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也就是七月的第一个星期六,我们要迎来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节气了。

小暑,顾名思义,即“小热”,即这个时候已经很热了,但是却还没有达到最热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古以来,农民对于小暑节气当天的天气也是格外关注的,只因它也可以预测后期的天气好坏。那小暑节气当天,是下雨好,还是天晴好呢?各有什么预兆?我们一起来看看老祖宗的谚语咋说,早看早知道。

(1)雷鸣雨落,黄梅再现。

关于小暑节气当天,在民间有一种说法,“最怕小暑一声雷”,说的就是最忌讳在小暑节气当天打雷了。只因在民间就有老祖宗传下来的谚语:“小暑一声雷,黄梅去又回。”

这句谚语描绘了小暑时节若出现雷声与降雨,往往意味着原本应逐渐消退的梅雨季可能会再次光临。

在江南水乡,黄梅天的潮湿与闷热让人印象深刻,不少人都是期盼着黄梅雨能早点结束,这样又闷又湿热的天气,确实让人也难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民间类似的俗语还有不少,比如“小暑一声雷,要做七十二个野黄梅”、“小暑雷,黄梅回;倒黄梅,十八天”等,都是说小暑节气当天下雨了,后面的雨水一般偏多。

而且今年的小暑还很特别,小暑节气当天就是出梅,如果继续来“倒黄梅”,那就意味着才出梅,又要有倒黄梅了,这对农业是一大考验。

(2)雨打小暑头,四十五天不用牛。

这句谚语则透露出在小暑初期若有雨水滋润,预示着接下来的四十五天内都是阴雨连绵的天气,自然也就不利于耕田种地,所以就“不用牛”。

换言之,这句话也是在预示着,小暑节气就下雨了,那么后面的雨水很充足,不会出现什么大的旱情。

其实在小暑节气,不管是在我国的南方,还是在北方地区,一般是一年中降雨最多的时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小暑后大部分都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所以这也是在提醒我们,要关注天气变化,注意防患大的地质灾害。

(3)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这句谚语则描绘了另一种极端情况。它的意思是说,如果在小暑节气当天天空阴沉,阴雨连绵而不见阳光,那么到了大暑时节,太阳将异常猛烈,仿佛能将石头晒裂。

这句谚语提醒我们,自然界的平衡与反转总是那么微妙而深刻,小暑的阴雨天气往往预示着大暑的炎热程度,让人们提前做好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酷暑。而且大暑节气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都是比较炎热的。

(4)小暑若刮西南风,农家忙碌一场空。

这句谚语则揭示了风向与农作收成之间的关系。西南风往往带来干燥炎热的天气,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因此,在小暑时节,农民们还会格外关注当天风向的变化,祈求风调雨顺,确保一年的辛勤劳动能够换来丰硕的果实。

(5)小暑凉飕飕,大暑热熬熬。

和它类似的还有“小暑热的脱,大暑凉飕飕”,或者是“小暑热得透,秋季冷的早”等。

它们的意思都是说,如果小暑节气的时候,还不怎么热,反而感觉凉飕飕的,那么到了大暑的时候就会很热。

相反,在小暑节气的时候很热了,那么大暑的话,往往就不会太热了。这些都是古人经验的总结,其参考价值还是比较高的。

因为小暑本该很热了,如果却变得凉飕飕的话,这是很反常的,往往是因为炎热推迟所致,这样到了大暑肯定会很热的。

小暑节气的习俗简介

小暑节气虽然不是“四时八节”之一,但是在古代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因此在小暑节气期间也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

其中在我国的南方很多地方,小暑节气就有“食新”的习俗,这也寄托了人们对丰收的渴望与对祖先的敬仰。

所谓“食新”就是用新收获的新米新麦等制成的面饼、面条来食用,不仅是对味蕾的奖赏,更是对自然恩赐的感恩与分享。

而在北方,则有小暑吃饺子的传统,甚至还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

另外需要注意,老话说“小暑一到,一日热三分”,小暑后天气就更热了,马上就要进入三伏天了,因为炎热的天气对人体健康也提出了挑战。

此时,解热防暑、补充体力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多喝水、多吃清凉食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这些都是应对酷暑的有效方法。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与作息习惯,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