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乡因风俗浮靡而闻名,男女之事早已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于家大院内,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不好了!大爷!二奶奶不见了!"一个仆人慌张地冲进厅堂。

于庆塘放下手中的茶盏,皱眉问道:"怎么回事?仔细说来。"

仆人喘着气回答:"小的去给二奶奶送晚膳,却发现房里空无一人。"

整夜搜寻无果,天刚蒙蒙亮,于庆塘就踏上了去衙门的路。他跪在公堂之下,声泪俱下地控诉道:"青天大老爷!小民的儿媳刘仙英被杨善甫那个畜生拐走了!求大人为小民做主啊!"

包拯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来人,去把杨善甫给我拿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包拯推开刘仙英的房门,仔细打量着每一个角落。房间内整洁有序,床铺平整,梳妆台上的胭脂水粉一应俱全。

"于老爷,你说刘氏是被人拐走的?"包拯突然问道。

于庆塘急忙回答:"是啊,大人。那杨善甫与小儿媳早有私情,定是他干的!"

包拯没有立即回应,而是继续观察着。他走到窗前,推开木窗。目光被窗外的一处吸引,那里的泥土似乎被人踩过,留下了几个浅浅的脚印。

正当包拯准备离开时,一阵微弱的声音传入耳中。他停下脚步,仔细倾听,竟是有人在吟诵诗句:"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包拯眼中精光一闪,转身问道:"于老爷,你家最近可曾请过戏班子?"

于庆塘一愣,回答道:"是有这么回事。前些日子家父寿辰,请了个浙江来的戏班子唱了几天戏。"

包拯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衙门内,包拯正在审问杨善甫和其他与刘氏有染之人。众人的供词惊人一致:与刘氏有私情不假,但对她的失踪一无所知。

夜深人静,包拯独自在书房中沉思。一名衙役匆匆进来报告:"大人,小的按您吩咐去查访了戏班的事。那戏班已经离开了建中乡,据说是往南边去了。"

包拯眼中精光一闪:"好!立即派人追查戏班去向,重点盯住一个叫唐子良的生角。同时,封锁城门,严查可疑人员!"

第二天一早,包拯再次来到于家后院,仔细查看墙角的脚印和衣物碎片。

"于老爷,"包拯突然问道,"你家后院的墙,平日里可有人翻越?"

于庆塘一愣:"这...应该是没有的。大人为何这么问?"

包拯指着墙角道:"你看这里的痕迹,像是有人不久前翻墙而过。再看这衣物碎片,质地精细,像是女子的衣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夜色如墨,包拯的书房内烛光摇曳。他突然想起了什么,猛地站起身来。

"对了!那天在于家,我听到有人吟诵'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这不正是'唐风'中的诗句吗?"

次日清晨,包拯再次传唤杨善甫。

"杨善甫,"包拯开门见山地问道,"你可知道于家请的戏班中,可有一个叫唐子良的?"

杨善甫回答:"回大人的话,确实有这么一个人。他是戏班的正生,长得倒是一表人才。"

正当包拯沉思之际,一名衙役匆匆跑来:"大人,刚刚收到邻县发来的消息,说是抓到了一个可疑人物,自称是戏子,名叫唐子良!"

包拯眼中闪过一丝喜色:"好!立即将人押解过来!"

建中乡城门处,包拯带着一队衙役疾步而来。他凌厉的目光扫过一个神色慌张的年轻人,嘴角露出一丝冷笑。

"唐子良,你可知罪?"包拯沉声问道。

唐子良闻言,脸色瞬间苍白,双腿一软,跪倒在地。

回到衙门后,包拯立即升堂审问。

"唐子良,你可知道刘仙英的下落?"包拯开门见山地问道。

唐子良低着头,沉默不语。

包拯冷笑一声:"你以为不说话就能逃过惩罚吗?本官早已查明,你与刘氏私奔,意图携款潜逃。如实招来,尚可从轻发落!"

唐子良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惊恐:"大人...大人如何得知?"

包拯胜券在握地说道:"本官早就察觉到蹊跷。刘氏房中整洁有序,哪像是被强行掳走的样子?再加上后院墙角的脚印和衣物碎片,分明是有人自愿翻墙而出。而你,唐子良,正是那个与她私奔的人!"

唐子良听罢,如泄了气的皮球般瘫软在地:"大人明察秋毫,小人...小人认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衙门大堂内,气氛凝重。包拯端坐在公案后,目光如炬地扫视着跪在地上的刘仙英、唐子良和杨善甫等人。

包拯严厉地审问了每一个人,指出他们的过错。最后,他环视众人,声音庄严而坚定:"记住,今日之判,不仅是对尔等的惩戒,更是给这建中乡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从今日起,尔等需在建中乡内宣讲礼教,劝诫世人遵纪守法,以正家风。三年为期,若有成效,可免除徒刑。若敢怠慢,定严惩不贷!"

"谢大人开恩!"众人异口同声地叩谢。

包拯又转向于庆塘:"于老爷,你虽为受害者,但早婚陋习亦有过错。罚银百两,用于建中乡的教化之事。"

案件审结后的第三天,包拯的随从小李兴奋地报告建中乡的巨大变化。刘仙英、唐子良他们每日在街头巷尾宣讲礼教,许多人深受触动。于老爷捐的银子已用来修建了一座学堂,每天都有不少人去那里听讲。

不久,刘仙英、唐子良、杨善甫等人带着许多建中乡的百姓来到衙门,向包拯道谢。他们诉说了这段时间的变化和感悟。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颤巍巍地对包拯行礼:"大人,老朽是建中乡的耆老。这些日子以来,我亲眼目睹了乡里的变化。男女有别,礼教兴盛,街头巷尾不再有轻薄之语。大人这一判,可真是救了我们建中乡啊!"

包拯看着远处欢快嬉戏的孩童,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的泪光。他知道,这个案子不仅仅是惩治了几个犯错的人,更是给整个建中乡带来了新的希望。

"来人,"包拯突然开口道,"准备笔墨纸砚。本官要写一封奏章,将建中乡的变化上报朝廷。就让这里成为全国礼教兴盛的典范吧!"