么,如何辩证地看待长城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呢,北大法学院苏力教授在《大国宪制》一书对于长城保卫、巩固和凝聚中国的意义的阐发,或许能帮你重新认识长城,更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述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

阐释历史中国对人类制度文明做出的独到贡献

长城的作用比你想象的还要大

苏力教授指出,某种程度上来说,长城改变了农耕民族同游牧民族竞争的比较优势。

首先,长城从根本上削弱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本来具有的战略战术上的机动优势。

秦修建长城为后代确立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基本原则,总是于两山峡谷处或河流转折处修建关城隘口。即便在无险可依的平川,也修在往来必经之地。这节约了人力和建筑材料,却起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

修建于高山之巅的长城往往还不只一道墙,通常有两道甚至几道。在长城西段地势较为平坦的河套地区,以及北京北面军事地位极为重要的居庸关、山海关、雁门关一带,最多处甚至有10多重城墙。

城墙只能徒手攀越,即使无人防守,也很难通过。游牧民族的马匹因此就由军事行动的利器变成了其负担。游牧民族侵入中原的难度加大了,不但迟滞了其入侵的速度,而且,即便侵入后,这个障碍也会横在其归途上。

长城的存在本身就自然弱化了游牧民族南侵中原的利益驱动。两大文明竞争的基本格局也因此有所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00年的南口附近的长城

其次,苏力教授认为,长城(及其配套设施)强化了边陲的防守,优化了边陲以及全国各地的军力配置,因此减少了历代王朝百姓若无长城必须负担的额外赋税、兵役和劳役。

长城总是选定修建于有险可守有利于防守的地段。进攻者要远征,还必须在一个对其相对不利的地带进攻,这会增加其后勤保障的难度和进攻的风险。守军则可以以逸待劳,居高临下,大大降低了人力和物资消耗;通常都能获得安全稳定的后勤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海关 明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

长城不只是一道墙,更是一个立体的防御体系。除了关隘、堡寨、墩台外,在重点守备地区,长城高墙向四方山岭逶迤延展,如蛛网四通八达,点、线、面配套。

长城有预警区、前沿哨所,城墙内有军营、哨营、兵站、仓库。无论在前方,还是后方并继续伸向内地,都配套建立了烽燧(烽火台)和驿传。这不仅强化了长城守军的防御,也使得整个中原王朝可以在各地灵活有效地调配军力。

苏力教授还提醒我们,与长城配套但突前于长城修建的烽燧,在这一视角下,其功能相当于冷兵器时代的长程雷达、早期预警系统和快捷的军用通讯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城单层式烽火台

在某些地形复杂艰险的地区,长城还是便于兵力物资流通的通道。为了更有效的全国性军力配置,甚至可以将强大的机动兵团留在后方,作为国家的战略预备队。

作为战略防御系统设施的长城因此也可用作战术和战役上的进攻。借长城掩护重兵集结,准备和发起突如其来的进攻;长城内的守军大规模出城突击时,也不必太多担心自己后方的安全,被敌方包抄。

长城还可以为进攻部队提供安全的轮休,稳定的后勤保障。即便败退,也可以期待长城守军的接应,不必担心敌骑兵前插合围。一旦撤回长城,依据长城则可以立刻组织反击。

由于长城改善了军事通讯和交通,军队的战略机动性提高了,中原王朝为保证北部安全必须部署的军队就可以大大减少,为此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会相应减少。

弱化了对手,强化了自己,长城因此客观上就拓展了中原的农耕文明。由于长城为守军带来了合围的便利,这就使长城外的游牧民族始终面对一种很难消除的风险,迫使他们总体上必须尽量靠北行动。长城本身的存在就令游牧区大大北撤了。

最后,苏力教授也引导我们思考,有无其他可行措施或制度,可以更有效率地实现上述追求?在他看来,与许多现代军事措施装备技术不一样,长城是一种农耕文明的垄断品或专用技术。只能为中原王朝防卫北方游牧民族所用,无法为对手使用或复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

游牧民族可以占领长城,但其生产生活方式注定了他们无法利用长城、烽燧来守卫和预警农耕民族的军队。除非放弃游牧,学会农耕,他们无法使用这类军事设施,因此不值得学习相关的建造技术知识。

甚至,北方游牧或其他民族,也只有在入主中原之后,才能理解长城对于治理这个大国的军事政治用途,才会修建或利用长城来防范其他北方游牧民族,甚至自己当初的盟友。

正因为对于中原百姓和政权,乃至对于中国文明,有着深刻、广泛和持久的效用,长城才会在历史中逐渐在北部边陲耸起,并通过了农耕时代的时间检验。

也有证据表明,每一代中原王朝的决策者,在修建长城之前,对本朝各种替代措施的成本收益,都有过仔细比较和整体盘算。

如果没有长城会怎么样?

如果没有长城,农耕文明会是何种形态,何种规模?还一定有这个堪称辉煌灿烂并令今天的我们自豪的中华文明吗?

中原农耕区百姓的深重灾难是在西晋灭亡后的南北朝时期。起因是中原王朝的内乱,加剧这个灾难的是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中原地区已无法利用长城予以抗拒。

西汉的沉重军事打击先导致了匈奴分裂,部分匈奴以及北方的其他游牧民族归顺中原,被西汉安置于长城周边地区。东汉则特意让南匈奴定居于长城以南的边境八郡,在当地建立宫廷;同时又从内地移民到此,设立了代表朝廷的卫护机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武帝时代对抗匈奴的名将霍去病雕像(位于酒泉)

与汉人杂居的匈奴人由此向中原迁徙,逐渐扩展开来,广泛定居于关中及泾渭流域。这一政策本来为了增强中原农耕文化的影响,促进民族融合。要实现这一目标,前提条件是中原王朝长期保持政治稳定,在军事、经济和文化上长期保持强大实力。

但这个前提缺失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三国战乱,中原地区人口锐减;西晋统一后不久发生“八王之乱”,持续了10余年,中原王朝极度孱弱,政治统治名存实亡。

中原王朝无力依靠长城抗击和隔离游牧民族南侵,更谈不上以强大的政治军事压力为后盾促使南迁胡人实现民族融合。先是内迁的胡人造反,紧接着其他北方游牧民族乘机南侵。

中原地区另一个大动荡时期是五代十国。这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恶果,而藩镇割据至少部分或间接与唐朝放弃以长城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战略决策有关。

由于国力强大,加之唐王室本身也有游牧民族鲜卑的血统,唐代的北方边陲政策是兼容各边疆民族,放弃了修筑并倚重长城应对众多北方游牧民族不时侵扰的战略。这一决策事实上增加了游牧民族的军事优势,弱化了唐朝防卫农耕区域的能力。

不仅如此,由于没了长城,就需要协调漫长边陲各区域间的军事防御。唐便以一镇节度使兼任其他两甚至三镇的节度使,使边陲地区的军政权力进一步集中。没有长城,还必须增加北方边陲的驻军,这引发了军费和粮草供应的紧张。

为缓解军费压力,唐实行了募兵制,军队财政均由各节度使自行筹措解决。这等于边防军私人化了。所有这些在没有长城条件下针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制度和措施,累积起来,导致边镇军事将领权力膨胀,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平息后,藩镇势力自此兴盛起来。公元936年,五代十国中后唐的石敬唐认契丹皇帝为父,出卖了从山海关直到雁门关以西(今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燕云十六州,换取契丹支持其称帝。失去了它们,中原王朝的粮食主产地华北平原完全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眼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献契丹全燕之图》(1271年)

北宋统一中原后,曾试图以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均告失败。宋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无法获得长城庇护的汉族中原王朝。整个华北无险可守,积弱的宋朝一直为边患困扰。

1213年,燕云十六州为蒙古占领;之后,忽必烈大军南下,建立元朝,先后灭金和南宋,中原又一次全面为北方民族统治。一直到1368年,明太祖派徐达、常遇春攻克北京,中原王朝重新控制了燕云十六州,控制了沿前朝长城的北方边陲要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长城,明朝从洪武帝至万历帝的二百多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成,这也是现在所见到的大部分完整长城。

如果说秦汉正面例证了长城对于维护中原农耕文明的制度意义,那么从唐睿宗设节度使开始的长达650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一个自然实验:在冷兵器时代,不依赖长城,能否以可接受的成本结构整合以农耕区为核心的中国。结果无情,战乱迭起,死人无数。

长城保护的是农耕文明,但还必须注意,修建并利用长城的,并不只是中原农耕民族!后代许多入主中原的原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如北魏、东魏、北齐和北周,为防护柔然、突厥和契丹南下,也曾多次大规模修缮甚或重建长城。即便未修建长城的,也不意味着他们就放弃了长城的军事用途,或低估长城的军事价值。

苏力教授指出,任何文明都不可能脱离许许多多具体的人、事、物而单独存在或持续,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一种绝对保险的制度,长城实现其功能自然需要其他制度的配合,即中原王朝的有效治理。

若无长城,这个号称人类持续了最久的华夏文明,如同比中国文明更古老的两河流域文明或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那样,被后起的或周边的其他文明灭了,也并非不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长城的历史作用你怎么看

看完苏力老师的分析你有什么想说的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此书

大国宪制(修订版):

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

苏力 著

历史中国何以传承数千年

看这本书就够了,京东5.5折优惠

-End-

观点资料来源:

《大国宪制(修订版):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解开历史中国的制度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