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人民网】【观察者网】【新华网】(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惨烈的冲突”“战争终结战争”“旧秩序的崩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方国家在描述世界大战时,似乎总会用到这样的词汇。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战争史上的顶点,无数国家卷入其中,数百万生命湮灭于战火。

然而不同文明对这两场浩劫的理解,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中国和西方的视角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着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还能站在世界中心的东方巨龙,西方人惊讶发现。

“原来中国人对世界大战的理解与西方完全不一样,怎么会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与西方视角的错位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日战争期间,这句话在中国广为流传。

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中国人的战争观,那就是“不惹事也不怕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面对外来入侵时,中国人更是将防御值拉满,警惕性十足。

西方,尤其是美国和欧洲国家,通常将二战看作一场全球性冲突,焦点放在纳粹德国的暴行以及盟军与轴心国的斗争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将这场战争描绘为民主与专制的对抗,将战争视为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冲突。

一旦利益被分好,那一切都可商量,这期间的“流血”也不过是必须经历的过程。

可这场战争在中国人这里,危险程度直接拉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国人的记忆里,二战与其说是一场全球冲突,不如说是一场决定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

对于中国来说,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日本侵略东北开始,到1945年抗战胜利为止;

长达14年,远远超出了西方的时间框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方的战争爆发时间相对较晚,尤其是美国,直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才正式参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中国则从1931年起就进入了与日本的长期抗争。

因此,战争在中国被视为长期的生存斗争,而西方更多将其视作一场在几乎同一时刻爆发的全球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方人常把焦点放在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中美关系的变化;

而中国人则把战争的起点定位在更早,关注的是民族独立和反抗外来侵略的苦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人视世界大战为关乎民族生死存亡之役,倘若战败,整个族群乃至文明都将面临覆灭之灾。

但西方文明大多以宗教分类,即使是国家灭亡了,在别的国家也有同样信仰的人,所以并不认为自己的文明会灭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西方能有自己文化的国家都少,更何谈文明。

然而,中国作为千年文明古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举世公认,深沉的民族感更是融入骨髓。

倘若不是汉人自己的内斗,那就是民族斗争,世界大战更是关乎存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方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低,受到的迫害又远没有中国人多,所以普遍没有上升到民族灭亡的程度。

由于双方对战争的认知程度不同,也导致了中西方对战争不同的定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方的全球格局与中国的民族复兴斗争

对于西方人而言,尤其是美国,二战的胜利标志着其成为世界的领导力量,确立了二战后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争带来了联合国、布雷顿森林体系等国际机构的诞生,美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是其最为关注的战争后果之一。

冲突过后全球格局演变,重新划分利益集团,这是西方世界对战争的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对中国来说,二战更多意味着民族觉醒与自我救赎。

在中国历史叙事中,抗日战争是中国摆脱“东亚病夫”形象、重塑民族自信的重要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视角聚焦于中国人民在长期屈辱和内外压力下,如何通过斗争摆脱被殖民、被侵略的命运。

中国人更倾向于强调战争中的民族精神、团结奋斗和不屈的抗争,而非全球政治的重新布局。

战争结束,战胜国对军事胜利后的关注点也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西方对二战的理解中,诺曼底登陆、斯大林格勒战役等标志性的军事行动成为战争胜利的象征。

英雄主义的个人形象(如艾森豪威尔的勇敢、丘吉尔的领袖气质)往往是二战故事中的核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国,二战的记忆则更多地围绕全民族的抗争。

不仅是中国军队的浴血奋战,还有千千万万普通百姓的参与和奉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东北抗联的游击战到重庆的后方支援,乃至平民对敌占区的抗争;

中国人更倾向于将战争视作全民族的斗争,而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叙事赋予普通民众同样重要的历史地位,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是军人的胜利,更是全体中国人民在极端困境下的共同成就。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和英国,在二战中突出的是民主与专制的对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他们来说,战后重建以自由市场经济和多党制民主为中心。

而中国,则更多将战争看作是民族解放与自我拯救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中国人来说,二战的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更是民族精神的胜利,象征着摆脱了百年屈辱。

在作战视角上,中西方也是各有见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联和还是单打独斗

虽然世界大战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但中国在东亚战场上,似乎是在孤军奋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中国长期以来的半殖民地历史,许多中国人认为自己在战争中面对的是整个帝国主义体系的压迫。

世界战争时期,中国人团结了内部可以团结的一切力量驱赶外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使后期有外国军队的帮助,但总体还是以自力更生为主。

“中国VS全世界”,是每个经历苦难的人的感受。

直到近现代,中国虽然在经济上走向了世界,但却很少深度参与全球事务,因为中国人的视角更多集中于本国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对于西方国家而言,就是完全反过来的境况。

西方国家,特别是欧洲列强,长期以来参与全球战争和殖民扩张,形成了“多国混战”的历史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他们来说,世界大战的核心是多国之间的联盟和对抗。

混战的性质意味着战争没有单一的对立双方,而是多个国家、多个战场的复杂交织。

因此在世界大战中,经常能看到各个国家之间结成各种同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界大战在中国人看来是一对多,但在西方国家看来却是多对一,西方联盟VS战争发动国。

因此差异,双方在胜利后关注的点也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方列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扮演了重要的世界舞台角色,经历了战争后国际秩序的重塑。

而中国则在这两次大战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尤其是二战,抗日战争被视为国家独立的关键转折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中国人的战争记忆中强调的是与世界强权的对抗。

西方看到的是全球的战略格局变化,而中国则更专注于自己的生存斗争和民族复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国家对战争的理解,一般源于自身的历史经历与文化背景。

这种不同的视角不仅影响了对过去的理解,也在当今国际事务的处理中持续产生影响。

双方在处理国际冲突和维护全球秩序时,往往会因这些根深蒂固的认知差异而产生战略和外交上的分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任何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信息来源于:人民网、观察者网、新华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