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湖岸、隧道桥梁、路网站台,连接了人们出行及生活,也让社会和城市更加有序运转,即便跨越千年,那些尘封的历史背后,依然会存在不朽的建筑遗存。像在武汉硚口区中山大道武汉国际时尚中心大楼前,就有一座非常古老的桥梁遗迹保寿桥,它的布局十分完整,规模也不大,但成色斑驳,样式古朴,建成距今已有350多年,是真正的文化古迹。观赏保寿桥,尤其是与周边现代化的街景对比下,会觉得它像是从历史里穿越而来,烙印着厚重的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多数被还原在博物馆里的模型不同,这座保寿桥是真实存在的,是古迹实物。前往打卡,可以自驾或者乘坐公共交通,自驾的话走城市的中山大道,到宝庆街附近导航武汉国际时尚中心即是。而在保寿桥最近的公交站点,有中山大道民意四路,其经停有503/504/523/608/707等八条线路公交小巴,来往便捷。相对于郊区流畅的街景,保寿桥这边的路面和大楼,几乎全是川流不息的人群,热闹的氛围随处都是,而不到一天的子夜之后,这边是安静不下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繁忙的中山大道过来,走大楼与大楼之间的小路,穿过打货和搬运的队伍群,来到时尚中心的大楼前广场。这里一样有停车场,有连锁的展示店,玻璃与金属搭配的建筑外墙,各种时尚的广告牌led灯带,加上热闹的音乐喇叭,透露出商业中心常见的喧闹场景。与此不同的是,在大楼前广场中间,却突兀隔绝着一座桥,那便是保寿桥。从布局看,保寿桥很完整,至少所有的功能分区都存在,桥墩、桥身与地基完美吻合,地上地下无缝接驳,看着有点像博物馆里的模型,但却是“真材实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近保寿桥,首先会被金属围栏所隔离,那毕竟是文保单位,稍有距离观赏,更显仪式感。可能就两三米的样子,本来周边还都是商场前的大理石广场,突兀被阻隔,然后绕一个弯,周边的商业氛围正常,而前面十几平方的空间却临时“束之高阁”,变成被保护的对象,多少会有违和感。然,保寿桥的轮廓与状态很完善,即便算上地下的地基部分,也没有很高耸,游客或者顾客,随便游逛的居民,走过来拿着手机街拍,看到的也刚刚是一座桥梁的边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站在保寿桥的北侧,观看桥梁上桥处,处在一个视角。桥身与对面的大楼大门架在一条直线上,桥身有七八米,分成三四块条石架设铺就,非常平坦;靠近桥身左右栏杆处的接缝,用了另外的砖石填充;最后是桥身栏杆,也是青石板树立,先修筑成镂空的框架,再填充和安装挡板,材料也是条石。那个年代,没有钢筋混凝土,建筑材料里青石板和条石最多,而用什么材料充当粘合剂,是个值得探究的课题。有资料里介绍是糯米浆加石灰,也有说是纯粹的榫卯结构,需要深入探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站在保寿桥的一侧,看到桥身护栏面上,存在很多斑驳的小孔。小孔有点像自然脱落的,成白色碎裂状,很浅薄的一层,大概率用了石灰做材料。拉近镜头焦距,保寿桥的栏杆上还有更多细节,比如横竖栏杆之间,虽然都是石头,但接驳处有明显凹凸走势,榫卯结构必然存在。另外,桥身上有保寿桥的字样标注,用桥字是硚口的“硚”,这就有意思了,说明从另一个文化角度看,保寿桥的内涵早就超过了一座普通的石板桥意义,赋予了额外的背景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继续走到广场侧面,看到保寿桥的地基部分,下面还有很多的空间。一是桥身地基两侧,设置了很多青砖堆栈,不知道是做什么用,有可能是曾经的河堤;二是桥身地基,用的是红砖,中间有水流经过的矩形桥洞。据说当初保寿桥是在意外的工程建设里被发现的,经过了整体迁移和迁回的过程,也就是说,现在的时尚中心大楼下,以前是一条河流区域。而从保寿桥的建成历史判断出,它距今已有350多年,是真正的古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座保寿桥,留存在城市闹市地带,树立于高楼大厦之间,见证了区域翻天覆地的变化。昔年河流泊岸,商贾连年经传,城市雏形渐成,车水马龙下的繁忙,归咎为桥梁湖泊的牵引,现在桥身便古迹,城市面貌沧海桑田变化,一转两三百年,确实令人感慨。(喵星人日志原创随笔文字,部分插图未及时标注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络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