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973年,我刘建军提干为排长,满怀激动踏上回乡探亲之路。谁知民兵营长一句玩笑话,竟成为改变我人生轨迹的契机,也让我收获了意外的幸福。

我叫刘建军,今年23岁,是一名刚刚提干的排长。1973年的夏天,我终于获准回家探亲。坐在颠簸的绿皮火车上,我的心情既兴奋又忐忑。

回想起五年前参军时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那时的我,是个瘦弱的农村小伙子,踌躇满志地踏上了从军之路。这五年里,我经历了严格的训练,学会了坚韧不拔,也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士兵。如今,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排长,我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列车缓缓驶入家乡的小站,我背起军用挎包,大步流星地走向村口。远远地,我就看到了张志远营长和一群村民。张营长是个退伍军人,现在是我们村的民兵营长,在村里很有威望。

"小刘回来啦!"张营长朝我招手,脸上挂着热情的笑容。我快步上前,立正敬礼:"张营长好!"

张营长拍了拍我的肩膀,笑着说:"别这么见外,都是自家人。来,大伙儿欢迎咱们村的排长回家!"

村民们纷纷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长问短。我被这热闹的场面弄得有些不好意思,只能挠着头傻笑。这时,我注意到人群中有一张陌生而又清秀的面孔,是个扎着马尾辫的姑娘,她好奇地打量着我,眼神中充满了善意。

张营长看出了我的疑惑,介绍道:"这是李春梅,咱们村新来的邮递员。春梅,这就是我跟你提过的刘建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梅微笑着向我点点头:"刘排长好,欢迎回家。"她的声音清脆悦耳,让我不由得多看了她几眼。

回到家里,母亲早已准备好了一桌丰盛的饭菜。看着她布满皱纹却依旧慈祥的脸庞,我心里涌起一阵愧疚。这些年,我在部队忙着训练和学习,很少有时间回家,家里的活儿都落在了母亲身上。

"儿啊,瞧你现在多精神!"母亲拉着我的手,上下打量着我,眼里满是欣慰,"你爸要是在天有灵,看到你当上排长,肯定也会很高兴的。"

提起父亲,我的心里一阵酸楚。父亲在我参军那年因病去世,临终前还叮嘱我要好好服役,为国家做贡献。如今我虽然实现了这个愿望,却再也无法让父亲为我感到骄傲了。

吃过晚饭,张营长来家里拜访。他笑呵呵地对我说:"小刘啊,你现在可是咱们村的骄傲。那我就不客气啦,得好好给你安排点任务!"

我一愣,不知道张营长这话是什么意思。但看着他真诚的眼神,我还是爽快地答应了:"张营长,您说吧,只要我能做到的,一定全力以赴。"

张营长神秘地笑了笑,说:"别急,明天我带你转转村子,你就知道了。"

第二天一大早,张营长就来叫我。我们沿着村里的小路慢慢走着,张营长向我介绍着这几年村里的变化。新修的水泥路,改建的小学,还有即将完工的卫生所,我不禁感叹村里的发展真快。

走到村口的一片空地时,张营长停下脚步,指着远处的一片荒地说:"小刘,你还记得咱们村一直缺水的事吗?"

我点点头。小时候,我没少跟着大人们挑水浇地,那艰辛的记忆至今难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营长继续说道:"现在上级批准咱们修建一条新的灌溉水渠,就从那边引水过来。这可是个大工程,需要全村人齐心协力才能完成。"

我恍然大悟,明白了张营长昨晚那番话的意思。他希望我能够利用在军队里学到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协助村里完成这个项目。

"张营长,您放心,我一定尽力而为。"我郑重地说。

就在这时,我看到李春梅骑着自行车从远处过来。她手里拿着一叠信件和报纸,显然是在送邮路上。看到我们,她停下车,笑着打招呼:"张营长,刘排长,早上好啊!"

张营长眼珠一转,突然说:"春梅啊,正好碰到你。咱们村要修水渠的事你也知道吧?以后你送信的时候,顺便帮忙宣传宣传,动员大家参与进来。"

春梅爽快地答应了:"没问题,张营长。我每天都要走村串户,肯定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的。"

看着春梅骑车离去的背影,我忽然觉得,这个暑假的探亲假期,似乎会很有意思。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全身心投入到水渠建设的筹备工作中。张营长给了我很大的信任,让我负责制定施工计划和人员分工。我把在部队里学到的组织管理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有一天,我正在村委会整理资料,春梅送信来了。她好奇地问我:"刘排长,听说你在负责水渠的事,辛苦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抬头看了她一眼,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还行吧,就是有些地方不太懂,得多请教别人。"

春梅眨了眨眼睛,说:"那我给你介绍个人吧。王大叔可是咱们村有名的'活地图',对这一带的地形和水文都特别了解。"

在春梅的引荐下,我认识了王大叔。这位60岁的老人家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对当地的地形地貌如数家珍。在他的指点下,我对水渠的选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工程正式开工那天,全村人都来了。张营长意气风发地发表了动员讲话,我站在一旁,看着村民们热火朝天的劲头,心里充满了自豪感。

春梅也来帮忙了,她主动请缨当起了后勤工作的负责人。看着她忙前忙后的身影,我不禁有些心动。每当我们四目相对,她总会报以甜美的微笑,让我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

工程进行到一半时,我们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一些地形特别复杂的区域,按照原计划很难施工。我绞尽脑汁想办法,却始终找不到好的解决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当我一筹莫展时,一个年轻人找到了我。他自我介绍叫赵大军,是个退伍军人,在城里学过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

赵大军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想法:"刘排长,我们可以试试微型水利工程。这种方法不仅能解决眼前的难题,还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我眼前一亮,觉得这个主意很有可行性。于是,我召集了村里的技术骨干,讨论如何将这个方案付诸实施。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集思广益,最终制定出了一个详细的施工方案。

在实施新方案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村里的年轻人都很积极。其中有个叫陈晓红的姑娘特别引人注目,她虽然年纪不大,却总是充满好奇心,不停地问这问那。

有一天,陈晓红找到我,怯生生地说:"刘排长,我想报考农业大学,您觉得我行吗?"

我有些惊讶,但更多的是欣慰。我鼓励她说:"当然行!你这么聪明,又肯学习,一定能考上的。等你学成归来,咱们村的发展就更有希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着陈晓红眼中燃起的希望之光,我忽然意识到,这次水渠工程不仅仅是在改变村里的面貌,更是在改变村民们的思想。

工程进行到后期,我发现村里的老人们也都积极参与进来。王大叔不仅贡献了自己的经验,还主动教年轻人一些传统的农耕智慧。看着老一辈和年轻人和谐相处、互相学习的场面,我心里感到无比温暖。

春梅也一如既往地热心。她不仅负责后勤工作,还组织村民学习新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希望通过水利工程的完工带动村里的经济发展。每次看到她忙碌的身影,我都忍不住想要靠近她,却又不知该如何开口。

就这样,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水渠工程逐渐接近尾声。看着清澈的水流缓缓注入干涸已久的田地,我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这份成就感,比我在部队里获得的任何嘉奖都要珍贵。

水渠即将完工的那天,我正和春梅一起检查最后的收尾工作。忽然,我们听到远处传来一阵喧哗声。我们赶紧跑过去,发现是水渠的一段出现了渗漏,眼看就要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