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俗话说,“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

100年前北洋政府偶然签订的一份条约,竟在100年后发挥巨大作用,不仅给中国添了一块“飞地”,还让中国名正言顺地参与到了北极开发中去。

那份条约到底是怎么回事?其中潜藏着哪些交锋?斯瓦尔巴群岛又归属于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逐梦北冰洋

这个故事要从1596年说起。

那时候有个叫威廉·巴伦支的荷兰航海家,带着船队在北冰洋的海面上航行,他的梦想是彻底探索这片“未知与死亡之地”。

实际上,最开始探索北冰洋航道的是英国航海家。

不过这片区域太危险了,动辄就会船毁人亡,就像撞上冰山后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一样。

但威廉等人并不畏惧,因为他们准备充足,还有着阿姆斯特丹商会的支持。

威廉等人探索未知海域的同时,还带着一个特殊的任务,那就是打通北极到中国东北的航线,为荷兰开辟出一条更便捷的对外商贸路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此之前威廉已经尝试了两次,只不过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毕竟那里的冰块太厚了,船只想要航行十分困难,很容易被冰块阻塞“劝退”

然而,幸运女神这一次似乎站在了威廉这边。

威廉等人虽然没有顺利开辟航线,却意外地发现了一座藏在北冰洋深处的冰雪小岛,在阳光照射下小岛美轮美奂。

“叫它斯匹次卑尔根吧,意为冰原上的一座尖峰……”

彼时他们虽然高兴,但是并没有宣布占领这座岛屿,因为在威廉和船员看来,这座岛应该是格陵兰岛的一部分。

事实当然并非如此,他们当时发现的那座小岛,是斯瓦尔巴群岛中最大的一座。

而威廉等人本来可以成为探索北冰洋的“麦哲伦”,可惜他们错过了这个机会。

威廉等人发现斯匹次卑尔根后,并没能走出太远,因为他们的船被冻在了海面,威廉等人也成为世界上首批在北极圈过冬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里的寒冷、饥饿和疾病随时会掠走人的生命,威廉没能扛过去,他在次年年中因病去世了,停留在了北冰洋的浮冰上。

为了纪念威廉·巴伦支,后来人们专门用他的名字命名了那片海域,这对于一名探险家来说是至高的荣誉。

然而,更多的人看重了利益。

一片崭新的海域,往往意味着难以估量的财富,更别说是深藏北冰洋的斯瓦尔巴群岛了,那么它将给人们带来怎样的收获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 、探索斯瓦尔巴群岛

一开始,人们看重的是斯瓦尔巴群岛周边海域的生物资源,简单来说就是捕鲸。

这同样源于一个巧合,17世纪初期一个叫做亨利的英国船长得到了商人的支持,带着12名船员,驾驶着一艘排水量达到80吨的帆船开始“逐梦北极圈”。

亨利是威廉之外的另一位幸运儿。

他虽然没能如愿穿过北极,抵达目标日本,但是同样来到了斯瓦尔巴群岛,而且发现了威廉等人没发现的“宝藏”——

群聚于此的大量海象,还有鲸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亨利将这个消息带回去后,英国和荷兰的捕猎船很快就抵达了这片海域,德国法国等国家同样不甘落后,想要分一杯羹。

于是超过300艘捕猎船开始在这片海域穿梭,其中大部分都是捕鲸的,斯瓦尔巴群岛成为捕鲸者的乐园。

鲸鱼“浑身是宝”,肉是不少地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须则可以制成伞骨、刷子以及妇女的胸衣等物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最为人所熟知的,还是“鲸油”

它不仅可以用于制革,而且能拿来炼钢,同时还是生产蜡烛、肥皂的重要原料,也难怪“捕鲸产业”曾经风靡一时。

不过,鲸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为了保护鲸类资源,商业捕鲸已经基本终止了。

虽然日本在2007年后,不顾谴责重新开始捕鲸,但那是扯着科研的幌子的。

如果斯瓦尔巴群岛只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倒也不会引发后来的一系列故事。

可偏偏19世纪中期芬兰探险队去考察的时候,在当地发现了大量矿产资源。

这下子,斯瓦尔巴群岛彻底成了“香饽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能极大推动欧美工业革命,越来越多人朝那里赶去,渔民和矿工聚集在一块,甚至逐渐形成了一些城镇。

考虑到斯瓦尔巴群岛丰富的资源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各国都想将其收入囊中。

于是一场激烈的争吵开始了,各国都坚称斯瓦尔巴群岛是自己的。

其中闹得最凶的莫过于荷兰、挪威以及俄国,三个国家各有道理。

荷兰人觉得斯瓦尔巴群岛是荷兰人威廉最先找到的,那么群岛理应归荷兰所有。

听起来有些道理,可问题是,威廉当初并没有宣布对岛屿的实际占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候挪威人就有话说了。

威廉把斯瓦尔巴群岛当作格陵兰岛的一部分不是没有道理的,挪威是距斯瓦尔巴群岛最近的国家,说它是“群岛之主”也算合理。

至于俄国人的理由就有些牵强了,他们说岛上俄国人最多,所以群岛属于他们。

这个说法并不被各国接受,再加上俄国又爆发了十月革命,他们也无暇争岛了。

不过,挪威和荷兰想争出个胜负,还是很困难。

因为美国、英国、瑞典乃至于日本等国家还在一旁虎视眈眈,他们也不愿意错过斯瓦尔巴群岛这块大蛋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18个国家的代表聚在法国,签了份《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行政状态条约》,这才有了个各国基本满意的结果——

各国承认挪威对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挪威接受其他17个国家有开发的权利。

这是“共同开发”理念的首次实践,后来的《南极条约》明显就对此有所借鉴。

但一开始签约的18个国家里并没有中国,为什么后来我们也加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 、偶然举动获利甚多

《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行政状态条约》又名《斯瓦尔巴条约》,这份条约并不是一次完成的。

1920年签了一次,1925年又签了一次,缔约国数量也有了变化——

从一开始的18个变成了51个。

之所以要重签,是因为一开始签约的18个国家分成了两个阵营,分别是以英国和荷兰为首的欧洲派,以及以美国和俄国为首的非欧洲派。

这两个阵营之间争斗不断,严重影响了开采效率。

最终在“国际联盟”牵头下,大家再度聚在一块,重新达成一致意见,而“国际联盟”也就是后来的联合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签约,本来也跟我们没太大关系。

可是由于段祺瑞领导的北洋政府对德奥宣战,加入了协约国行列,所以后来签约的时候,段祺瑞收到了法国的邀请。

段祺瑞想了想,反正没损失,于是派人去协约上签了字,签完后基本就忘了这个事。

毕竟在他看来,这件事最大的意义是参与了“国际联盟”的活动。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这件事情也没人提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1991年秋天,新中国探险家高登义去参加北极综合科学考察的时候,意外得到了一本《北极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