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会宁县河畔镇李家塬“旱变水”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和任半岔“坡变梯”水肥一体化高标准梯田,放眼望去,昔日的撂荒地变成了水良田,茁壮翠绿的庄稼长势良好,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接下来,就跟随记者的镜头去领略田园风光,了解当地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李家塬,从空中俯瞰,田野间阡陌纵横、沟渠相通,处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这几年,河畔镇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将农户撂荒、闲置的土地流转,进行整治提升改造后,统一流转给有资质的企业经营,盘活低效闲置土地资源,推动双方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互利共赢,让这些原来利用率低、产能小、效益差的“薄”田增“厚”,变成了能产粮、产好粮的“粮仓”,为农民粮食增收打牢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宁县河畔镇李家塬村村民 杨珍祥:没有上水之前,庄稼好的话才收一百斤左右,现在一亩地收成都上千斤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宁县河畔镇李家塬村监委会主任 蒋争军:现在我们李家塬确实就以前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水工程确实给广大村民带来了很好的收益,也给我们壮大村集体经济带来了收益,去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是26万元,今年准备突破30万元。通过引进企业带动农户发展,我们村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现代化的特色振兴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李家塬村的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以马铃薯、玉米和向日葵种植为主。村民杨珍祥告诉记者,今年雨水好,庄稼容易获得大丰收,收成肯定比前两年还要好,这都要感谢党和政府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宁县河畔镇李家塬村村民 杨珍祥:现在李家塬的变化特别大,自从水上来以后,现在李家塬是翻天覆地的大变化,现在一片绿。以前就没有这样的庄稼,十年九旱,李家塬几辈人都没有见过这样的庄稼,这就是共产党带来的好处,老百姓真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西到东,穿过国道247线,沿着山路进入任半岔“坡变梯”水肥一体化高标准梯田,良田平整开阔、滴灌带纵横交错、玉米秸秆长势喜人,曾经的山区旱塬变成了如今高产稳收的“致富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景泰县玉盛源生态农场种植负责人 段天成:咱们选择在任王岔这边种植玉米,主要是是上水工程有保障,这个地方以前是十年九旱的地方,现在上水工程实施,最起码庄稼有了水就有了保障,它的地块比较整齐,大型机械也能作业了,水、田方面都可以,我们就在这边就流转了6000多亩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河畔镇持续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坚持“外引”“内培”相结合,引进大型龙头企业,持续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发展增收产业。今后,河畔镇将继续按照“园区引领、龙头带动,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思路,持续推动实施干旱塬区兴修水利工程发展现代农业战略,打造“智能用水节”灌溉系统,充分利用“旱变水”“坡改梯”等现代农业技术,让农业生产由分散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由增产向提质方向转变,为实现农业产业兴旺、农民丰收富裕、农村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耕地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宁县河畔镇副镇长 杜泽宏:河畔镇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农户增收的主渠道,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夯实农业发展的基础,通过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效节能、达产稳产的良好农田,形成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渠相连的农业生产格局,不断夯实农业生产增收基础,切实以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资源利用率,保障粮食稳产增产,夯实乡村振兴“耕”基。

【记者感言】时间见证前行,奋斗浇灌沃野。一渠清水,为河畔镇注入了高质量发展强动能,开创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局面。如今,行走在会师大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格局基本形成,产业蓄势待发,群众依靠产业致富的热情高涨,农业发展的绿色“引擎”,正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会宁融媒记者 牛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