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根据二十四节气歌来看,马上就是小暑节气了,它也是夏季的倒数第二个节气,后面就是大暑,之后就是立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小暑节气却是入伏前的最后一个节气,今年的小暑是在7月6日,而再过几天就是入伏了(7月15日),所以大家更为关注的小暑节气后的三伏天有多热。

而在民间也有一些这方面的谚语,这也是古人的经验之谈,比如“伏天热不热,就看小暑节”。那小暑就到了,今夏热不热呢?我们来看看谚语咋说的。

今年的三伏天“不一般”:

要想知道今年的三伏天热不热,我们就应该先了解一下三伏天。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三伏天确实有些不同之处。

第一个,今年的三伏天还是“加长版”的,整个伏天一共有40天。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15日入伏,一直到8月24日才出伏。只因今年的中伏又是20天,加上头伏和末伏各10天,所以一公是40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有些网友都已经发现了,在近十年来,几乎每年的三伏天都是40天,而今年也不例外,不过在2025年的三伏天,就是真正的‘三伏天’,头伏、中伏和末伏都各是10天。

三伏天作为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而今年的三伏天有40天,这也就意味着酷热的时间更长了。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上的延长,更是对人们耐暑能力的一次考验。

第二个,今年的三伏天来的也有点晚。关于入伏的早晚,在民间一般是根据它是在农历的五月份,还是在六月份。如果农历五月份就入伏了,这个就是“早入伏”,而是在农历六月份的话,那就是“晚入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今年的入伏时间是在7月15日,农历是在六月初十了,因此这对应的就是“晚入伏”。

在我国民间关于早入伏,也是有说法的“早入伏凉飕飕,晚入伏热死牛”,指的是入伏比较早的话,那么当年的三伏天比较凉快,后面也冷的早。

而相反,晚入伏的话,就三伏天很热,即便是出伏了还是很热,即当年的秋老虎比较凶猛。而今年就是晚入伏,再加上又是加长版的三伏天,这都是说明了今年的三伏天“很不一般”。

为什么“伏天热不热,就看小暑节”呢?我们看农谚是怎么说的!

在民间,小暑节气被视为预测三伏天热度的重要节点。只因为小暑节气紧挨着三伏天,特别是小暑后马上就是“入伏”了,像今年就是小暑后10天入伏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人就通过观察小暑当天的天气状况,总结了一下规律,可以帮助人们大致判断接下来三伏天的天气以及炎热程度。以下这些谚语就是在民间广为流传,是非常值得参考的。

(1)“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这句农谚的意思也简单,说的是在小暑节气当天如果小是阴雨的天气,当天见不太阳的话,那么到了大暑时节就会非常的热,而且在此期间晴天少雨,太阳的威力将达到顶峰,甚至能将坚硬的石头晒得开裂。

(2)“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小暑凉飕飕,大暑热熬熬”。

这句农谚则更直接地指出了小暑与大暑之间气温变化的反向关系。小暑节气后就是大暑,而且这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如果小暑时节已经热得难以忍受,那么到了大暑时节,反而会相对凉爽一些;反之,如果小暑时节天气较为凉爽,那么大暑时节则可能会迎来更加酷热的天气。

这种反向关系,虽看似有悖常理,却蕴含着古人对气候变化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因为一年中不管是炎热的天气,还是寒冷的天气都是有一个范围的,如果当年热的早,那么就会冷得也早。这个就和“夏季有多热,冬季有多冷”是差不多一样的道理。

小暑节气的到来,不仅是大自然季节更迭的标志,更是古人智慧与经验的传承。通过观察小暑时节的天气变化,我们可以对后续的三伏天热度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和准备。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农谚虽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并不能完全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而且很多的谚语,都是有地域性的,并不是各个地方都是适用的。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在现代社会,气候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可以借助古谚语来参考,但同时更应结合科学的天气预报手段,以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方式应对即将到来的炎热天气。

在小编看来,今年的三伏天热是肯定的,而且大家要做好准备,今年可能会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哦,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